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减轻哮喘发作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目前治疗的药物以吸入性药物为主,严重者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对于哮喘反复发作的宝宝需要长期用药,并且至少3~6个月。
痱子
痱子是指汗水的排泄不通畅,导致汗水积在皮肤中,在汗腺的周围发炎。宝宝常会流汗,但由于调节机能不够,容易长出痱子,因此,最重要的是常常保持皮肤清洁,并且擦干。淋浴或擦汗后,擦一些爽身粉、痱子粉、乳液,皮肤就会干燥。不过,擦粉时不要擦得太厚。
随着空调的普及,宝宝长痱子的情况比以前减少,不过汗腺的作用由3岁前的环境来决定。夏天在冷气强的地方,流汗机会较少,长大以后汗腺就会不太发达,禁不起炎热,因此重要的是让宝宝适度在外面玩耍流汗。
湿疹
湿疹多见于2岁以下的肥胖儿。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色丘疹或红斑,继之破溃、糜烂、渗液和继发感染,最后结痂脱屑,并严重瘙痒。病因多种,如食物过敏,寒冷湿热刺激,机械性摩擦,营养过高,家族有过敏史等。发生湿疹要穿宽松、吸湿、柔软的布料衣服,保持患处干燥清洁,洗澡水温适宜,避免食用易过敏和刺激性食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疱疹
疱疹是因痱子、蚊虫叮咬、湿疹等化脓而引起的,身体到处会长出水疱,水疱疹会使皮肤化脓。主要是由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所引起,这些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起初会形成小水疱,水疱逐渐变大,破裂流脓后,不久就成为疮痂。疱疹易发生于夏季,宝宝会痒得一直抓,因而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水疱破皮也没有关系,但若感染到细菌就会再长出疱疹,因此一定要用干纱布吸取分泌液,然后消毒,再敷上抗生素软膏。不要使用妨碍吸收脓的纸、油纸、胶带。类固醇类软膏不要涂在潮湿的部位,若治疗1~2天仍无效要去皮肤科检查。
幼儿皮疹
宝宝突然高烧38℃~40℃,持续3天之后烧退,同时全身皮肤出现皮疹。
患儿年龄多在6个月~1岁半,特点是尽管体温很高,但宝宝精神状态很好,一旦烧退,该吃还吃,该玩还玩。出皮疹后因皮肤发痒宝宝会感到不适而哭闹,2~3天以后皮疹消失。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10~14天的潜伏期过后发病。
最初表现为38℃左右的发烧,伴有打喷嚏、流涕、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眼结膜充血明显,给人眼泪汪汪的感觉。过了2~3天,嘴里出现米粒大小的红白色斑点,医生看到这些斑点马上就会确诊这是麻疹。
发烧越来越高,到第3~4天,可达到39℃~40℃,宝宝从脸上开始出现红色斑疹,逐渐发展到全身,最后覆盖到手掌和脚掌。
麻疹病毒引发的肺炎很严重。肺炎会留有终生后遗症,是很危险的合并症。出生6个月内因有妈妈的抗体存在而不发病,到8个月以后需要注射麻疹疫苗以使宝宝产生抗体。
治疗方面以对症治疗为主,大约需要2周时间治愈。
尿布疹
受尿布覆盖的臀部容易红肿而发炎,称之为尿布疹。症状轻者只有肛门周围或臀部发红而已。严重的会形成红疹或水疱,甚至皮肤会剥落溃疡。产生尿布疹的主要原因是尿中的尿素受到大肠菌分解,所形成的氨所致称为氨皮肤炎。总而言之,是尿、粪便、汗与湿气渗于尿布中,持续接触皮肤所致。如果尿布缺乏透气性,更容易使病情恶化,尤其是严重腹泻时,在粪便的刺激下,也会形成尿布疹,在此期间难以治愈。
子囊菌所引起的疾病与一般尿布疹有些不同。一般尿布疹使用副肾皮质激素即可治愈。若是使用此药治疗子囊菌症,却会使病情恶化。
排泄物的刺激和尿布本身都会引起尿布疹,所以,要经常给宝宝清洗臀部,并且使其臀部保持干燥。尿布潮湿了,要立刻更换。包纸尿裤的时间不要太长。换尿布时,应用柔软的纱布或旧毛巾浸开水把屁股擦干净。若臀部只有发红的症状,擦婴儿用护臀霜就可以了,严重时,一天要擦好几次婴儿专用软膏。最好不要使用柔软剂洗宝宝的衣服,这样反而会刺激宝宝的皮肤。
