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事情才有转折的余地;活着,一切才有希望!死了,一切都无法改变。你不会愿意事情是这样发展,你只是被气馁、伤心的情绪局限了思想,草率作了决定罢了。如果让你躲避一段时间再作打算,必然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而当负面的意念浮起时,你要把握它,别轻易被它勾引,否则将懊悔终身。
一位妻子因不满丈夫有外遇,携子自杀。当她以农药将儿子毒死,正欲自杀时,被回家的丈夫撞见。她虽回心转意了,儿子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妻子因为毒杀儿子而犯罪。这个家庭永远再无复合之日。
假如她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寻求帮助或离家一段日子,给对方留有余地,也给自己以希望,结局一定好过于此。
死亡总有一天会临头,但在此之前,不要亲身去尝试,尝试不成,必遭斥责;尝试成功,只留遗恨。成与不成,都不好,不要亲身尝试,却可以虚拟想像,将身后情景仔细设想一遍,相信你必会放弃轻生的念头。因为人死了,希望也就随之而去了。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历练,再悲再苦再无奈,你也得承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可能是现成的,并且等着你去享受,而是要你凭己之力去追求,得来不易,才会感觉美好。自己开创,才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意义与内涵。千万别让人生终止在一件失败的事情上,否则生命不仅会失去光彩,还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历练,可别让它终止在一件失败的事情上,否则生命不仅会失去光彩,还会留下终身的遣憾。
“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释迦牟尼的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使人顿悟。
假如能闭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实在是够多了。但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何用?
林语堂曾经真诚地说:“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并能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你愈是拒绝在你的现状中寻求可以令你满意的事物,你的不满就会持续得愈久。你愈不满,就愈沮丧,愈乞求于憧憬、期望、可能……与其埋怨你目前的处境,何不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愉快地过平常人的生活。
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发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金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机会。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觉得幸福的东西,但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难怪老子曾感慨地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真正的喜悦不是银行户头上存有大笔存款,而是具有劳动后的收获,学习后的提高……满足平和的心。问问快乐的人需要什么,他们很可能会回答:“没什么。”
快乐的人珍惜已有的东西,就连人们认为是消极、悲哀或没有价值的事情,他们也能看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真正的喜悦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么,而是每一天都能怀有一颗满足的心。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篇小说,大意是一个地主为感激仆人的辛劳,决定送给他一块土地,并答应他早上日出时骑马出去,日落回来时能走多大一圈就圈多大的地送给他。谁知这个仆人很贪心,拼命驰马,结果日落回来时累得送掉了性命,得到的只是葬身的一小块土地。
希腊哲学家克里安德当年虽已80高龄,但依然非常健朗。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他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
毫无疑问,有了一颗知足的心,人才会有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喜悦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么,一味地去追求,而是每天都怀有一颗满足的心愉快地生活。
五、活出个性精彩生活
当你对事物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看法,那么说明你已渐趋成熟。《清贫思想》的作者中野孝次曾在书中这样评价良宽和尚:“良宽不仅孤独地生活,也似乎沉默寡言……他身上仿佛有某种东西从内部溢出,心灵自由不被控制,身心皆丰裕。”他还说:“知足,虽贫亦可称为富;有财而欲多,则称为贫。”沉默乃是来自内心的专注,因为专注,才可以发自内心地审视自己。
清贫的人是不自卑的。在发表了著作之后,诺贝尔得主斯宾诺莎广受学界关注。许多大学都热情地邀请他去讲座,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钟爱看他过去的生活,虽然他一生只是以磨镜片为生。
成熟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丰富的。因为成熟是他所追求的个性,所以他总是适度地控制“外求”的欲望而踽踽独行于自己心灵的道路。
一位好莱坞明星在接受访问时,曾这样说:多年来我之所以愿意居住在农村,是因为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留恋平静、简朴的农村生活。现在,虽然我们家在乡下很有声望,但是大家依旧待我们如平常人。这说明,世欲并没影响家乡人太多,他们依旧怀着纯朴的感惰去看待外面的世界。这位明星和他的家人就没有像世人那么多的“外求”欲望。
一位在火灾中受伤的朋友,住院治疗了好几个月。在他走出医院时,不禁感叹地说:“别人或许觉得街道中的空气污浊不堪,而我今天能走出来呼吸着街道中自由的空气,感觉真的很好!”后来,他开始竭尽全力地帮助那些无力谋生的伤残朋友,将帮助他人的使命担负在自己身上。成熟的心,不仅使他摆脱了厄运,而且也成为治疗自己创伤的良药。
正如印地安人的一句谚语:“我从来不敢说我拥有天地,我只是暂住而已。”人活着,有时必须像树上的石榴,甘于不甚美丽的外观,等待着成熟的时机,等待着绽开果皮露出那璀璨如宝石般的果粒!
