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理想的健康状态
22682300000015

第15章 别压垮自己(1)

人生中能够遇到一些压力,是值得你高兴的事情。若没有了这些,人生就不成其为人生。虽然压力有其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但人生的成长及方向却又不可缺少困难的磨炼。

压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应付的难题,一个懂得如何缓解生活压力的人,不会让自己被压力所击垮,不会让自己深陷一种痛苦与不幸中,而是将压力巧妙地转化利用,以获取人生的幸福快乐。

一、勿让自我产生强迫感

如果你能做那些自然而来的事情,而你对这些事情又有天然的才能,你就很容易找到令你满意之处。而当你违反了自我意志,你可能要经受心理或情绪上的挫折。其实是对自己有过高期望的心理在作崇。同时,也因为自己缺乏信心而更加不安表现更不理想。相反的,只要我们能平心静气地顺其自然,紧张和不安就会消失。

1.越怕失败,表现越差

因为太在意过去的失败经验,无法全力把现在的工作做好,我越是想把上司交代的工作做好,反而越是紧张,错误犯得更多,受上司指责当然是无可避免的事。于是,这种不愉快的经验又加深了我内心的不安和烦恼,最后,甚至想逃避这个工作。

有这种烦恼的人,大都是因为过去的失败经验一直保留在心中,而过于担忧和不安,在无意识之中,害怕再次面临失败的恐惧就会阻碍正常的表现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当事人的能力问题,而是他受缚于担心失败的“强迫现象”,所以无法面对考验、无法发挥能力。

“过去的失败已成过去,现在全力以赴才是致胜之道。”这种坚定的想法是绝对必要的。

具有精神官能症倾向的人,往往很注意过去和未来,而忽略了现在。尤其是在意已成为过去的过去,只会伤心和失望,而且对尚未来临的将来,也会感到极度的不安。

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只是现在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即使心中的某个部分充满担忧与害怕,而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全力以赴而已。

只要能把眼前的工作一一做好,就能逐渐不受过去的失败阴影所笼罩,以后自然更能尽情发挥潜在的优异能力了。

2.紧张可转化为动力

“我所说的话,他一定都不了解吧!”

经常有人会这样烦恼不已。如果这种烦恼持续下去,最后就会产生极端的不安,而变得不想和别人接触,甚至像语言障碍一样。若严重的话,会变得根本不愿意和别人交谈。

如果仔细地听听这种人的表白,大都能找到一个共同性——对听者有过度的期待,希望不论自己说些什么,别人都要马上了解。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理解的层面也有差异。比如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些人了解A点,有些人则了解B点。因此,只要能设法增加一些了解自己的人,情况就会好转,而且人际关系也会获得改善。只是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放开自己。

一开始就要求别人喜欢自己,完全了解自己,是不太可能的事,除非你能先学会“说”或“表达”自我。若做不到这一点却只会要求对方了解,岂不是太傲慢了?实际上傲慢的反面就是极端丧失自信心,所以自然变得无法和别人交谈了。

我们常会觉得自己因过于紧张而说得不理想,其实这是因为对自己有过高期望的心理在作祟。其次,因为自己缺乏信心就更加不安,表现更不理想。相反的,只要我们能平心静气地顺其自然,紧张和不安就会消失。

曾有一个演艺人员告诉新来的同行,有一次他们演出时,看到一位相当出名的演员竞站在舞台旁边发抖不停,就问他:

“你的演出经验那么丰富,又演得入木三分,还有什么好紧张的呢?”

“其实,每当我发抖的时候,都会演得很好。反而是不发抖的时候,就表演得不理想,可能是我太习以为常而过于松弛的关系吧!”

所以,再出名、再有经验的人还是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还是会有紧张和不安的心理。

有的人在众人面前说话,会感到紧张和不安,然后就努力克制压抑此时的内在反应,这样做绝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换句话说,想把绝对做不到的事情变成可能的强迫行为,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安和强烈的紧张感。所以,认定别人应该了解自己所说的话,也是过于具有强迫性的事,反而使紧张感产生更大的阻碍力。

在许多田径比赛中,有些教练会告诉选手:“不要紧张!”其实不然。适度的紧张往往可以减少许多失误,而且可使能力全部发挥出来。所谓的不紧张可能是真的一点紧张感都没有——过于松弛,则没有一点弹性,有碍于发挥,或强迫性的压抑紧张感——反而更加紧张,不但无法发挥能力,还会造成更多的失误。

3.因为过分胆小而不知如何与人应对

因过分胆小而不知如何与人应对,这是常见的烦恼之一。其实,胆小和不擅交际,并不一定是相连的事。

所谓“胆小”,应该是指神经方面很细腻。这种人和粗枝大叶的人自然不同,因为他会留意到任何小细节,也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想。既然如此,和这类人交往必定很愉快才对。

