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习惯影响孩子一生
22435500000006

第6章 绝对不要对孩子做的事和说的话(2)

我认识的一对夫妇是标准的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为生活忙碌着。当两人下班回家时,儿子小光总喜欢缠着父母,要父母陪他玩。然而,这对夫妇总是让孩子一个人玩,理由不是“太累”就是“太忙,等下还要做文案,明天急着用呢”等等。小光只好一个人无奈地看电视,据小光说,自己曾经一天连续看8个小时的电视!一动都不动,恨不得趴在屏幕上。

后来,小光的眼睛高度近视!为小光做近视治疗的某儿童医院的主任医生说,每天接诊近视、弱视、斜视的儿童达400多人。医生认为,儿童近视患者队伍不断扩大,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常常以“我很忙,你自己玩吧”等借口,把孩子交给电视或电脑,这样,孩子孤单寂寞,只能和电视、电脑做伴,这样就很容易患上近视、斜视等。

英纽卡斯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份跟踪调查,他们通过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的同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进调查,例如,询问孩子父亲平日花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如读书给他们听、与他们外出等),在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智商测验。结果显示,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日后比其他同龄一样聪明的孩子要更容易跻身或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可见父母的陪伴有助于子女培养更高的才能。

不仅如此,如果父母经常用“我很忙,你自己玩吧”等借口来敷衍孩子,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就是“爸爸妈妈不爱我”,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不利于孩子健康家庭观念的形成。我想,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孩子长大后和自己疏离吧?

所以说,当家长四处求师学艺,希望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家长本身又不需费力的教子良方时,应该明白,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捷径并不是仅仅在物质上能慷慨解囊,把最流行的玩具搬回家,也不是给孩子报这个特长班,那个智力班,而是多给予孩子他们最想要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在电影《宝莲灯》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

“妈妈,幸福是什么?”沉香不解地问。

“幸福就是妈妈和沉香在一起呀。”妈妈笑着回答。

幸福就是和爱的人在一起,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是漂亮的衣服,也不是最大的毛绒玩具,而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试想,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以“很忙”为借口来敷衍孩子,这种漠视对孩子的心灵会产生多么大的伤害!即使有再漂亮的衣服和最大的毛绒玩具,也不会令孩子开心。

一个女儿曾经给她总是“很忙”的爸爸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您是一个优秀的爸爸、成功的爸爸,我们家有宽敞的大房子,有漂亮的车子,我还有很多很多的玩具,表弟可羡慕我了。

可是,您一工作起来,就忙得停不下来。每次,我总是盼着周末,盼着您回到家和我一起做游戏,给我讲故事。可是,您总是很忙,总是没时间理我。

爸爸,其实我心里很难过,表弟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玩具,可他有一个能经常陪他捉迷藏的爸爸。您是不是不爱我啊?我哪里做得不让您满意呀?我可以改,改到您满意为止,好吗,爸爸?

女儿的信还没读完,爸爸的泪水已经打湿了信纸。后来,爸爸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和女儿待在一起,因为他觉得能看着女儿幸福地成长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那么,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做呢?

1.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从孩子一生下来,他们就会通过玩来了解这个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的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与合作互助的精神,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理解别人、控制自己的本领。

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有的父母对于和孩子一起玩不屑一顾,或者对孩子提出的游戏嗤之以鼻,甚至,有的父母还对孩子大加训斥。即使,你暂时把想玩耍的孩子拉到了书桌前,却失去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机会,是你的粗暴关闭了孩子已经对你打开的心扉,让孩子变得孤独、不听话,变得喜欢和父母对抗。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孩子的最佳玩伴。哪怕是你看起来最无趣的游戏,面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睛,又怎能忍心去拒绝孩子呢?在和孩子做游戏时,孩子会明显地对你更有感情、更亲近,会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父母就能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成长。

