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早教一本全
2262900000039

第39章 多元智能训练宝典(3)

帮宝宝确立“自我”概念

自我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态度所构成的。自我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作用,可以掌握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自我可以从学习中得到,也可以从学习中改变。从宝宝时代已不断地累积自己及世界的资料,逐渐形成了知识、价值观等概念,在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婴幼儿期的经验极其重要。例如,宝宝如果不断受到别人的赞赏:“这宝宝既可爱又聪明。”日子久了,无形中宝宝就会相信自己是可爱又聪明的。相反,如果不断指责宝宝做什么事都一塌糊涂,那么即使宝宝有足够能力去应付,但是薄弱的自信心也会降低他的办事能力。

自我概念可以是积极而又具建设性的,但也可以是消极而带有破坏力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要多关怀宝宝,要帮助宝宝形成正确的态度及信念,特别是大人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宝宝,故大人们应处处以身作则。

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

宝宝在1岁以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还不知道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是什么。进入1岁的宝宝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宝宝会咬自己的手指,并因为咬疼了而放声大哭。但这一咬却有作用,宝宝感觉到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别的东西在感觉上不一样,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宝宝还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比如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铃铛就会发出声音;拍布娃娃的肚子,布娃娃就会叫等,从中认识到自己跟事物的一些因果关系。有的爸爸妈妈还常常发现,宝宝把床上的各种玩具一件件地抓起来扔到地上,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这是因为宝宝发现,通过自己的小手可以让玩具“响了”、“跑了”、“飞了”。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威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宝宝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宝宝逐步塑造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大有裨益。

认知自己的身体

宝宝到了两岁左右,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越来越喜欢洗澡,喜欢在浴缸里和塑胶玩具一起玩,偶尔拍打,看水花四溅,然后哈哈大笑。你会注意到,宝宝渐渐地对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感兴趣,他喜欢拿自己的身体和你作比较:“我的手小小”或“妈妈的手大大”。其实这些行为是宝宝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的表现。

宝宝的这种举动说明他已到培养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了。所以,他开始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兴趣了。当他还躺在婴儿车里时,已认识了自己的手和脚,他知道手可以帮他拿东西,可以放进嘴巴里吮吸,也可以推开自己不想要的东西。18个月大后,宝宝的重心开始放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了解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并且开始知道区分自己和他人,了解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在这个时期,宝宝需要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了解自己并建立自我认同。

当宝宝将身体某个部位藏起来时,爸爸妈妈应该耐心地陪他找,并猜猜他藏起了哪个部位。又或者,爸爸妈妈应该经常带宝宝照镜子,告诉他,他的身体各部位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将宝宝的手放在白纸上,帮他画一个手的形状让他看,可以让他在自己的手形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宝宝探索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阶段性的,如果爸爸妈妈不横加干涉,他很快就会经历这个时期,继续成长。相反地,如果爸爸妈妈在宝宝探索自我时,随意地干涉或责备,将会使宝宝的成长停滞,反而延长了宝宝自我探索的时间。

认知自己的情绪

从6个月开始,宝宝已经能够分辨各种表情,不过他并不能明确地区分这些表情所表达的真实情绪。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对情绪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某人有某个表情,可能就是某人不开心或者难过了等。不过他可能难以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情绪,比如,当妈妈对他说“我很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再这样我就要惩罚你了”的时候,他就会比较难以理解妈妈的这种行为,觉得妈妈的这种互相矛盾的情绪不可思议。

从宝宝半岁开始至学龄前这个阶段,妈妈需要帮助宝宝理解有关情绪的一些要素:

不管是谁,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比如,他不高兴了,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

情绪传递着一个人的某些感受。比如小朋友哭了,他是以哭来告诉大家,他很难过。

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高兴可以哭,难过也可以哭。

别人的情绪表达可能跟自己不一样,丁丁生气会哭,豆豆生气会叫唤,妞妞生气会摔东西,自己生气则会跺脚……所有这些都是在表达生气这个情绪。

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或别人的感受。比如,小朋友难过了,可以给他玩一会儿自己的玩具,让他高兴起来。

(第七节)人际关系智能训练

什么是人际关系智能训练

人际关系智能又可以比喻为“心智”,它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可以说是察言观色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如跑步。当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同时也喜欢为别人的事情出谋划策。这样的人在群体中感觉很舒服自在,常常是群体中的领导者。幼儿园中通过设置娃娃家、医院、超市等角色游戏区域促进宝宝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幼儿园的老师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老师们对幼儿园中的小朋友都主动问候、攀谈,对宝宝人际关系智能的形成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人际关系智能训练的帮助

人际关系智能可以使我们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们在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擅长人际关系技巧的宝宝喜欢和年龄相仿或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由于具有影响同伴的能力,他们在小组工作、集体攻关与合作中经常有优异的表现。很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能够经常帮助他人,尊重不同的价值与意见,对课堂学习与社会的关联感兴趣。

就其本质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脱离不了社会,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交往的顺利开展需要有较高人际关系智能的保证。每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而赢得外界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关系智能的高低。

