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变好一点点:通往幸福的五个阶梯
22418700000007

第7章 自我:我们需要爱和归属感,我们也愿意付出爱(1)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得到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三层:社交的需要

——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亲情、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1)归属感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等,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我们如何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呢?

与优秀的人为伍

战斗结束后,将军十分赞赏地对一个士兵说:“孩子,在整个战斗中,你最坚定地与我在一起,几乎没有离开我一步。”那士兵说:“是的,将军!上前线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打仗的时候,紧紧跟着将军们是最安全的!”“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将军很好奇。那孩子说:“他是个老兵。”其实,不仅想保命的士兵要与将军在一起,想当将军的士兵也要寻找机会与将军为伍。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对我说:“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只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命相大师说,我命中总会遇见贵人。妈妈则把它解读为:所谓贵人,就是高人,就是可以教你仰视的人。

一次,架起三脚架,准备拍摄一座古刹,可怎么改变角度,庙前方两根电线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画面里……后来,爬到山顶,再度取景,那两条电线奇迹般地没了。好风景需要在高处拍摄,而人生的风景又何尝不是在高处才可以真正领略?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在上大学时,参观了国会,他说:“有一天,我要坐在最前面的位置。”小时候,他得了一种病,结果一边耳朵失聪,讲话嘴巴也歪向一边。小孩子喜欢嘲笑他,但是他有了新的去处,只跟大人玩,因为大人“更懂事”不会欺负他,从此他学会了与“比自己高的人”相处,一直到自己成为最高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末代皇帝溥仪在“学习班”里连撒尿都不会,后来有人还教他夜里在尿桶里小便时,怎么把尿射到桶壁上而不是直射在桶中央,因为那会很吵人的,而且不礼貌。贵为皇家血统,但是他从小接触的只是心态不健全的太监与宫女,所以心理扭曲,能力低下。

一个商人从非洲买来一种罕见并且高贵的花种,在家独立种植,而且严格看护,生怕被人偷走。过了两年后,奇怪,那名贵花的色泽、花形渐渐大不如以前,显得平庸,且有严重退化倾向。最后,商人请来植物学家揭开谜底:此花品种高贵,但是,由于长期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比邻的也只是一些凡花俗草,由于蜜蜂等昆虫的媒介作用,其品质就这样每况愈下了。商人仿佛有所觉悟,把花种分给大家种植,无形中他家院落里的花就不再孤芳自赏了,名花又名副其实地娇艳起来,因为它和同样优秀的花草一起生长。

生活里,同情或者怜悯是比较廉价的,因为相对于仰慕更容易做到。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因为你首先要接受别人比你好的现实。弱者的银行是“知足”,而他们所缺的往往是野心。心气高的人,他会有颗永远向上的进取心,而如果起点高了,就等于给自己增加胜算的机率。如果你整天只呆在电视机前,那么,你可能只会与修电视机的人结婚。人生路很长,关键的只有几步,而那“几步”其实就是机会,而机会不是别的什么天外来物,而是人带出的,优秀的人显然会带给你更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与优秀的人相处,可以学到优秀之人的处世为人之道,扩大自己视野,这是无价之宝,因为只有心大了,天空才真正辽阔。

乌合之众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首位外籍CEO古巴人郭思达在纽约宣布,可口可乐更改其行销99年的饮料配方,以新可乐取代老可乐。此举引发了广泛的抗议浪潮。老对手百事可乐在一旁坐收渔利、乐不可支。至6月底,新可乐的销量仍未见起色,可口可乐被迫向市场屈服,宣布恢复老配方的生产。管理层并未全盘放弃新可乐,但这个新配方的产品(后更名为“可乐Ⅱ”)在5年后终因缺少购买力而消亡。可口可乐更改配方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商界一百年来最重大的失误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对公众情感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大名鼎鼎的奢侈品牌“CHANEL”(香奈儿)曾经选择拥有“电动马达般炫臀”的李玟做广告代言,CHANEL品牌代表着“高贵,优雅”,而李玟的个性形象是“活力、性感、大胆”,两者的个性形象根本无任何关联度,一度引发香港上流社会名媛的反对与不满。

法国人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对群体心理有过深入的分析,在商战里,在社交中,别小看那些貌似乌合之众的消费群体,他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生活里工作中,我们也会注意到,两个本是两个道上的人,居然也会站在一起,比如他们都在埋怨物价上扬,仿佛因此话一投机就结盟,甚至产生知音的幻觉。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启发我们怎么去靠近社交里的那些“钉子户”?鹦鹉是人类最喜欢的鸟类,原因就是鹦鹉会学舌。

和你一样与众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请了几个大学生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事先串通好了的假被试者,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是坚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求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我们的生活里,要使一个人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判断而不随波逐流真的不容易,我们每个个体其实内心深处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我们需要与别人一样而寻求认同,可是,如果过分依赖于“求同”,就可能塑造出千篇一律的庸才,使我们失去活力、个性与创造力,所以就有古人“外圆内方”的人生哲学,也有现代人“白天是集体主义晚上是个人主义”的生存智慧。当然,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和你一样与众不同!