相信你一定会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无论会经历多少的挫折和失败!
成熟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丰富的。因为成熟是他所追求的个性,所以他总是适度地控制“外来”的欲望而踽踽独行于自己心灵的道路。
“我并不喜欢这件衣服,可是店员推销了半天,讲得嘴都干了,不买不好意思,就买啦!”“你管她嘴巴干不干,不喜欢就别买呀!干嘛浪费时间听她扯!”这是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对话。
选购一样物品,如果考虑其品质、价格、实用性等,这是理性在作主;如果甩不开人情、偏好、直觉等,这是感性在当家。理性太强,易让人感觉冷酷、功利、绝情、自私;感性太强,总让人感觉软弱、犹豫、没主张、好说话。
甲主妇经乙太太推销购得一台洗碗机。由于体积太大,且声响吵人,所以并不实用。甲主妇想退货,但怎么也开不了口,只好搁置在储藏间,每看一眼就心疼一次。她怕别的主妇也有相同遭遇,便在聊天时提醒大家不要购买。这番提醒传入了乙太太的耳朵里,两人的关系因而搞僵了。
甲主妇因为感性太强,在不好意思拒绝的情况下买了洗碗机,又在将心比心的情况下劝别的主妇不要购买。乙太太因为理性太强,在考虑业绩的惰况下将并不实用的洗碗机推销给他人,又在名利丧失的情况下与客户翻脸。
如果甲主妇能多些理性,在购买前要求试用,或言明不实用即退还,便不致有后头的僵局。如果乙太太能多些感性,确定产品的实用性,并熟知购买者心理后再推销,便不致被邻居们拒绝。
许多时候,我们的感性与理性总是不太平衡。比如,母亲在理性作主下,望子成龙。她帮儿子报了四种才艺班,将儿子的课外时间排得满满的,这令儿子喘不过气来,不得已与母亲发生了争执。如果母亲能提升感性,让感性与理性并重,她就会感受儿子的不愉快,并且认知生活不该只着重于将来,而该让儿子享受学习。
平时我们处理问题、决定事情,并不会感觉到理性、感性的存在,以致事后懊悔或得罪人。其实,人们都具有理性和感性,只是不平衡而已。只要协调得平衡,你的生活将会更轻松而美好!
许多时候,我们的感性与理性总是不太平衡。其实,只要协调的平衡,你的生活将会更轻松和美好。
你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吗?你总是为别人而装扮吗?你会寄贺卡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吗?在商店里不买任何东西,你会觉得不好意思吗?
从前的我便是这样,总是照着自己想像中别人的期望去做,害怕别人失望,担心可能顺了姑心失嫂意,因而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放弃了自我。
多年来,我一直想弄清现在的自己,到底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别人塑造出来的复制品?我常扪心自问:“我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意愿,还是该满足别人的期望?”
从前,若有人在背后批评自己,我会生气。而现在呢?我会一笑置之。过去曾让我懊悔、让我消沉的事,现在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做人的价值。
将生活的焦点专注于别人的目光,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生活方式。
有个年轻小伙子在订婚之后,却发现并不爱他的未婚妻。于是在婚礼前夕,他躲了起来。他不喜欢那个女孩,可他又不愿意做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更害怕别人会说他欺骗感情,以至于迟迟不敢解除婚约。两年之后,他还是娶了那个女孩。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婚前的疑虑是对的。他的妻子挥霍无度,让他债台高筑,而且脾气火爆,动辄争吵不休。既然他在婚前就担心别人的评价,婚后也会一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不敢离婚。
他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虽然他有勇气解放黑奴,但却无法解放自己。
如果你发现一桩婚姻、一笔生意,或者一个决定会绊倒你,就应该勇敢地去拒绝。生命中最大的学问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答应别人的要求,什么时候该拒绝别人的要求,不要被你愚蠢的自尊冲昏头脑,也不要悲观地顾虑别人会怎么想。
心理学家们认为:“不要”的意义远比“要”的意义深得多。当一个两岁的婴儿开始说“不要”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了,拥有自己的好恶和选择。人从小就具有个体意识,为什么长大了就不应有自己的个性呢?