婴儿脂溢性皮炎
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发于皮脂腺分布稠密的部位,如头皮、额头、眉间、双颊、鼻侧、嘴边,有时也会发于眼皮、胸前及肚脐处,表现为红斑片,表面有黄色油腻性鳞屑,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不甚清楚,但和体质有关,有遗传性倾向,维生素B2缺乏也可以导致脂溢性皮炎。
患脂溢性皮炎不会感觉太痒,但头皮上的层层结痂易继发感染,通常继发感染后,导致宝宝因患处的痒痛而搔抓,所以清洗结痂是护理的重点。
注意不要使用肥皂洗,可用甘油、植物油或润肤油涂抹于痂皮上,过上2小时待痂皮软化后再用婴儿洗发精清洗即可。清洁头皮时动作要轻柔,切勿擦破皮肤。洗后可涂维生素B6软膏,如果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涂含有抗生素或激素的软膏。
如果脂溢性皮炎是因为维生素B2的缺乏引起的,可以通过饮食的调整来补充维生素B2,如乳类、肝、肾、鸡蛋、小米、鱼、花生、绿叶菜等。
黄疸
如果罹患黄疸,必须接受医生检查,但首先要确定是不是真正的黄疸,有的宝宝虽然皮肤呈黄色却不是患了黄疸。发烧并且尿呈深黄色,发烧不久后出现黄疸时,可能是患了急性肝炎。
即使皮肤呈黄色,也不一定是黄疸。要判断是否患黄疸,可先检查眼睛的颜色。若白眼珠呈黄色,就可断定是黄疸。所谓柑皮症,是指喝太多橘子汁或吃太多橘子、木瓜等,皮肤会呈黄色,这时,手掌或脚掌更为明显。
吃母乳的宝宝常会出现母乳性黄疸。轻微的黄疸会持续一个月左右,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则不必担心。三天内暂时不要喂母乳,改喂牛奶观察即可。如果黄疸因而消失,便可断定是母乳性黄疸。出生后立刻出现的黄疸,可请医生诊查。但是2~3个星期后仍然持续黄疸的,应带着粪便到医院检查。如果粪便正常,不妨观察一阵子。宝宝发烧后出现黄疸,大多是急性肝炎所引起的。这种疾病的指标是尿液呈深黄色,发现这种情形时,要接受医生的检查。
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主要出现于口内黏膜,3个月大的母乳喂养的宝宝及营养失调的宝宝,最容易发生。症状有:舌头、脸颊、牙床、上颚等口内黏膜附着白色小斑点,严重的会形成一层薄膜,如果勉强剥落,会出血,身体较弱的宝宝,可能延伸至喉咙深处或食道附近。
涂抹1%的龙胆紫对治疗鹅口疮非常有效,如果无效可服用制霉菌素。但由于营养欠佳,难以治愈时,应注意增强体质。受到污染的奶嘴也会感染,所以妈妈的手指必须洗净,奶瓶上的奶嘴也要及时消毒。
地图舌
宝宝的舌面出现地图状的斑纹,不会疼痛,也没有其他症状,称“地图舌”。地图舌致病的原因尚且不明,可认为是体质性的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病程较久,有的可长达数年。
口角炎
口角炎常发生于婴儿、学童的口腔,口角形皲裂、发红、结痂、张口会感到疼痛,碰到辛辣食物与热食物也会疼痛。不仅是口角周围,有时还会扩展到肛门周围或手臂皮肤,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B2、维生素C,营养不良及胃肠不好的宝宝也会出现这种症状。口角炎可通过服用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也可用硝酸银棒触摸局部,然后涂上10%的硼砂、甘油进行治疗。
口腔炎
口中都含有许多细菌,由于黏膜抵抗力强,可防止细菌入侵,但若体力衰退、营养不良,就容易感染。致病菌有病毒、真菌、细菌、螺旋体,其他如维生素不足,尤其是维生素B2或维生素C或口腔黏膜受到种种刺激,以及过敏也可能致病。
由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口腔炎,会在唇舌、口腔黏膜形成多个水疱,迅速破裂后形成浅溃疡,周围略带红色,从1个发展到无数个,一触摸就非常疼痛,无法进食。
细菌性口腔炎,会使口腔黏膜完全充血、发红且疼痛,伴有多个溃疡又称溃疡性口腔炎。有严重的口臭,局部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或牙周会流血。病情严重时,口腔肌肉及骨头都会受到腐蚀,成为坏疽性口腔炎。
