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早教一本全
2262900000032

第32章 早教是父母的必修课(2)

辩解性谎言。辩解性谎言是宝宝为了逃避某种责罚所说出的自卫性谎言。宝宝做错了事,又怕受到责罚,所以认为找个借口或假装不知就可以逃避责罚,这种说谎是宝宝被迫说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宝宝勇于承认错误,并让宝宝知道,做错了事只要自己认错、下次改正,父母就不会再追究。这样,如果宝宝下次再做错事就不会说谎了。同时,作为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是否平时对宝宝过于严厉和苛求,所以才导致宝宝说谎。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些,那么,宝宝就不会再说谎了。

经常撒娇耍赖

有的宝宝,稍有不如意,不是跺脚就是在地上打滚儿,或者手脚乱动、哭闹不停。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人在极度激动时,往往要挥手跺脚,以此把心中的兴奋通过身体的运动表达出来。对感情易冲动的宝宝来说,这是极其自然的现象,有的妈妈把宝宝的这种表现看成是对自己提要求,所以往往没等宝宝发作便满足其意愿。如果在很多人面前宝宝这样闹,妈妈因怕丢面子更会轻易地满足其要求。宝宝看到这种情况会以为只要自己大发脾气,就会什么事情都能如愿以偿。因此,遇上一件小事,也要躺在地上打滚,妈妈如果不马上屈服,宝宝会真的生气,开始挥手蹬脚。宝宝生气、躺倒,一面哭一面手脚乱动时,可以只当没看见,等待他把能量全部散发出来后,再给他选择个合适的表演舞台,经过一段时间,宝宝一定会自己爬起来的。

喜欢咬东西

开始长牙的时候,宝宝非常喜欢咬东西,这是生理上的现象,不久就会消失。在幼儿园当宝宝想引起成人的注意,或欲望得不到满足,甚至想得到别人的玩具时,还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形。这跟语言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宝宝无法借助语言表达意思时,就很容易做出这种行为。爸爸妈妈要正确对待宝宝的这种行为。应尽量扩充宝宝的活动范围,充当其玩伴,当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要能进一步揣摸他的心理。如果宝宝年龄增长后,还有这种习惯,就更要注意了。

妈妈一离开,宝宝就哭

如果宝宝只有1岁左右,出现这种情况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是由与熟悉人的分离而产生的恐惧造成的。分离焦虑一般在出生后7~12个月时出现,15~18个月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弱。爸爸妈妈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尽量减少由于分离带给宝宝的恐惧。

如果过了这个阶段宝宝还发生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存在安全感缺失或是其他问题,最好去咨询儿童心理医生。

习惯性尿床

宝宝尿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功能性的;二是器质性的。绝大多数宝宝尿床是功能性的,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突然惊吓、恐惧羞怯、对新环境不适应以及自幼没有养成夜间把尿的习惯等。少数宝宝尿床是器质性的,一般是由于身体情况异常引起的。对器质性尿床,应及时请医生诊治,疾病治愈,尿床也就痊愈了。对于尿床应注意以下几点:

爸爸妈妈要正确对待宝宝尿床。尿床是不自觉的,父母应同情、体贴和帮助宝宝,绝不能打骂、厌弃宝宝。

解除精神负担。2~3岁的宝宝,已开始懂事了,因此应该对宝宝进行劝说、安慰,使宝宝知道这是暂时性的功能失调、可以治愈,从而解除其精神负担,建立治愈的信心。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不让宝宝白天玩得太累,中午睡1~2小时,下午以后,少给宝宝喝水,晚饭少喝汤水,睡前让宝宝小便一次,夜间可叫醒两次,让宝宝起来小便,坚持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也就养成了习惯。绝大多数宝宝都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调整好,对较顽固者,也可以用药物或针灸治疗。

爱扔东西

扔玩具是1岁半前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智力发展的一种表现。5~6个月的宝宝手眼已经协调,能在视线的引导下用手去抓握,此时宝宝的两只手配合还不协调,玩具容易滑落,这是扔东西的最初萌芽。8个月以后,宝宝的这种表现越来越明显,爸爸妈妈越不让扔,就扔得越起劲。对于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宝宝对自己能使物体发生变化产生了兴趣。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对不同的物品扔出的远近、声响、反应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在此阶段对宝宝的这种行为不必大声指责,强行纠正,可以拿一些不容易被扔坏的东西给他。让宝宝在扔玩具中认识动作与结果的关系,从而发展思维,体验快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两岁左右还随意扔东西或食物的宝宝,父母就应该纠正了。

不爱洗澡

宝宝不爱洗澡,很可能是由于某次洗澡时让宝宝有了不愉快的感觉,如水温不合适、动作过重、抱得过紧,或宝宝悬空产生恐惧感等。所以在宝宝洗澡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条件,每次洗澡前还可以拿宝宝的手先在水中玩一会儿,手与水的接触是很好的感觉;也可以在澡盆里放上一些玩具,宝宝慢慢就会喜欢洗澡了。

