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不完的历史
22593000000045

第45章 瓦格纳王国(4)

1951年,更具有经典意义的《帕西法尔》在拜罗伊特由维兰德·瓦格纳进行了全新的舞台制作,Teldec公司拿到了录制合同;制作人约翰·库肖(JohnCulshaw)和录音师肯尼斯·威尔金森(KennethWilkinson)录下了这次不朽的名演,这也是《帕西法尔》历史上首个全剧录音。和《纽伦堡的名歌手》一样,这个录音并不是录自同一场演出,而是由彩排和数场演出拼凑而成的。克纳佩茨布什在这里开始了他战后拜罗伊特的神话,从1951年至1964年留下了十三个《帕西法尔》的录音(除了1953年)。演员阵容以年轻歌唱家为主。玛尔塔·莫德尔(MarthaModl,1912—2001)饰演孔德里。她学于纽伦堡和米兰,是一位介于女中音与戏剧女高音之间的歌唱家,1950年在科汶特、1952年在维也纳和1956年在大都会的登台都大获成功。

她拥有的黑暗音色使她成为诠释孔德里的最佳人选。帕西法尔的饰演者、男高音沃尔夫冈·温德加森(WolfgangWindgassen,1914—1974)成为继梅尔乔尔之后最著名的瓦格纳英雄男高音。在拜罗伊特,他一直唱到1970年,饰演了几乎所有重要男高音角色。温德加森留下了包括和索尔第、伯姆合作录制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内的大量唱片。维也纳男低音路德维希·韦伯塑造的古内曼茨几乎无人可及,浑厚的音质、绵长的音乐线条和精确的语气成为经典的诠释。他1933年在慕尼黑演唱,1936年和1938年分别在科汶特花园和斯卡拉登台,韦伯是萨尔茨堡和拜罗伊特最为钟爱的歌唱家之一。年轻的乔治·伦敦(GeorgeLondon,1920—1985)饰演安弗塔斯。他生于蒙特利尔,1949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登台,1951年同时在拜罗伊特和纽约大都会演唱。他的演唱生涯持续到1967年,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男低音之一。克林索尔的饰演者赫尔曼·乌德(HermannUhde,1914—1965)生于不莱梅,1936年在家乡登台饰演《帕西法尔》中的提图雷尔;除了长年在拜罗伊特演出外,从1954年和1955年起,分别还在科汶特花园和纽约大都会演唱。

《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录制并不像前两部歌剧那样成功,《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的演出都不尽如人意,并且由于技术问题没有录全。但由库肖和威尔金森录制的《众神的黄昏》相当令人满意,效果完美。由于EMI事先签约了剧中的数位歌唱家,因此这个属于Decca的录音直到五十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克纳佩茨布什的指挥速度偏慢,是典型的老一代浪漫派瓦格纳风格,厚重无比,个性明显。在演唱阵容中,瓦尔内首次在拜罗伊特演唱布伦希尔德,宽厚巨大的声音和无与伦比的纯正风格奠定了她在这一角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男高音波恩德·阿尔登霍夫(BerndAldenhoff,1908—1959)饰演齐格弗里德。他早年在科隆歌剧院登台;1938年至1944年在杜塞尔多夫演唱,那时他的剧目集中在威尔第方面;1944年起在德累斯顿开始发展成为瓦格纳英雄男高音。他的音色和瓦尔内非常相配,中音宽厚,能量充足;然而过于宽的声音使他在高音区略有些摇晃。他在拜罗伊特唱到1957年。

1952

1952年的拜罗伊特上演了全新制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由卡拉扬指挥。

同时还邀请德国指挥家约瑟夫·凯尔伯特(JosephKeilberth,1908—1968)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克纳佩茨布什则负责《帕西法尔》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凯尔伯特1940年起担任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指挥,二战结束前是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他的风格与克纳佩茨布什完全不同,代表了新的现代风格;节奏严格,强调音乐的流动性,使演出充满了激情;歌唱家们(如瓦尔内)在他的指挥下,技术的发挥更为充分。与克纳佩茨布什相比,凯尔伯特的《众神的黄昏》用时少了将近三十分钟。

又有一批新的歌唱家在1952年的拜罗伊特登台。汉斯·霍特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首次出演了沃坦;比起三十年代在EMI的录音,霍特的音色更加坚实成熟了。

他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还饰演了库文纳尔。古斯塔夫·奈德林格(GustavNeidlinger,1910—1991)首次演唱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阿尔贝里希一角,从此成为这一角色无可替代的诠释者。在索尔第和伯姆的录音中,都由他演唱这一角色;1972年还在纽约大都会饰演阿尔贝里希。奈德林格在拜罗伊特一直唱到1975年。在《众神的黄昏》中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是1933年至1939年在拜罗伊特出现过的马克斯·洛伦茨(MaxLorenz,1901—1975)。他1929年至1944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唱,同时还出现在纽约大都会(1931—1934)、科汶特花园(1934、1937)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29—1933、1936—1944、1954)的舞台上。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英雄男高音之一,1952年还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声音宽厚,但已经不是特别稳定,在节奏上更夸张了语气,音乐并不是特别精确。

来自智利的男高音的拉蒙·文内(RamonVinay,1911—1996)在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饰演男主角。1938年他在墨西哥以男中音登台,后来改为男高音。他是一位出色的演员,音量大,外形俊朗;从1952年起在拜罗伊特唱到1957年,后又改回演唱男中音角色。莫德尔演唱了伊索尔德,虽然音色没有瓦尔内那么丰满,但还算完成得不错。

在《纽伦堡的名歌手》中,克纳佩茨布什发挥了最高水准,整体性明显好于1951年的卡拉扬。歌手阵容变化不大,年轻的瑞士女高音利萨·德拉·卡萨(LisaDellaCasa,1919—2012)接替了施瓦茨科普夫饰演埃娃,这也是她在拜罗伊特唯一一次登台。她的声音比施瓦茨科普夫更加稳定和年轻,有着更完善的声乐技巧。

这位被誉为“歌剧舞台上最美丽的女人”以饰演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角色著称,四十年代就深得理查的赏识。她的众多唱片中,最著名的包括老克莱伯指挥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索尔第指挥的理查·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此外,她还是最出色的艺术歌曲演唱家。

1953

埃尔莎大受好评。

由于克纳佩茨布什认为瓦格纳的两个孙子反传统的制作违背了作曲家的意图,因而退出了音乐节;不过,他在1954年又重新回到拜罗伊特并一直指挥到去世。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Krauss,1893—1954)替代克纳佩茨布什指挥了《帕西法尔》,并和凯尔伯特分享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克劳斯生于维也纳,在经历了数个不太重要的职位后,于1929年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总监,并开始让乐团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字举行独立的音乐会。1926年至1934年间,克劳斯多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1933年和1934年,他放弃了维也纳的职位,出任柏林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他与理查·施特劳斯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指挥了多部理查歌剧的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