遇到此种情况,可在患部涂上1%~2%的龙胆紫及硼砂、甘油,疼痛剧烈时可加上镇痛剂,此外一天服用4次抗生素,也可擦拭抗生素软膏,注射维生素B2、维生素C。最好进食刺激少、较软的食物,例如蒸蛋、豆腐,温度适中,味道应淡。流食更为合适,也可把牛奶加热至适当温度,以补充营养。如果连液体都无法进食,则需住院接受点滴注射。
肺炎
儿童肺炎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均可引起肺炎。主要表现是发烧、咳嗽、喘息、医生听诊可以听到罗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细菌性肺炎比病毒性肺炎表现要重得多。支原体肺炎通常在学龄以后的儿童中多见。
肺炎的治疗首先需要安静休息,保持清淡饮食,大量喝水。药物治疗包括退热、止咳、化痰等,细菌性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疗程为1~2周。如果合并心肌炎、肝肾功损害、肺部化脓病灶等需要治疗更长时间。
小儿支气管炎
可以这样缓解病情:
保暖。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气管黏膜局部的抵抗力,加重支气管炎病情,因此,父母要随气温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使其体温保持在36.5℃以上。
多喂水。小儿患支气管炎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较大,应注意给宝宝多喂水。可用糖水或糖盐水补充,也可用米汤、蛋汤补给。饮食以半流质为主,以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营养充分。宝宝患支气管炎时营养物质消耗较大,加之发烧及细菌毒素影响胃肠功能,容易消化吸收不良而导致营养缺乏。对此,父母要对宝宝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给予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稀饭、煮透的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汁等。
翻身拍背。宝宝咳嗽、咳痰时,表明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为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可用雾化吸入剂帮助祛痰,每日2~3次,每次5~20分钟。除拍背外,还应帮助翻身,每1~2小时1次,使宝宝保持半卧位,有利于痰液排出。
居室环境良好。宝宝所处居室要温暖、通风和采光良好,并且空气中要有一定的湿度,防止过分干燥。如果家中有吸烟者最好戒烟或去室外吸烟,以免对宝宝产生不良刺激和不利影响。
肠套叠
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发生肠闭塞。肠套叠大都出现于0.5~1.5岁的宝宝,原因不明,很可能是由于肠道活动度大、肠蠕动节律紊乱所致。
患病的宝宝会突然激烈地哭泣,扭转挣扎身体,十分痛苦,而且脸色发青,精神欠佳,不会发烧,不久即呕吐,有便秘的倾向,有时候会排出少量的黏血便。由于肠套叠成香肠状,抚摸腹部,可感觉出腹部肿块。
此症早期发现是最重要的,太迟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宝宝突然哭泣、脸色发青,则必须就医。治疗方法是空气灌肠复位,若无效的话,则需进行外科手术。
营养失调症
哺乳方法不恰当、感染疾病、护理不当,都可能导致营养失调症。目前大部分宝宝营养少有缺失,多是由于急性、慢性疾病所引起的二次性营养失调症,另外也有体质上的原因。
症状起初是宝宝出现体重减轻、发育不良、皮下脂肪减少,使皮肤形成皱纹,严重时脸颊的脂肪也会消失,出现未老先衰的样子。此状况继续下去,宝宝会逐渐缺乏活力,眼神茫然,开始时还有饥饿感,渐渐地食欲也会减退。既而不仅仅是瘦弱,各种生理机能也易减退,抵抗力弱,容易形成肺炎或消化不良症。