说脏话

当宝宝口出脏话时,无须反应过度。过度反应对于尚不能了解脏话意义的宝宝来讲,只会刺激他重复脏话,因为他会认为说脏话可以引起你更多的注意。所以冷静应对才是最重要的处理原则。不妨先问宝宝是否真的懂得这些脏话的意义,他真正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在和宝宝的讨论过程中,要尽量让他理解,粗俗不雅的语言为何不被大家接受,脏话传达着什么样侮辱的意味,也让宝宝体会体会,听到这样的语言时,是如何感受到不被尊重。

要悉心正面引导宝宝,教他换个说法试试。彼此定下规则,随时提醒宝宝,告诉他如果能克制自己不说脏话,才是乖宝宝。

如果他人无意在宝宝面前说出脏话,最好提醒他,不要当着宝宝的面说出不雅的言辞;如果他人是为了好玩儿,而有意教宝宝说脏话,那么你应该郑重地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千万不能因为面子问题而对此视而不见,这将会对宝宝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挠人、打人

很多宝宝都会出现抓人、挠人和打人的现象,父母要知道宝宝这样并非出自恶意,很可能一开始只是好奇而已,后来看到被抓被挠的人出现各种表情,觉得有趣而形成的习惯。

首先,不应该打骂宝宝。有的父母会觉得不惩罚宝宝,宝宝还会继续下去,一定要进行管教。但是宝宝却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其次,要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有这种行为预兆时,及时抱走宝宝,如果宝宝哭闹,就坚定地告诉他:“想留下就不许挠人!”坚持这样做几次,宝宝就会改掉坏习惯了。

小气

宝宝小气与宝宝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这时期的宝宝,其心理状态具有自我中心性,基本是从自我出发,难以换位想到别人,所以小宝宝多有“独”的现象,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更助长了“独”的倾向。对此,责备和说教是没有意义的,要采取适合宝宝的方法进行引导,细水长流地进行调教方可奏效。此外,要针对宝宝的“自我中心性”,引导宝宝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让宝宝多结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让宝宝在群体中逐渐去“独”。在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宝宝与他人共享,当宝宝与他人共享时,要让宝宝体验共享的乐趣,肯定他的共享行为,宝宝就会逐渐习惯与他人共享了。

用头撞东西

一般而言,摇头晃脑约始于6个月。用头去撞东西则大概自9个月开始。这种习惯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少则几周、几个月,多则甚至1年以上,但大多数的宝宝会在3岁之前自动停止这些动作。

对有这种行为的宝宝,父母千万不能采取打骂的办法,这不仅无益于戒除坏习惯,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摇摆震荡本身对宝宝的健康并无损害,也与神经或心理上的异常完全扯不上关系。只要宝宝平时很快乐,生气时也不会猛撞墙,就不要担心。但假设宝宝绝大多数时间在做这些动作,还加上其他某些异于平常的举止,如发育迟缓,或者总是不快乐,就需要上医院了。

磨牙

10个月的宝宝,虽然牙齿只有4~6颗,但有时会发生磨牙现象。磨牙是一种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比如宝宝感到惊恐了、害怕了、不安了等;而有些宝宝磨牙,是宝宝无意间发现,新长出的牙齿相互摩擦会有这样好玩的感觉和声音,便把这当作游戏了。

若想减少宝宝磨牙的机会,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地将宝宝生活中的压力降到最低。比如,宝宝一时断不了奶,就不要强行断奶,让宝宝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对于爱发脾气的宝宝,在休息或睡觉之前,要给宝宝充分的关注与温暖,有助于他放松情绪。除了安抚外,还要让宝宝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和东西。比如,让宝宝敲打玩具、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等,这样,宝宝磨牙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随着宝宝应变能力的提高,这种习惯会逐渐消失。如果宝宝的磨牙情况不减反增,父母就应该去请教儿科大夫或牙医了。

爱玩生殖器

有的宝宝在妈妈给换尿布时或自己没事时,就会玩自己的生殖器,这令妈妈非常担心:“宝宝的这种行为正常吗?”

其实,宝宝在出生之前就是有性冲动的,就像宝宝会玩自己的手指和脚趾一样,若强力去制止宝宝的这种行为反而不妥,甚至会适得其反。

如果父母不断地给宝宝灌输一个思想:这是肮脏的,或这是坏宝宝的行为,只会对宝宝以后的自尊造成伤害,也可能使宝宝以后对于自慰更感好奇。

对此,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比如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或者让宝宝的手里拿着一些玩具等,同时不要给宝宝穿开裆裤。另外,父母应该注意的是宝宝的手是否干净,因为宝宝用脏兮兮的手指玩生殖器,是可能引起感染的,对这样的宝宝,爸爸妈妈更要留心关照才是。

爱看电视

可以这样让宝宝看电视:

适当加以限制。想完全禁止宝宝看电视,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要限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3岁以内的宝宝每天应控制在40分钟以内。同时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知识性强、故事性强的动画片、儿童片以及益智类的节目给宝宝看。尽量避免让宝宝看成人片。

