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个人因惹怒国王而被判了死刑,这个人向国王请求饶恕一命,他说:“只要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能使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过了一年,您的马不能在天空自如飞翔的话,我宁愿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
国王想了想就答应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你不要信口开河好不好,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
这个人回答说:“在这一年之内,也许国王会死,也许我自己病死,说不定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总之,在这一年之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没准儿马真的能飞上天空!”
纵观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到处都弥漫着这种乐观的精神。
可以说,犹太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心中充满希望,他们才能生存下来。
对于犹太人来说勇气和希望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心底,任何人都无法夺去。所以,他们一直乐观向上,纵使在世间最罕见的苦难中也坚强无比。
侮辱性语言伤害了谁
许多犹太社区的拉比们对侮辱和嘲笑规定了严厉的惩罚。立陶宛学者、拉比所罗门·本·耶谢尔·路里亚在他的释疑书里,声言要把一个侮辱妇女的男人驱逐出教会,哪怕那个人是在私下里悄悄说了侮辱的话。
大师亚喀尔·巴·西蒙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他在拉乌以利扎的妻子拉哈娜夫人的耳边说了侮辱淫秽的话。
他是这么说的:“我不给你3个圭登,你就不跟我跳舞,就像你收了一个男人的钱才跟他睡觉一样。”
这位夫人应当得到赞美,因为她出于尴尬和维护尊严而大叫起来,尽管大叫的应该是作恶的亚喀尔。
这个男人的话把这位夫人贬低到妓女的地位,虽然他一再争辩他所说的那个给钱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可是谁能这样说话呢——一个女人只有丈夫出钱才肯跟他睡觉!
经过审判,拉比命令大师亚喀尔要说这些话来请求原谅:“我是有罪的,现在我请求上帝、拉哈娜夫人,以及她的丈夫以利扎原谅我的秽行……”
除了请求原谅之后,亚喀尔还哀悼了4个星期。因为如果他不服从这个命令,就要被逐出教会。
拉比本·摩西·以萨克·阿拉斯加认为:“侮辱他人没必要受到身体惩罚,但须受到道德宣判。而且,暗示性的侮辱和直白的侮辱一样严重。”
有人问拉比阿拉斯加这样一个问题:
有个人和朋友发生了争吵。吵着对他说:“我可不是杂种!我可不是叛教的人!我可不是有罪的人!”难道他的话不是暗指他的朋友是一个杂种、叛教者、有罪的人——话外之意是:“我不像你那样,是一个杂种或有罪的人。”
拉比回答说:“看起来那个人的话好像暗示着我不是像你那样的某种某种人。毕竟,他的朋友并没有先骂他是杂种或有罪的人。他没有必要否认那样的称呼,除非他有所暗示:‘我可不是你那样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个人似乎公开地说:“我可不是某某,像你一样。”尽管这个人言语中没有这层意思,但是他侮辱了自己的朋友,应该受到谴责。
这个故事可以和另一个故事联系起来。据说拉比希思达问自己的老师拉比胡那:“老师需要弟子,就像弟子需要老师那样。那么弟子应该对老师表示什么样的敬意呢?”
拉比胡那把这个问题看做对自身暗示性的侮辱,大叫起来:“希思达,希思达,我不需要你,可是你一直到40岁之前都会需要我。”此后,他们一直生对方的气,很多年不来往。
也许拉比希思达的话并不是侮辱,却被拉比胡那理解为诽谤的意思,从他的观点来看似乎拉比希思达在有意公开地侵犯他。
(第四节)与其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
懒惰是每一个人的大敌,也是人的天性。
犹太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处世的过程中明确指出:“与其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知识如同银器,要经常擦拭,如果一天懒得动手,银器就会蒙上灰尘,失去亮光。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去学些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创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而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犹太人坚信这一点,于是在自己的法典上写下了:“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我,才是真正获得超越的人。”
在犹太人眼中,与其千方百计地想要超越别人,不如勤以自勉,借以超越自己,这种人才能最终走上成功的道路。
犹太人有一则故事教导人们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这件事情,老人说:
“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能让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犹太民族成为最勤奋的民族。
在当今,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不断复制的照片,一张与另一张极其相似,变得平淡乏味。
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保持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犹太人更加珍视这种流传已久的传统,不断反省自己的生活,追求变化和超越。
跨过人生“三重门”
犹太人认为,和疾病搏斗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消极的杀死细菌或毒素,而是积极的设法让自己的身体强健起来。
因为,在犹太人眼中,当有充分的营养和休息后,身体自然而然的就能抵抗疾病。
同样的道理,犹太人认为,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摇摆不定,只要增加希望的分量,便能保住生命,也就可以让天平的指针,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所以,在处世智慧中,犹太人坚信与其同绝望搏斗,不如维持希望。
“我们必须勇敢,并且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借以生存下去,更要发挥这一能力来认识自己。经常有恐怖、谨慎、懦弱及胆怯等因素控制着我们的活动,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本能,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欲望’和‘个性’。”一位犹太拉比告诫人们时说。
《塔木德》中还有一句话:“今天将要发生的事我们都还不知道,又何必为明天而烦恼呢?”