爱默生说:“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取决于某人头脑中的想法?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就好比一个乞丐向人乞讨,这是非常辛苦的。”
因此,你必须做自己的主人,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而非外界的评价。真实的自我,不是靠世俗的评价堆砌起来的。所以你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任何事情。
日本哲学家西田凤多郎曾写过这样一首耐人寻味的短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在这首诗里,这位“西田哲学”的创始者,很明确地指出我们有选择自我的权利。
我常看到许多人,长期忍受着窒闷的生活,却不懂得坐下来想想自己到底在干什么?需要什么?
一位刚离婚的病人,她觉得自己没人爱、被人遗弃,终日抑郁寡欢。我安慰她:如果离婚能使你走出婚姻的牢笼,又有什么不好呢?也就是说,长久以来,你总是首先考虑别人的需要,而现在却可以不管任何人,只考虑自己,做真正的自己、独立的自己,而不是某人的太太。这样不是很好吗?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那么生活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发现一件事情会危及你的根本利益时,就应该勇敢地去拒绝。生命中最大的学问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答应别人的要求,什么时候该拒绝别人的要求。
六、享受生活
人们常说:“什么事都归咎于他人是不好的行为。”但真的是这样吗?有很多人动不动就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其实这才是不正确的观念。
有很多人深信身边一切的伤害,像丢了工作、家庭的不美满以及和朋友之间的摩擦,都是自己的错。在工作上有了错误,少部分的人会认为将错误归咎于自己是无可厚非的,但很少有人指出这是公司的工作量向来不变的因素所造成的错误,其实这是公司的错而不是你的错。
有的人对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感到相当烦恼,可是后来就把它想成:这是与生俱来的个性,这是老天所赐予的个性,并不是自己努力的不够。
这样一想,也就不再责备自己、不再烦恼了。遭遇到哪怕是一点点的伤害、失败,他都会很自信,不是烦恼而是快乐地生活。
这是天生具有的个性,这是老天所赋予的个性,并不是自己的努力不够。
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表演的经历,或是在广场上演哑剧,或是在剧院唱京剧,或是在晚会上跳舞,你的角色或是你非常喜欢的,或是别人不欣赏的,都无关紧要。只要戏剧一结束,你就可以离开表演的舞台。但你始终要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度过自己的一生,不管时间有多长。即使是在舞台上表演过的人,也一直要生活并且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
那么,又应怎样在人生舞台上表演呢?我想,应该自自在在,潇潇洒洒。
我们不妨来做个游戏。或在自家客厅,或在草坪上,或在剧场台上,独自或几个知己轮流发表生命感言,然后,鞠躬下台,之后,倒下死去。你必须认真,用心,就像是真的。只要你认真了,用心了,那么待你睁开眼起来后,你肯定会有一种豁达的感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心情转换。为什么会有豁达的感受?道理很简单:当你感到已经走到生命终点了,还有什么值得气愤、悲哀、计较、痛恨的呢?一切都没有什么了!在此时,人会变得十分的清醒、豁达。
人生不过是一场戏,你的角色或是非你喜爱的,或是别人不欣赏的,但都无关紧要。戏剧结束了,鞠躬下台了,一切都结束了。就是这样,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你必须将这份感受与态度一直保留,让它协助你克服生活中的种种挫折,走过生命里的道道关卡。
人生就是一场戏,只要认真,用心,真情,无愧,就不必计较角色的分量与表现了。你认真做了应该做的,你能用心对待他人,你无愧天地良心,这就非常足够了。可以说,这样你就是个称职的人生舞台的演员了。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能从长辈身上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长辈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不很注意自己年龄的人。他们的心境一直保持年轻,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崭新的开端。
近30年来上百种研究结果证实了人的老化的早晚与程度不是一致的,而是因人而异。心理健康的人能使他们永远保持年轻,而忧郁沮丧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会身体快速老化。由于心理会影响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老化便呈现出多变的情况。一个50岁的人可能和25岁的时候差不多健康,也可能像60岁的老人。
人衰老的早晚程度是与人的精神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当一个老妇人在回忆她的初恋时,她的表情和声音可以立刻回到18岁;反之,一个中年人听到了至爱的妻子死去的消息后,可能在数周内便步入风烛残年,从而变得老态龙钟!
西方有一句格言:“信念创造生理。”这句话真是关于老化的最佳注解!
一位80岁仍然十分硬朗的老先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能活得这么久又这么健康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我每天都努力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变老。”
这一点又说明了我们应该在步入中、老年时仍用年轻人的心态继续创造人生,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让笑纹代替皱纹。富兰克林说:“所有人都可能活得长,却没有一个能称得上老。”多么真实的话!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童心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