转移宝宝注意力。宝宝迷恋电视,是由于枯燥乏味、呆板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父母要转移注意力让宝宝少看电视。并以提高兴趣的方法,让宝宝多接触其他活动,当宝宝感受到还有比电视更有趣的活动时,他自然会逐渐摆脱对电视的依赖。看书、锻炼、游戏、户外活动、走亲访友、假日旅游等,都是转移宝宝注意力、培养其兴趣的好方法。培养宝宝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父母在百忙中花些时间和心思去安排。

规范家人看电视习惯。一个家庭,父母本身的行为习惯对宝宝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整天看电视,则很难避免宝宝不仿效。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电视在家庭中的影响。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卧室最好不要放电视。

不让爸爸妈妈上班

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情绪,不要每次上班前都与宝宝依依惜别,而应平淡地走开,使宝宝认为父母上班是很正常的事。

晚上回家,不要带着愧疚的心态弥补对宝宝的爱,一回来就跟宝宝腻在一起而不顾其他,也要让宝宝跟其他人玩玩,让他逐渐感受与不同人相处的乐趣和培养社交能力。

挑衅爸爸妈妈

有的宝宝从前很乖,但是突然会转变成倔犟的“驴”脾气,最喜欢说的字就是“不”。其实这并不是宝宝不爱父母了,而是宝宝开始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一定控制权和改变权的,因此,他会尝试着变得更加独立。

对待宝宝的这种行为,最不可取的方法是通过争论或恳求来使其服从。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态度,坚定地让宝宝知道什么行为才是被许可的,通过行动来使宝宝服从。

总是食言

尽管父母会向宝宝灌输“说话算数”的概念,而且自己也做到了,但是为什么宝宝有时候却做不到?比如说好了今天晚上几点睡觉,宝宝虽然痛快地答应了,却根本不遵守自己的诺言。

其实在幼小的宝宝心中,还不能理解诺言的重要性,也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能承受得起实现诺言,当宝宝的兴趣和诺言产生矛盾时,宝宝很有可能会食言。所以最好不要在6岁以前让宝宝有承担诺言的压力,如果要做约定的话,应该告诉宝宝:“可以不答应。”否则宝宝总实现不了自己的诺言,也会认为自己是“不能遵守诺言的人”,对以后的人格发展起到不好的影响。

(第三节)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让宝宝爱干净

宝宝一开始是不懂什么是“脏”,什么是“干净”的,所以父母要帮助宝宝区分这两个概念。可以在宝宝小手弄脏或者摸脏东西的时候,板起脸对宝宝说:“很脏,妈妈不喜欢。”然后拉着宝宝去洗手并洗干净,然后微笑着告诉宝宝,“变干净了!变漂亮了!”

从妈妈板脸的表情来让宝宝理解“脏”是不好的事,又通过微笑告诉宝宝“干净”是好事,这样宝宝就可以明白这个概念,从而开始爱干净了。

和爸爸妈妈同桌进餐

10个月的宝宝可以开始与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了。在宝宝面前放一份饭菜,宝宝会很高兴地跟大人一起吃饭,这种愉快的心情对提高食欲很有好处。

通过认识大人餐桌上与自己不同的饭菜,也可以激发出宝宝吃其他辅食的兴趣。只要是宝宝感兴趣的菜肴,都可以给宝宝尝一点,增加味觉体验。

宝宝自己吃饭时,不可避免地会把饭菜搞得到处都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逐渐有所改善。父母要耐心地跟宝宝一起吃饭,培养愉快的进餐气氛,这样还可以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自己使用小勺

一般来说,妈妈开始用小勺喂饭时,宝宝往往不习惯,以往只要嘴唇一吸,乳汁就到嘴里了,而现在却要面对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且不说食物的味道和质地发生了变化,仅是小勺本身就足以让宝宝反感。因而,宝宝就会拒绝吃食而哭闹,有的宝宝还会用手推拒。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可在每次给宝宝喂奶前,先试着用小勺喂些食品或在吃饭时顺便喂些汤或水。慢慢地宝宝觉得小勺中的东西很好吃,一旦形成了条件反射,再喂时,宝宝就比较容易接纳小勺了。

爸爸妈妈用小勺给宝宝喂食,不仅是让宝宝吃到食物,关键是要引导宝宝主动地去学习吃食物。让宝宝在不断品尝到新的滋味中,激发宝宝吃饭的热情。宝宝只有接受了小勺,才能吃出乐趣。

在宝宝已经接受小勺以后,父母还要帮助宝宝学会使用小勺。

具体方法:让宝宝拿一把勺,妈妈也拿一把勺,边给宝宝喂饭,边教宝宝怎样用勺。开始宝宝持勺不分左右手,妈妈没有必要迫使宝宝纠正,两手同时并用有助于左右大脑发育。

自己使用杯子喝水

当宝宝的小手已经能抓握东西的时候,父母不妨试着让宝宝使用杯子。帮宝宝学会使用杯子要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