另外,爸爸妈妈可能有不同的特长,这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您可以和孩子做不同的活动。比如,我常常陪女儿放风筝、玩电脑、打乒乓球,而她妈妈则和她做折纸游戏、画画、唱歌等。孩子的爱不能有缺失,爸爸妈妈的爱,一个都不能少。

2.和孩子聊聊天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打成一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因为钥匙了解锁的心,所以能很轻易地打开锁的心扉。同理,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如何去教育孩子?所以,多陪孩子聊聊,多和孩子沟通,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语言,用心去接纳孩子。在我看来,这就是尊重孩子最基本的表现,也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前提。

3.陪孩子读读书

犹太人从小就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所以,犹太人酷爱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人口450万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人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而,犹太民族也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中,更是出现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基辛格等世界顶级人物。

根据专家的说法,陪孩子阅读“是高层次学习型家庭的联系方式,是高水平的情感沟通的方式”。这样的沟通不仅可以引导孩子热爱阅读,也可以让早先没有养成“快乐阅读”习惯的大人自己寻找到阅读的乐趣。用当下时髦的词汇来说,这是一件“多赢”的事。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作为父母,别习惯用“我很忙”来敷衍、搪塞孩子,你应该记住,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幸福的。所以,当孩子向你请求一起做游戏时,请收起那句惯用的“我很忙,你自己玩”,放下手头的忙碌,和孩子一起享受那些宝贵的时光吧。

四、不拿孩子来炫耀

喜欢过分炫耀孩子的家长应该记住:孩子是用来疼爱、关怀和鼓励的,永远都不是炫耀的资本,更何况一个人成功与否到30岁时都很难见分晓。一味地炫耀孩子,很可能会带来惨痛的教训。

着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在我们的生活中,老舍先生口中的“摩登夫妇”数不胜数,他们最大的习惯就是拿孩子来炫耀,仿佛孩子就是自己的炫耀品。

张女士家的儿子会背唐诗了,而且能背诵十几首。当家里有客人时,张女士就会要求儿子背。儿子张口就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然后又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接着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客人听了,总是夸奖孩子:“这孩子真聪明,记忆力怎么这么好啊?”“这孩子不简单啊!”“还用说啊?他妈妈是谁啊!他妈妈就这么聪明,怪不得呢。”张女士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听着别人赞美的话,张女士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儿子做得好,多半是家长教得好,即使不是教得好,也是遗传基因好,怎么说都是家长的功劳,所以,很多父母喜欢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孩子,赞美孩子也就等于在夸自己。

后来,每当家里来了客人,领孩子去参加一些活动,张女士总是让儿子当众表演。尽管有时候孩子不怎么乐意,但张女士总是有办法让儿子乖乖就范。直到有一次,儿子终于爆发了。

那一次,张女士的大学同学来家里做客,张女士又让儿子当众表演。“宝贝,告诉阿姨,五加三等于几啊?”当着同学的面,张女士满怀期待地问。儿子却怎么也不想说,依然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的玩具。

“宝贝乖,快说啊。”张女士继续耐心地启发着。但儿子始终不开口,问得急了。儿子说:“我在玩玩具呢。”妈妈生气了:“昨天,妈妈不是刚教给你吗?你不是说都学会了吗?”

“我今天不想说!”儿子辩解着说。

“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啊?妈妈平时怎么教你的啊。”张女士提高了声调说道。

儿子沉默了一下,终于大声地喊道:“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张女士震惊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他们虽然年龄小,可也需要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和爱。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的玩具。

有的父母说,我们这样也是爱孩子啊!让孩子当众表演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啊!