因此,有些看起来很胆小,说话声音很小,看起来很容易害羞的人,反而比粗心大意、不稳重的人,更能留给别人良好的印象。

就这个理论看来,胆小的人应该比别人更易相处愉快才对,很少会有不知如何与人应对的情形。当然。有些人个性很强,但能和人积极往来,也可能很好相处,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许多胆小、内向而保守的人,反而更能给别人留下好感。

总之,胆小并不一定是不会与人应对的原因,应该说这些不会与人应对者,都太局限在胆小的世界里。也就是说,不会与人应对的原因不是“胆小”,而是划地为牢的做法。

了解“我很胆小”的事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误以为胆小是坏事。前面提过,因为胆小,所以才能注意到各方面的细节和体谅别人,因此请别埋藏你的细腻情感!产生一种理念上的执着。

我们要借助什么方法,才能使自己脱离执着呢?相信对方向你所表示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方怒脸相向,表示他讨厌你;对方表现得很亲切、眼神柔和,表示他喜欢你,而不要再自我怀疑。

就人际关系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了解”,而是“相信”。只要能相信对方,就不会有什么疑惑或不安,也不会自寻苦恼了。

二、忌不安和恐惧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理所当然地会有不安和恐惧。之所以会如此,大都是由于强烈地意识到孤独和恐惧的存在。

1.正确应对不安和恐惧

究竟什么是不安?什么是恐惧?没有对象的心灵上的痛苦,就是“不安”,而有对象者是“恐惧”。

为什么说没有对象的心灵上的痛苦就是“不安”呢?比如,越是不知道别人的想法越会介意。不知道第一次约会该说些什么,或万一生了重病不知该如何是好等所产生的烦恼,都称为“不安”。

能正面去观看“不安”,并努力想加以抗拒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本是印度国的王子,从小就备受宠爱,但他的内心却时时受到不安的纠缠,根本无法解除。他甚至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四处游历,遍访贤人,但一切都徒然。

29岁时,释迦牟尼就离家出走,承继所有的苦业、难业,但不安却未曾一日消失过。最后,他把不安视为“人所无法抗拒的生老病死”而悟出断切意念的哲理。

总之,人一定会有“不安”,也应该坦然接纳。

与“不安”相对的,就是“恐惧”,心灵上的痛苦都起因于具体的对象。比如地震、意外事故或争吵等,令心理动摇和情绪不定的,就是“恐惧”。

对于这些不安和恐惧,应该如何处理才好呢?方法相当多,可视个人而定。比如,有些人会努力锻炼身体,使脆弱的自己变得更坚强些;有些人则会培养信心,使自己的意志不受动摇。总之,每个人都会想尽各种方法来排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我们在此要再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理所当然地会有不安和恐惧,而唯一的对应之道就是接纳它,不要逃避,然后设法疏导。

请仔细想想,不安和恐惧是释迎牟尼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苦心战斗的对象,所以绝不是平凡的我们所能轻易打败的。

请先看清不安和恐惧的真相,然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如何与之相处,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心境。

2.不要感情用事

“公司”是由一些性别、年纪、学历和经验等不同的人所构成的,所以彼此之间难免会有小小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小摩擦可能因时间一久而变成误会或争执——这种情形最常见于上司和下属之间。

“如果上司不客气地责怪我,我会很生气。”

“我很担心下属不服从指示,而且好像故意和我过不去的样子。有一次,一位职员问我是否看过《劫后余生》,我回答没有,所以内心感到很不安,不知道他是否会因此看不起我……”

由此可知,这两种烦恼是因为下属不信任上司、上司不信任下属所造成的,但共同的起因都是“互相不了解”。因此,了解对方才是去除不信任感,达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如果过去上司说什么,你就感情用事地凭主观看法加以反驳,上司当然觉得不舒服,难免也会看你不顺眼。如此演变下去,彼此就会有意无意地互相伤害。

总之,不论对任何人,只要能设法了解对方,也让对方了解自己,则沟通情感就顺利多了,彼此也能保有这份正确的心理距离,关系自然更为理想。

相处之道并不难,只要能客观地退一步为对方设想,多接触、多沟通就行了。

3.正确疏导“自卑感”