营养失调症的起因若是营养不足或喂养不当,只要改正即可。不过现在大部分患病宝宝都是由疾病引起的二次性营养失调症,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去医院治疗。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以消瘦和发育生长迟缓为主要特征,主要是由于生长所需的营养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吸收不良,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等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瘦,皮下脂肪薄,肌肉松弛,毛发稀疏、干燥、无光泽或呈红棕色,可出现全身水肿,面色苍白,皮肤弹性差,色素沉着、脱屑、溃疡等症状。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合并缺铁性贫血和多种维生素缺乏,以及各类感染、自发性低血糖等。婴儿期的宝宝患营养不良的时间越早,对以后的健康影响越大。
维生素缺乏症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维生素缺乏症,不过仍可以看到潜在性的缺乏症,以便对照症状选择相应的维生素制剂进行补充。
维生素A缺乏症。主要表现有角膜干燥症、角膜软化症、夜盲及全身皮肤干燥脱屑。患上麻疹时,维生素A消耗过多,容易并发此症,必须加以注意。
维生素B缺乏症。B族维生素的种类相当多,维生素B1缺乏症,会引起脚气病,宝宝则出现吐奶、腹泻、声音沙哑、心脏肥大、神情淡漠、嗜睡等现象;若缺乏维生素B2会引起口角炎、皮炎;缺乏维生素B6会发生痉挛;缺乏维生素B12则会产生贫血。
维生素C缺乏症。会出现齿周肿胀、出血、手脚关节浮肿、疼痛,宝宝的脚会麻痹,无法活动(假性瘫痪)。
维生素D缺乏症。现在经常可以发现轻微的维生素D缺乏症,必须特别注意。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端软骨发育与钙质沉淀,阻碍正常骨骼的形成。宝宝的皮肤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就会转为维生素D,因此宝宝的日光浴或维生素D不足,就会发生佝偻病。佝偻病大都出现于4个月至2岁的宝宝,初期症状较轻,只是精神欠佳,容易患感冒,头部容易出汗。晚期主要是骨骼产生变化,用手指轻压颞骨可感觉颅骨内陷,称颅骨软化。3个月以下的宝宝也有同样情况,但属于生理性。此外,手腕、脚踝、关节肿胀、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会肿胀,看起来呈串珠状,称肋骨串珠。严重时可有方颅、鸡胸、下肢畸形等症状。
维生素过多症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如果服用过多,就会产生维生素过多症。
维生素A过多症。大量服用维生素A数个小时后,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症状有头痛、呕吐、嗜睡、复视等,急性中毒可于1~2天症状消失。长期服用过量维生素A,会出现食欲不振、手脚肿胀、脱毛、肝肿大等慢性症状。中毒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宝宝服用1日剂量超过90毫克,就会发生急性中毒。维生素A过多症,只要停止服用,症状大都可立即消失。
维生素D过多症。长期服用维生素D达数万单位以上,就会发生中毒,主要症状是:血中钙质提高、食欲不振、体重停止增加、喝水多、便秘,从X光片中,可看到骨端有大量的钙质沉积现象。发现症状后,要立刻停止服用维生素D,并限制钙的摄入,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维生素K过多症。为了预防新生儿或未成熟儿出血疾病,往往需注射维生素K,如果过量,就会引起溶血,成为严重的黄疸,因此未成熟儿以0~1毫克、成熟儿以1~2毫克为限。
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