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的红血球及血色素低于正常时,称为贫血。贫血时脸色会苍白、食欲不振、头痛、晕眩、心悸、容易疲倦,严重时可借助听诊器听到心脏收缩期的杂音。
饮食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大都由营养不良引起,主要是缺铁、叶酸及维生素B12。断奶期的贫血及其他大部分贫血,都属于此类。血色素比红血球更少时,贫血的症状就愈为严重,可服用铁剂,此外为了避免蛋白质不足,必须均衡摄取营养,尤其是动物的肝脏最有效,也可使用叶酸和维生素B12。
失血性贫血。基于某种原因,如外伤、痔疮、寄生虫引起的慢性出血,使大量血液流失于体外所致。最好排除致病原因,并输血。
溶血性贫血。红血球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20天,在适当的比例下,旧的红血球衰老而被破坏,新的红血球由骨髓不断生成,以取得平衡。如果基于某种原因,而使溶血速度增快,生成速度无法赶上,便会发生贫血。新生儿期的溶血性疾病及其他溶血疾病即属于此类。治疗的方法是除去溶血的原因,并输血。
生成不良性贫血。骨髓障碍,无法制造红血球,而引起严重贫血,除了输血外,别无他法,白血病的贫血,亦属此类。也可能是由于骨髓制造机能暂时受到阻碍,而发生贫血,大部分的感染症都伴有贫血,原因就在于此。只要治愈原发疾病,贫血会自然消失。
水痘
水痘一般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潜伏期达2~3周。传染的方式由接触或飞沫感染,半岁至6岁的宝宝较易受感染。
发烧一天后出疹,主要先从胸、腹、背部长出小圆形的红斑,不久成为水疱、扩展全身,2~3天后水疱破裂而形成痂。
对于水痘一般采用抗病毒药及对症疗法。水疱痒时,可使用龙胆紫涂抹水疱,必须为宝宝剪指甲,以免搔破水疱,同时亦须保持全身清洁。此外,还可采用注射水痘疫苗的办法加以预防。
蛔虫
蛔虫寄生于肠内会出现各种症状。不过,如果寄生1~2条,很可能不会发生任何症状。症状不定,以脐周痛为主要表现,此外还有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瘦弱、苍白等症状。有时会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
疝气
小儿疝气在男宝宝中较为多见,包括脐疝和腹股沟疝。因为男宝宝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宝宝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会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当然,女宝宝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
发现宝宝腹压增高时,如哭闹、咳嗽、打喷嚏,腹部出现一个突出表面的肿块,就有可能是形成了疝气。除少数婴儿疝气外,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因此一旦发生疝气,应立刻去医院进行诊治。
(第三节)疾病护理
新生儿发烧时不宜用退烧药
新生儿比较容易发烧,这是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水分不足时,都可以引起发烧。但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在服用退烧药后,大量的出汗后常会使循环不良,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和颅内出血等,若抢救不及时还可能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家庭在处理新生儿发热时的最好方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等。但需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以防体温继续下降而导致体温不升。
宝宝发烧的原因
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发烧,其中病原微生物(病毒或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体内白细胞为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释放出许多炎性介质,是引起发烧的内在原因。可引起宝宝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五花八门,一般可归纳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两大类,此外还可见支原体、衣原体和弓形体感染。对于新生儿来说,感染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脐残端是细菌入侵的开放门户;发生感染的时间也可以分为产前(宫内)、产时和产后三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每一种感染都会引起发烧,这取决于病原体微生物的毒力和机体的反应能力:低毒力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局部的轻度感染可能不会使宝宝出现发烧;当宝宝抵抗力强时,即使严重感染也不出现发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宝宝感染后能发烧不一定是坏事,起码说明其有一定的抵抗力。
家中应常备哪些药
宝宝难免会生病,家中为宝宝备一些常用药品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防病,当宝宝有些轻微的不适时,也不必慌慌张张地去跑医院。家中可常备如下药:
小儿咽扁颗粒。当宝宝发热,合并口舌生疮、咳嗽痰黄,伴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时,表明身体有肺胃实热,可服用小儿咽扁颗粒。
小儿感冒颗粒。当宝宝受了风热,引起发烧、咳嗽、流涕、鼻塞、痰黏、痰多,或流行性感冒时,可服用小儿感冒颗粒。
清宣止咳颗粒。当宝宝发烧并伴有咳嗽、痰白而稀、鼻塞流清涕时,可服用清宣止咳颗粒。