让孩子当众表演的过程的确是孩子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有益的,可以让他练习不怯生,增加自信心。

但是,要求孩子当众表演要“以孩子为本”,首先,要在孩子愿意表演的时候才可以。当父母嚷嚷着要求孩子当众表演之前,最好事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想表演,也不能为了炫耀孩子的聪明或者自己的教子有方,就必须让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孩子不愿意当众表演,我想大家是能理解的,就好像有人问:“你喜欢吃巧克力吗?”一般的回答都是爱吃。

“那天天让你吃,顿顿吃,一辈子都吃巧克力,你愿意吗?”我想,恐怕没有人愿意。

当众让孩子表演也是一样的。一次、两次的新鲜刺激,对孩子是一种锻炼,别人的夸奖对孩子是一种鼓励,但次数多了就没有意义了,特别是在孩子不想被炫耀的情况下。

尽管心理教育专家指出,过分炫耀孩子聪明是对孩子的一种践踏。然而,在如今这“秀”时代,父母能做到不炫耀孩子实在不易。

每个为人父母的,从孩子降生那一天起,就殷殷期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上学时品学兼优,一遍遍地在心里为孩子描绘蓝图,希望将来孩子能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有一份人见人羡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但这些只是我们的一相情愿,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儿女身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习惯把他们当成炫耀品。

炫耀的内容在孩子摇摇晃晃学走路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亲友相聚的时候,命令孩子当众表演唐诗、儿歌、英语、成语……得到众亲友的一番夸赞后,也大大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亲友们的赞扬无非是:“这孩子真聪明!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父母心里也不由得美滋滋的。

孩子慢慢长大,炫耀的内容逐渐升级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在班级的名次,各次测验的成绩等,还有夸耀孩子在各项特长中取得的奖励,像英语考了几级,舞蹈比赛都在哪里又获了奖……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某些年轻的父母,利用互联网之便利,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的照片放到网上,然后炫耀自己的孩子多么乖巧、多么可爱、多么聪明、多么漂亮……

那些喜欢过分炫耀孩子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疼爱、关怀和鼓励,而不是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更何况一个人成功与否到30岁时都很难见分晓。一味地炫耀孩子,很可能会带来惨痛的教训。

宋朝王安石作品《临川先生文集》里,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天生才华出众,5岁便可指物作诗,因后天自己不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到处炫耀自己的“神童”资本,结果,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

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王安石总结: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可见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而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只知道领着儿子到处炫耀,而不加强孩子的后天教育,才使得才华横溢的方仲永成了一个悲剧。试想一下,如果方父不领着孩子到处炫耀,而是静下心来,让孩子潜心学习,以方仲永的资质,能“泯然众人”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会哭、会闹的高级玩具。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父母应当尊重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像对待自己的皮包一样随时随地拿来炫耀。

把孩子当作炫耀品,虽然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但埋下的隐患却不少。如果孩子反感这么做,难免从心底厌烦父母,恐怕以后父母的话也很难再言听计从。即使孩子喜欢这样做,那些面子上的赞美也很容易助长孩子的优越感和攀比心理,使孩子养成孤芳自赏的习惯,好胜心切,自私自利,难以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喜欢炫耀,孩子也就学会了炫耀,不但炫耀自己,也炫耀父母给自己买了什么新玩具、过年给了多少压岁钱、家里有什么车、住多大的房子等等。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情景:一个经常被家长炫耀“聪明、智商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发试卷时,老师特地表扬了他,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正当老师对他大加赞赏并希望别的同学向他学习时,他却得意地告诉周围的同学:“嗨!这是智商的问题!因为我聪明、智商高,不用学习也能得高分……”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教育专家指出,经常被父母炫耀“聪明”的孩子,平常做事总是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喜欢去挑战,容易满足于现状,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去引导和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优点、长处、成绩等,需要肯定,但不能奉承;需要表扬,但不能炫耀。

五、不包庇孩子的缺点

对孩子的错误、缺点、过失不予正视,漠然处之,就等于默许。不接受批评教育,孩子就认识不到其危害,缺点也就不能克服,不能进步,其优点、长处也保持不住。如果家长有意掩饰,孩子更会有恃无恐,实际上就是助长其缺点、错误和过失,弄不好会酿成大错。

小鹏和可可是同班同学,有一次,两个人在学校因为一件小事闹得很不愉快,回家后,可可对妈妈说,小鹏在学校欺负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