犹太人认为,人生有三道门,分别通往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可关闭这三扇门中的任何一扇,同时还要对每一扇门都存着希望,借着过去的经验,来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在犹太人心中,人的一生并不只是由过去和今天两个因素构成,还应包括有很多“明天”的成分在内,而明天的那一部分,也就包括着明天一定能好转的“希望”部分。所以人不仅是能生存在过去和现在之中的动物,更是能够生存在未来之中的动物。
犹太人为什么尊敬年高德勋的长者?因为在他们“过去”的那一扇门有许多珍贵宝物。为什么年轻力壮的男女都很美?因为他们“现在”的门中有宝物。孩子为什么可爱?因为他们象征着“未来”。
犹太人很倔强、好强,并且不屈不挠,他们绝不甘心落在别人之后,他们认为谁灰心、谁气馁,谁就是失败者。
犹太人认为,有晴朗的日子,也会有阴暗的日子,所以事情既然已经成为过去,谁也无可奈何。神为了补偿人的过去,所以赐给人未来,只要不失去希望,人们就一定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未来。
因此,犹太人面对困难和逆境既不灰心、也不气馁,总是保存着希望,顽强地生活着。
爱你的敌人
为什么神在开始的时候,不一下子就造出许多人,却只造出一个人来,让全人类自一个人而繁衍成许多人呢?
拉比们对这个问题所提出来的答案是:“这是神为了告诉我们,谁夺取了一个人的生命,就等于杀害全人类。”相对的,如果谁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就等于他拯救了全世界人的生命。同样地,爱上一个人时,也就等于爱上整个世界的人。”
因为人类都是同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所以同源同根。因此犹太人认为人要去爱整个人类。
《塔木德》中的解释是:
“神在开始时,为什么仅仅创造一个人呢?这是为了防止任何人说他自己的血统优于别人。因为最初只造出一个人,那么溯源而上,每个人都会发觉大家都来自同一个祖先,所以,也就不会有这一个民族比那一个民族更优越的说法了。而实际上,大家都是从同一个亚当繁衍下来的。”其中,亚当的头,是出自乐园的泥土;他的身体,是来自巴比伦的泥土;至于他的双腿,则是网罗了全世界的泥土所造成的。
“亚当”这两个字,在犹太人心中,就在证实一件事实,那就是人的存在是世界性的,即四海之内皆兄弟。
因为有这样一个大人类的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犹太人受尽迫害、历尽坎坷,甚至整个人生几乎就是奔波亡命。但是,一旦犹太人有能力主宰异族命运的时候,他们却并不会像当年遭受迫害追杀时那样迫害侮辱其他民族。相反,他们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其他人,甚至用爱心去帮助他们。
为此,犹太人有句名言说:“谁是最强大的人?化敌为友的人。”
犹太人认为,谅解和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才是最好的待人之道,这样就能得到希望中的回报。为此犹太拉比高度赞美那些“受到侮辱却不侮辱别人,听到诽谤却不反击”的人。在犹太人的《圣经》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他的哥哥的故事。
约瑟夫是雅各的第十一子,遭兄长嫉妒,在年少时他被卖往埃及为奴,后来做了宰相。
有一年因为饥荒,他的哥哥们到埃及来寻求食物,约瑟夫见到了兄长。
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在众多仆人面前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他大声叫起来:“所有的人都走吧!”
众仆人都离开了,这时约瑟夫对哥哥们说:“我是约瑟夫,我的父亲还好吗?”