宝宝从一生下来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随着其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人际关系智能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婴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宝宝精神发展来说,宝宝之间的社会生活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为宝宝提供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已经过了半周岁的宝宝还没有形成心理学上所谓的“害羞情结”,所以大多数宝宝的性格都很外向。这个月龄的宝宝喜欢接近熟悉的人,并能分出家里人和陌生人,但对爸爸妈妈之外的其他人,也会以微笑或张开胳膊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友好。所以,爸爸妈妈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经常抱宝宝到邻居家去串门或到街上去散步,让宝宝多接触各类人物,尤其要多和其他小朋友玩,为宝宝提供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并利用与他人交往的时机教宝宝一些社交礼仪,如挥手道别、道谢等。

增强社交能力

已经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宝宝,对周围世界有了更广泛的兴趣,有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妈妈或爸爸每天应当抽出一定时间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进行情感交流,并要找机会招待同年龄的宝宝到家里来,或带宝宝到有小孩的朋友家做客。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要教会宝宝“拍手、再见”等手势。就算宝宝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这种体验也和宝宝自己一个人玩时截然不同。

培养亲和力和爱心

为了培养宝宝的亲和力和爱心,妈妈或爸爸可以参考以下办法。

办法一:妈妈或爸爸带宝宝到外面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看比宝宝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玩耍的情景,宝宝一定会很感兴趣地看。对宝宝来说,这种高兴的观看也是一种积极的感受。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宝宝和他们一起玩一会儿。

办法二:对宝宝来说,把自己的玩具或其他东西交给别人,就好像东西被抢一般,实在办不到。这时,妈妈或爸爸可以先向别人要玩具或东西给宝宝,然后再让宝宝拿玩具或其他东西给别人。经过这种训练,宝宝会知道别人接到他的东西会很高兴,而交出来的玩具或其他东西还会回到自己手中。

办法三:一开始,妈妈先当着宝宝的面,爱抚布娃娃等类的玩具,然后说:“宝宝,你也抱抱。”宝宝就会模仿妈妈的动作,经过这种训练,可以让宝宝知道疼爱别人,培养宝宝爱护别人的柔情。

乐于与他人交往

宝宝到了2~3岁时,由于语言和动作发育都日趋成熟,认识范围逐步扩大,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愿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妈妈或爸爸怕自己的宝宝吃亏受气,或者怕宝宝出去玩影响学习,于是就整天把宝宝关在家中认字、写字、数数等,不让宝宝出去与小朋友们玩,这种错误的做法会造成宝宝心理上的孤独和不安,甚至渐渐形成孤僻古怪的内向型性格,从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爸爸妈妈应该有意识地让宝宝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培养宝宝乐于与他人交往的习惯。

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可以学会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愉快的情感共鸣可培养宝宝的友谊感、同情感,增加小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难免发生口角甚至打架,这时爸爸妈妈不能为自己的宝宝护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宝宝讲清道理,引导宝宝自己去解决矛盾并恢复友谊。使宝宝逐步懂得一些初步的行为准则,掌握一些简单的是非观念,从而使宝宝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学会理解别人,认识自己,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第八节)自然观察智能训练

什么是自然观察智能训练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自然观察智能训练的帮助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更加喜欢大自然,观察力越来越敏锐,更加关注自然事物的变化,越来越会动脑筋了。自然知识越来越丰富,更善于玩了。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快乐、健康。

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激发兴趣,引导宝宝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作描述。宝宝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每天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时间长了,他们便会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注意力也会变得迟钝。因此,爸爸妈妈应加以引导,让宝宝感到每天都有新鲜事儿。实际上,这也是帮助宝宝发展有意注意,使观察收到更好效果的方法之一。由于宝宝观察的稳定性不强,需要经常变换方式,所以,爸爸妈妈还要创设条件,让宝宝通过眼看、耳听、鼻闻、嘴尝等多种方式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使宝宝的兴奋中心能不断转移,避免疲劳,从而让宝宝从小就形成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事物的习惯。同时,要引导宝宝把所见、所闻、所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会宝宝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宝宝的观察和描述往往漫无目的、缺乏计划性、分不清主次。爸爸妈妈指导宝宝观察和描述时,首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然后引导他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如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从下向上。观察物体时要由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也可以从认识事物特征开始。在观察事物的变化时,要引导宝宝注意开始怎么样,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结果又怎么样。对于年龄小的宝宝一般只要求他们观察明显的特征,对大一点的宝宝则要求他们在区别两种不同物体的过程中比较它们的不同点,然后进行归类,进而培养宝宝的分析、综合能力。如爸爸妈妈让宝宝看花,宝宝可能只看到“花开了”这一简单层次,此时爸爸妈妈进一步提问“你看这一棵上共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的”、“花中间有没有花蕊”等,引导宝宝细致、有顺序地观察、描述。

集中注意力

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他们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到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1~2岁的宝宝则更短,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然而,有些宝宝的情况更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像这类宝宝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影响学习,影响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