一捻金胶囊。当宝宝停乳、停食,或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时,可服用一捻金胶囊。
珠珀猴枣散。当宝宝发烧、咳嗽并有痰鸣,或腹部胀气而不思饮食,或烦躁易惊、夜寐不安时,可服用珠珀猴枣散。
儿童清肺口服液。当宝宝因肺炎、支气管炎引起面红身热、咳嗽气喘、痰多黏稠并经久不愈时,可服用儿童清肺口服液。
小儿化食丸。当宝宝贪食受凉后,引起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口渴、舌苔黄厚、大便干燥时,可服用小儿化食丸。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当宝宝因积食引起咳嗽、喉痰鸣、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口中有酸臭气味时,可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脾可欣。当宝宝患上非感染性腹泻、体弱面白、大便次数增多、便稀并气味臭秽、含有不消化食物,或有时呈蛋花汤样,伴有腹胀、睡眠不宁时,可服用脾可欣。
醒脾养儿胶囊。当宝宝出现厌食、贫血、慢性腹泻、遗尿、夜啼时,可服用醒脾养儿胶囊。它具有醒脾开胃、养血安神的作用。
肺热咳喘口服液。当宝宝感冒后,引起发烧出汗、身寒怕冷、咳嗽痰黄、气喘鼻煽、口干而渴、大便秘结时,可服用肺热咳喘口服液。
不过,家里常备的药品只能在宝宝病情较轻时使用,一旦病情变化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以免贻误病情。
喂药的方法
刚出生的宝宝生病了,如何给宝宝喂药就成了一个大难题。这里介绍几种小窍门。
给新生儿喂药,可将药粉溶于少许糖水中,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吃奶一样服药。口服液多是苦的或微甜的,也可用少许糖水稀释后喂服。
片剂不好吞服,可研成粉末调服。若宝宝能吞服药片,告诉宝宝将药片放到舌根区,然后大口喝水,随吞咽动作将药片服下。丸剂可以揉碎,用温开水在小勺中化成汤液给宝宝喂服。
宝宝拒服较苦的汤药时,可固定头手,用小勺将药液送到宝宝舌根部位,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子,以防呛入气管。
服药时不可用可乐、牛奶、茶水等送服。
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后2~3小时为宜,但驱虫药宜空腹服用。消食导滞的药物,宜饭后服。另外,如果有一些消炎类的药物本身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可以在饭后40分钟左右再服用,既不会伤害胃肠,又不至于引起宝宝呕吐。
中药与西药须间隔半小时服。
关于药剂量
宝宝生病是最让爸爸妈妈焦虑的事了,大家都希望宝宝的病能快点好起来。于是一些爸爸妈妈就不按照医生的叮嘱给宝宝用药,不是加大药物剂量就是增加服药次数,还有的爸爸妈妈干脆给宝宝同时加服其他作用相同的药,盼望宝宝的病快些好。
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不但不会使宝宝的症状尽快缓解,甚至还容易加重病情。比如宝宝发烧时,加大退热药的剂量,虽然可能暂时使宝宝的体温降下来,但宝宝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给宝宝用药,病情不见好转的话随时去咨询医生,不可自己加大用药剂量。
宝宝用药的一般原则
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精心挑选药物。
根据宝宝的特点,选择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为首选,但是要注意牛奶、果汁等食物的影响等。
根据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根据宝宝的生理特点,注意给药方法,应因势利导。
不要滥给宝宝使用成人药。
严密观察宝宝用药反应,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宝宝服药的常见剂型
注射剂。特点是无菌、无热源、安全、稳定。
片剂。指药物与适当的辅助成分混匀后通过加工制成的片型制剂,主要供内服。片剂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而且成本低廉。
胶囊剂。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特殊异味,还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缓释胶囊可延缓药物的释放;肠溶胶囊可保证遇胃酸后易被破坏的药物的药效。因此,胶囊剂应整个服用,不可研末服用。
溶液剂。一般指药物的内服或外用溶液,其溶媒多为水、醇或油类,溶液剂的剂量容易掌握和调整,而且药物分散度大,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奏效快。
颗粒剂。又称冲剂或干糖浆,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尤其多用于儿科。
软膏剂。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一种易涂于皮肤、黏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经皮肤吸收后,亦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栓剂。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通常用于肛门塞入作全身或局部治疗,少数用于阴道、尿道。
除上述剂型外,常见的还有滴剂、散剂、丸剂、洗剂等。
宝宝用药的误区
预防性用药。爸爸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健康成长,个别爸爸妈妈过于相信广告宣传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误导,盲目给宝宝服用药物以作预防。实际上,迄今为止市场上还没有任何确切的可以提高免疫力的预防药物,盲目服用药物预防宝宝的疾病对宝宝的免疫系统未必是一件好事。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来说,每一次生病对于宝宝免疫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促进。