对精神科医生来说,对“自卑感”这个辞汇实在太熟悉了。因为,前来就诊的人中,不少都和“自卑感”扯上关系。

就某种意识来说,“自卑感”乃是一种创造性工作的刺激剂。不过,一旦无法转移到积极的这一面来,必定会转向内在,成为神经症的病因。

不论如何,只要是人,就多多少少脱离不了自卑感的纠缠。阿道尔认为,正是因为人有自卑感,文明才会进步。“自卑感”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绝不要去逃避它。只要能疏导走向正途,反而更能刺激能力的发挥。

针对无法克服自卑感的人作了详细的观察,发现他们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甚至还有比一般人优异的才能,只不过对自我期望过高,所以才会产生根本不必要的自卑感。

“我只不过高中毕业而已,全凭自己的努力,今天才能当上总经理。可是我的部属中,多的是大学毕业生或学历更高的优秀人才,叫我怎么能不自卑呢?每当面对他们时,我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位总经理对心理医生的叙述。

其实,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位相当出色的领导,根本没有想到他会有这种烦恼。试想,一个学历不高的人能当上总经理,不正表示他具有极优异的才干吗?

换句话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定具有相当的才华,而且公司也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是他应该对自己具有信心的两点。

“学历”是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之前,第一眼所看到的装饰品而已,就像是一件外套。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去看对方本人是否坚强、机智、有才干、肯努力,绝不是凭外表取人。

请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要受这种无谓的“自卑感”所纠缠。

三、自我设限

我们每一个人在看待事物时,应考虑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应该强调好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眼光朝前。一个具有消极心的人不会有实现欲望的精神力量——感情和信心,这样的人必然屈服在他人的意志之下。你应该意识到,人生难免会遭到无数挫折、困难及烦恼,但并不意味着你注定要被打败。如果你坚持真诚的信念,勇敢面对人生,坚信好运必来,就能突破重围,任何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1.忍耐孤寂

有人开玩笑地说,留学的画家十之八九都很有成就。有位画家听了,颇有感触地说: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外国的绘画理论或技巧优异,只是远离家乡的异国游子,因语言不通,又没有熟悉的人,所以只好忍耐孤寂,整天关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才会有今日的成绩……”

可见,不论哪一门艺术或事业,即使有再好的技巧和理论,若不实行也是枉然。

“我每次在脑海中都设想得十分周全,但实际去做却做不好。”

有这种烦恼的人,应该想想那个画家所说的话。

考虑得过于周密的人,很容易丧失行动力,也有意志力过于薄弱的倾向。凡事只用头脑详细思考,一切都等于零,惟有本着坚强的意志力,确实行动,才有价值。因为,不作画的人称不上是画家,世上也绝没有不唱歌的歌手!

把内心的想法和感情表现出来,而能使别人感动的,才是艺术,其他工作也是如此。只想像着自己是个伟大的发明家,而不肯好好努力学习和研究,永远都成不了发明家。

2.学会忍耐各种痛苦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为不做事便难以生存,可是现代的年轻人大都是在过于溺爱的环境下成长,因此许多年轻人都认为不做事也能设法生存下去。

事实上,既不是情绪低落,也不是身体不健康或缺乏体力,只是怎么样也不想积极工作。许多学生“逃课”成了习惯,并延续到社会里,所以近年来,拒绝上班的问题似有增加的倾向。

“如果什么事都不用做,每天吃、喝、玩、乐,那是最好不过了!”其实,大家都希望能过这种生活,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惰性。

自古以来,连动物都得自己去寻找食物才能生存,更何况是人呢?为了生存,必须忍耐各种痛苦的经验,乃是生物的命运。

人类自狩猎、畜牧、耕种,慢慢努力,最后才有比较舒适的生活。可见,为了维持生活,就不得不辛勤工作,所以希望能有轻松的工作,实在是很奇怪的想法。

现代的年轻人,从幼小时就被宠坏了,长大以后自然欠缺坚强的意志力,好像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父母或别人。

我们应该重新确立观念,要明白生存乃是为了自己,而且必须忍耐种种考验和努力工作。刚开始改正自己的时候,可能会有抗拒的心理,但一定要贯彻工作的意念,慢慢就会有工作欲望了。

3.过度依赖的心理

凡事都漠不关心的年轻人,不但不想上学,也会觉得前途一片茫然。

“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很希望别人能全力支持我,否则在没有任何明确的保证之下,我绝不想做事,也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压力感的典型烦恼。换句话说,有这种倾向的人,都存有过度的依赖心理,而且自甘放弃前进的权利,安于不努力的消极生活。

不论做什么事情,谁都不能保证一定能顺利做到,也无法预料别人是否能永远给予全力支持。对于成败的不安,在所难免,但不能就此畏缩或放弃。

在不安之中,强迫自己展开行动,实在是痛苦的经验。但试想,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在一次又一次试行错误的痛苦中学习而功成名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