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学处世
22725700000010

第10章 察言观色巧妙办事(5)

甘龙说:“不对!圣人是不改变民俗来教化的,聪明的人是不改变旧法来治国的。能依照民众来教化的,不费力就能成功;能依照旧法来统治,官吏习惯而人民安适。”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之言。常人苟安于旧世俗,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以这两种人来做官和守法都还可以,但却不可以用来议论旧法以外的新事物了。三代不同礼教,而各治天下;五霸不同法律,而各成霸业。聪明的人能制作新法,愚笨的人却受制于旧法;聪明的人能变更礼教,愚笨的人就要被礼教拘束。”

杜挚说:“新法利益不及旧法百倍就不变法,新器功用不及旧器十倍就不换器。”

卫鞅说:“治世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利国不必效法古制度,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度而能统治天下,夏桀、商纣不革新礼教而亡国。反对古缺席不一定应该受非议,遵循古礼教也不值得多夸奖。”

孝公说:“鞅说得很好!”于是决定变法。

商鞅所说的这些道理,不仅是对富国强兵的阐述,也是对个人建功立业很好的建议。

如果死抱住以往的经验和教条不放,固守自己的小仁小义,长期独立于社会大潮之外,这样只能落伍,直至被淘汰,哪里还能与世沉浮,顺应时代变化,追求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呢?

一个人没有必要画地为牢,而必须顺应时代,与时俱进。

宁坏勿愚

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隐居乡间,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国有个叫屈谷的人到田仲那里去见他,对他说:“我听说过先生的高风亮节,您是不愿仰人鼻息的人。我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种庄稼蔬菜,特别是种葫芦很有方法。现在,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致里面没有空瓤。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一只大葫芦,我想把它送给您。”

田仲听后,对屈谷说:“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能吃的时候,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盛放东西。现在你的这个葫芦虽然很大,然而它不仅皮厚,没有空窍,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屈谷说:“先生说得对极了,我马上把它扔掉。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虽然不仰仗别人而活着,但是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没有一点用处,这跟那坚硬的大葫芦有啥两样呢?”

要想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发展,必须学会适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才能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这些虽然为传统道德所不容,但却是不能不知的人生常识。

为道德不容的事情多了,就是坏蛋。但是另一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恪守所有的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只有笨蛋才那样做。

笨蛋和坏蛋是一对欢喜冤家,有人喜欢做笨蛋,就有人喜欢做坏蛋。

生活中,坏蛋多变善变,因而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却得名得利,春风得意;而那些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笨蛋受到表扬,到头来却发现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连已有的都被人拿走了。

这就是社会运行的表面规则与潜规则的冲突。基于这种认识,如果不允许走中间道路,一定要我们选择的话,我们宁做坏蛋,不做笨蛋。

笨蛋可以完全装出来,但装坏蛋却比装笨蛋难得多。坏蛋无论是真坏还是假坏,首先要有一个坏蛋的表像,所以我们可以先从表像做起。

也许我们本性是一个善良的笨蛋,但为了人生能够更成功一点,必须要学会做坏蛋,至少表面上或者暂时装得像坏蛋,对自己或许更有帮助。

第一,坏蛋多谋善变,虽然一时令人讨厌,但却比笨蛋更有威慑作用。坏蛋不讲情面,当然是不受爱戴,但却能令人不敢造次冒犯。另一方面,由于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坏蛋也就比笨蛋更能让别人为他效力。

第二,许多人喜欢呼朋唤友广为交际,但也有人不喜欢与别人虚与应酬,而只想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或者呆一会儿。在需要的时候,摆出一副坏蛋的形象,会对那些酒肉朋友产生适当的阻吓作用,把我们的应酬减到最低限度,乐得清静。

第三,笨蛋在面对任何人时,脸上都会堆出一成不变的微笑,而坏蛋懂得在必要时板起脸来,塑造出一个严肃、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这样,坏蛋得到的尊敬会比笨蛋多得多,也更容易得到其他人的赏识。

让我们想一下,有多少次我们是吃了坏蛋的亏?因为坏蛋不怕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个问题,便不妨从现在开始,再遇到有人肆无忌惮地侵害我们时,向他大喝一声:

“我是坏蛋我怕谁!”

在一家小旅馆里,一位住店的男青年走入厕所。突然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郎闪电似的挤身跟着进了厕所,并迅速地把厕所门关上,对青年说道:“把你的钱和手表给我,不然我就喊你非礼。”

厕所里没有第三者,真相难以说清,不给钱女郎就喊非礼,弄不好会使自己声名狼藉。男青年遇此困境,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急中生智,用手指指自己张大的嘴巴,又指指自己的耳朵,然后“呜呜啊啊”地叫起来。

女郎见事情不顺利,便想转身溜走。此时男青年掏出钢笔递给她,并将自己的手掌伸出来,示意女郎把刚才的话写在他的手掌上。

青年这一动作如此逼真,女郎以为真的遇到了哑巴,失去了警惕。她还想继续敲诈,便拿起笔在男青年的手上写道:“把钱和手表给我,不然就喊你非礼!”

这个青年取得了女郎的罪证,便一把抓住她,大喊一声:“抓抢劫犯!”

女郎是坏蛋,没想到遇到的也是一个“坏蛋”,而且比自己还“坏”,自知被人拿住了把柄,只得束手就擒。但如果这种事情让田仲那样的人遇到,恐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小事之中沾大光

蒋介石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这已是他当上中将的第14个年头。根据国民党的规定,当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上将则是终身制。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想了个办法。

其时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提早赶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配戴了全套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年逢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觉得奇怪。

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妈送行,特地让妈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蒋纬国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

宋美龄在大陆时,就不问军中之事,到了台湾更是不闻不问,限龄退役这件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问道:“那何敬之(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蒋纬国说:“那是上将,终身制。”宋美龄终于明白了。

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蒋经国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蒋纬国还未回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蒋经国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呀!”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手续?”蒋经国这才知道是为这门子事,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情。”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蒋纬国升为上将所借之“光”有直接的,比如他的身世,也有其他类型的“光”,如他的口才、衣服等等。具体地讲,一个人可借光的来源不一定是直射的,有些“光”虽令人觉得不那么明显,却也仍具威力,不可小瞧。下面略举几例:

1.隔几辈的祖上也有光可借。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不去找出秦桧的几世孙呢?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士的名士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名人之后更是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

2.丈夫可得益于名妻。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刘海北先生所写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即在调侃的语气中表达了对身为女强人之妻的无限敬意和爱意,不妨摘几段以飨大众:

“有一件常常发生的事是给我做介绍的时候,介绍人为加深对方的印象,常在介绍完了我的姓名、职业、学历甚至生辰八字以后,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记我的婚姻状况。

那么,难道名妻没有带给我任何的方便吗?其实不然,让我再举两个例子供您参考。

名妻的读者,大多是正在大专就读,或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担任某基层工作的青年们。记得有一次计划全家出游,名妻打电话到某饭店订房。订房小姐说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间都已订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补。当名妻一报上姓名,对方说:‘您随时来吧,一定有房间留给您。’真是痛快极了。”

3.活用自己的籍贯。北洋下放时期前后有7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6个是行伍出身,唯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最终跻身总统宝座。

徐世昌,清咸丰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勤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

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做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锟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综上所述,借光的办法很多,借光的来头也千奇百怪。我们应当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来与你八杆子打不着,可只要动足脑筋,便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