乱用止泻药。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液体疗法、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近年来发生秋季腹泻的宝宝很多,爸爸妈妈一定要带着宝宝到医院确诊宝宝的腹泻属于哪一种类型。
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有的爸爸妈妈常把成人用的胶囊内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液,给宝宝服用。这样随意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
宝宝常见用药的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黄疸等。
血液系统: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出血等。
呼吸系统: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喘息、呼吸困难。
泌尿系统:肾功能减退、血尿、蛋白尿等。
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早博、传导阻泄等。
神经系统:幻听、嗜睡、震颤麻痹等。
皮肤:药疹、寻麻疹、剥脱性皮炎。
其他:耳鸣、耳聋、过敏性休克。
宝宝常用的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烧药,无胃肠道刺激或出血,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无肾毒性,不会引起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其退烧效果与剂量成正比,但剂量过大会引起肝毒性。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宝宝和儿童高烧时首选退烧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4~6小时用药1次。目前各医院和大药房均有出售,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布洛芬。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该药退热起效时间平均为1.16小时,退烧持续时间平均为近5小时,平均体温下降值为2.3℃,下降百分率为88%。儿科专家认为,本品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烧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用药一次。目前各医院和大药房均有出售,如托恩口服溶液等。
正确测量宝宝体温
要判断宝宝是否发烧必须正确测量体温。体温除由肛门、口腔或腋窝测得,也可经耳道测得。体温计可以是传统的水银体温计,也可以是新型的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
肛温最能准确反映机体的中心温度,测量时不受其他因素干扰,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测量时让宝宝平卧或侧卧,双腿弯曲,将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肛温计前端插入肛门2.5~3厘米,测量1~2分钟即可。
口温测量简单方便,但准确性较差,且仅适用于具有清楚意识,不会咬断体温计的宝宝(6周岁左右)。测量时将体温计置于舌下约3分钟即可。刚喝完开水或冰水后测量则不准确。
腋温测量适用于那些既不喜欢肛表又不适合口表的宝宝。测量时将体温计放置腋下(擦干汗),夹紧约5分钟即可。
耳温枪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宝宝,可以在短短的1秒钟内快速测得体温。其原理是通过感应耳膜的变化来代表体温,所以测量时一定要对准耳膜。测量时宜将耳廓稍往后上方拉,以使外耳道变直。耳垢太多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存在急性中耳炎、外耳炎时不适合使用“耳温枪”进行体温测量。由于“耳温枪”目前使用并不广泛,故使用前须先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以了解该“耳温枪”所测得的正常体温范围的表示方法。
药物处理后宝宝体温仍无下降怎么办
在临床上若宝宝体温高于38.5℃,一般给予药物降温,退烧针和退烧药的效果相差不多。若宝宝给予退烧处理后体温仍不下降,身体多无汗出,不能重复给药,应尽量让宝宝多喝温开水,此时宝宝精神大多数不好且喝水少,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减少衣被、洗热水澡、头枕冰袋等。宝宝越小,物理降温的效果越好。
给宝宝科学补锌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免疫反应、激素和维生素的代谢,也是味觉素的成分之一,它与宝宝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每天随食物进入人体的锌为10~20毫克,但只有2~3毫克吸收到人体内。我国规定每日膳食微量元素的摄入量,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是15毫克,如果饮食正常,一般是不会缺锌的。如果通过食物补锌效果不显著,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锌剂进行治疗,口服硫酸锌和葡萄糖酸锌均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学龄前儿童,可每天口服锌剂(按元素锌计)0.5~1.5毫克,最大量每天20毫克,疗程3个月,轻者时间可较短,用硫酸锌、葡萄糖酸锌和醋酸锌皆可。口服补锌应在饭前1~2小时,这样有利于锌的吸收。肉、鱼、蛋、奶、豆类、坚果含锌量较丰富,谷类食物含锌量不高。现市售有多种强化锌产品,但要注意其含锌量,一次摄入大量锌或长期锌摄入量过多皆可导致锌中毒。
给宝宝补充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