他的哥哥们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接着,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走近些。”
当他们走近,他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
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他们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风,如此荣耀,更是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但是,这时他们听到约瑟夫说:
“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感到难过或谴责自己,那是上帝为了救我的命把我早些送来的。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接下来还有5年时间所有的土地将颗粒无收。上帝把我早些送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以特殊的方式搭救你们的性命。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他使我成为了法老的父亲,所有财产的主人,整个埃及的统治者。”
在约瑟夫的话中,他把自己的少年的苦难看成是上帝救自己的生命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处世为人之道。
对整个人类充满爱心而去真诚爱护每一个人,这就是千百年来犹太人杰出的处世智慧。
千百年来,犹太人备受迫害和欺辱,但是他们能够从硬币的两面来看待福祸的关系,一切的错是为了明天的好,一切的好是因为曾经的错。所以犹太人对待敌人能用爱心去宽恕,对待朋友能用真诚去回报。
这是犹太民族的伟大和高尚之处。
善良的心是温柔的枕头
犹太人注重善恶的价值判断。
他们认为,善恶之辩具有永恒性的人格魅力。如果一个人仅凭着自己的好恶而活着,那么他的自我感受也好,利害得失也好,都很难持久。一个人只有具有善的力量,才能吸引住别人。
善恶分明,这是犹太人诚实和信用的魔力所在。
犹太人不仅注重培养知识和能力,而且,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一个人辨别善恶的能力。他们认为生活的意义应该很广泛,否则人们会失去活力,不能生活得有声有色。因为人处世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为“过人的生活”,二为“增加人性之美”。
一则犹太故事很能说明犹太人是如何看待善恶问题的。
有一个人终生都十分自私。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家人催促他吃点儿东西。他说:“如果你们给我一个熟鸡蛋,我就吃。”
他正要吃鸡蛋,一个穷人出现在门阶前乞求道:“给我点吃的吧!”将死之人便把头转向家人,命令他们把他的鸡蛋给乞丐。
临死时,他的儿子问他:“父亲,你所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他的父亲回答道:“要以实际行动行善,那样,你就会在你将要去的世界里有一席之地。我终生所行过的善只是给了那个乞丐一个鸡蛋,但是我死去之后,那个鸡蛋却抵消了我所犯下的所有罪过,并且我要被天堂接纳了。”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说明,做善事可以抵消自己的罪恶。那么如何去行善呢?
犹太人又有一则寓言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人想知道天空是从哪里开始的。他首先遇到一只蚂蚁,于是问道:“天空是从哪里开始的?”
蚂蚁回答说:“天空是从你鞋子那么高的地方开始的。”
他继续向前走,遇到了一只山羊,他问山羊:“天空是从哪里开始的?”
山羊回答说:“天空是从草原消失的地方开始的。”
最后,他遇到了一位白发老人:“天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老者说:“天空是从你的脚下开始的。”
天空开始于你的脚下,世界也是如此。
因此,犹太人认为,世界开始于每一个人,绝不可以说:“我怎么能有改善世界的力量呢?我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啊?”所以,犹太人强调要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培养起善恶的观念,并由此来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
影响周围环境,就是要去阻止别人作恶。犹太人认为,无论谁,如果他能够阻止家里人作恶而没有去阻止,就要因为家里人的罪恶而受罚;如果他能够阻止身边的人作恶而没有阻止,就要因为身边人的罪恶而受罚;如果他能够阻止整个世界作恶而没有阻止,就要因为整个世界的罪恶而受罚。
善恶的判断,要从自己开始。《塔木德》是这样教育犹太人的:“凡能超越别人的人,都受过两种教育——一种来自教师,另外一种就是自己。”
犹太人强调善恶之辨,但并不把善恶看成是绝对的,他们并不认为好人就会好到底,而坏人也坏得不可救药。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光”和“影”两面,任何好人都会有“影(坏)”的一面,任何坏人也都会有“光(好)”的一面。因此有缺点不要抬不起头,只要让光的部分更光亮就好了,同样,即使有优点和长处也不要自满,必须不断努力缩小影子的范围。
犹太人虽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善来改造自己、改造世界,但并不单纯地认为个人活着就是为了他人和社会。
《塔木德》上指明个人的处世目的是:“人是为保存自己和帮助他人而生。”
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不可以只为了自己,或只为他人而活着。光想着自己的人是卑贱的,而只想着怎样做自我牺牲的人,则有丧失了理智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