书城成功励志读史学处世
22725700000020

第20章 服从上层的恭维真功(1)

打好上司的圆场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易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林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哥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圆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急智。

不可戳伤上司的面子

原来的一帮同学或朋友中,有一个后来身居要位了。你们在一起时尽可以拿他说笑,但在别人面前,一定要护好他的面子,不能做出伤他尊严的言行。否则,搞不好会闹出麻烦来。

陈胜年轻时家境贫赛,靠打长工种地为生。他志向远大,却命运多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如千里马困于廉枥之间,郁郁不得志。某一天,他扔下手中的农具,走到垅上歇息,茫然回顾,倍感怅然,顺口说道:“如果我们中间有谁富贵了,燕雀又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来陈胜首先发难,奋起搞秦,天下应声而起。陈胜军队日益壮大,于是自立为王。他的那些雇工朋友们听说了,都想占点便宜,就冒着战火来投奔他。到了宫门前,一齐敲打宫门,口中喊道:“我们要见陈胜!”门卫见这些人衣衫槛楼,面目黧黑,又直呼大王的名字,但想绑起他们。后来陈胜整架出门,让他们同车回宫。宫中一班官吏,左看右看不顺眼,但又碍着是陈胜故人,只好大酒大肉让他们大吃大喝一通。有些喝醉了的拍案狂呼起来:“陈胜陈胜,真想不到你还有今日。”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将陈胜当年的可笑往事都扯了出来。宫中有人将这些有损王威的言论报告给了陈胜。最后陈胜下令一律斩首。军中将帅见陈胜心狠,不可共享富贵便离心离德,加上陈胜用人不当,刑罚失度,最后竟被车夫庄贾刺杀。为王不过六个月,就连命也丢掉了。

这个故事有点可悲。但身居要位的人对面子威信是极为敏感的,你不在其位也许不能体会,但做人做事,这种忌讳却是不可不知呀!

把红花让给上司戴

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来说不仅是蠢事,甚至于产生致命后果。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5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虽说合理,但却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溶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溶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溶克敌致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溶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官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溶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文,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文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溶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进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溶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溶按照他的话去作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而不能正确对待,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上司给你安个“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灭了,很得正嫉妒你眼红你的同事的心。你不了解这种孤立无援的后果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还是把红花让给上司为上策。

以启发式语言劝谏上司

战国时候,秦国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国送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发兵。但赵太后执意不肯,虽然满朝文武都极力劝谏,仍无济于事。最后赵太后干脆宣布:“谁要是再来劝我,我就吐他的脸。”

后来左师触求见,太后知道他也是来规劝的,于是满脸怒气地等他来。触慢慢地走到太后面前,请罪说:“我的脚有点毛病不能走快,因而好久没有来看太后,却心下惦念,故今特来拜望。”太后见此便说自己现在也得靠车行车。触又问了太后饭量等其他一些情况,这段家常话使太后的怒容全消。

之后,触又求太后允许他的小儿子在王宫卫队里当一名卫士。太后满口答应,并问触儿子多大岁数了。触答曰:15岁,并说要在死之前为儿子安排好立身之处。太后见此便问男人是否也疼爱孩子。触曰: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触顺便问太后疼爱燕后(赵太后之女)是否甚于长安君。太后答曰:比不上长安君。由此,触强调说父母疼爱孩子应为他们的前程着想,并举例说赵太后自己当年与燕后分别,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但每次祭祖的时候,却祷告让燕后留在燕国,不要回来,以使其子女世世代代为燕王。讲究这番话,触反问太后:您这样做,不正是为燕后的工远着想吗?太后点头称是。

此时,触话锋一转,向太后道:自此三世之前,自赵国内大夫升诸侯以来,每一代国王的孙孙凡是封侯的,其后期还有吗?太后摇摇头,触又问:不光是赵国如此,其他子孙受封的后代还存在吗?太后又搔搔头,由此触评论道:这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显贵却没有功勋,待遇优厚却没有功绩所致。如今您给长安君以显贵地位,膏腴之土,却没有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这样一旦太后不讳,长安君又何以使赵国自立呢?因此老臣认为你爱长安君却没有替他的长远考虑,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深。

至此,太后完全接受了触的批评与劝说,便回答道:“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之后为长安君准备了100辆车子使齐,齐国随即发兵救赵,从而退了秦国之军。

在这一事例中,触之所以能够使赵太后改变初衷,同意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做人质,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父母疼爱儿女的人之常情为契机,批评赵太后不为长安君的长远着想,会因疼爱一时误了一世。由于触深刻地体会到赵太后爱子心切,于是从聊家常开始,请示太后将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宫中当卫士,到评论太后爱燕后与长安君的差别,到最后建议爱长安君应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始终未探讨送长安君到齐做人质与退秦军的利害关系,恰到好处地既顺了太后的心意,又使太后接受了批评意见,不愧为忠言不逆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