虎落平阳与犬“戏”

老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多少带些自嘲,其实也有自我推卸责任的意味,好像自己没有混好,都是别人造成的,把自己打扮成无辜的“强者里的受害者”。一个人在一个场合里、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地位、角色变化,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去把握,甚至态度决定一切。老虎,兽之王,本该有王者之风范,不管在哪里,内心应该是骄傲与自信的,这样就不会因为场景的转化而弱化内心的力量,一个心灵力量强大的人,是不会或者不容易被他人欺负的,因为他有内在威慑力,而不是靠盔甲、官衔、称号与天时地利来支撑、架构他的权威。这是其一。

其二,真正的心灵王者,是可以放下所有的架子,是谦虚温厚的,身上不长刺头上不长角的,这样的人,集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于一身,通融一切,谈笑间就可以化解一切矛盾、困难。所以,真正的虎王在狗的地盘里是不会畏惧的,而是坦然的,亲切的,自然也就会让狗感到如沐春风,舒服之中接受老虎散发出的魅力磁场,于是打成一片,于是握手言欢……不管在何时何地,两者之间角色较量、关系性质的把握与定位,往往取决于心灵强大的一方。所以,虎落平阳是“互戏”还是“被欺”,关键还是看虎的表现与态度,而不是狗。同样,在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要存在关系的,但是到底是什么关系,亲密或疏离,友善或竞争,仇恨或和平……都取决于当事人双方,而且心灵力量强大者稍占上风。如果你能主动给两个人的关系注入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么就不会被动地成为“关系”的奴隶。如同老虎落入平原,不要被动去接受狗赋予的两者关系,而是应该继续带着王者的胸怀、气度去感化对方,在对方接受你的善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老虎预设的平等角色定位。

环境是人造的,特别是社交环境,不要带着弱者或者阿Q式的“强者被迫害”的偏执心理,而是主动示好,那么就可以取得社交先机。狗本是弱势的一方,老虎是山林之王,落入平原后,虽然没有了丛林的荫护,失去天时地利,但是如果它能放掉往日架子又不心虚,应该很容易赢得狗的喜欢,而不是被欺凌。中国人的思维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被迫害”心理,其实,只要你带着平等、彼此尊重的心与人相处,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如鱼得水。

还有一点,“迁徙文化”在农耕时代,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传统农业文化里,一般都喜欢老死在家,乡土观念特别强烈,主客心态分明,在家是老大,一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就要拜“地头蛇”为王……不像美国那样的“车轮上的民族”,他们很少有先入为主、先来后到的心理,所以中国虎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了狗的地盘,就习惯性自卑、胆怯起来,哪怕它是动物之王。现在,我们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地球村”时代,迁徙频繁,四海为家,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所以更要有地球村的视野与观念,不要给自己设限,然后自卑、自囚,只有自信自在自然地与人打交道,才是健康的,也才会无往不胜。

上帝的惩罚

我太太接到一个久不联系的同学的电话,寒暄客套了老半天,我在一边听太太接过的话茬,就已听出了对方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便压低声音挤眉弄眼地对智商不高为人老实反应迟钝的太太说:“赶快点明,问她家是不是买了新房子?”太太不太机灵,但还算听话,便不知所以然地话锋一转问:“老同学,你是不是又买房子了,‘三宅一生’呀!”电话那头传出兴奋的笑声,我与太太隔一米远都能听到对方终于松了一口气地大声说:“你怎么知道,消息这么灵通,对呀,我老公又买了一套185万的小复式,不是按揭的……”事后太太对我这个“事前诸葛亮”料事如神的能力大为惊讶,她问为什么,我只是微笑地拍拍她好学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因为我了解人心。一个人如果有什么喜讯,不及时向四周扩散,那是比痒了不让你笑还要难受的。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需要别人分享快乐的,好消息是长飞毛腿的!但不知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明确干脆地告诉别人自己中了头彩是很没面子的,于是便采用了迂回战术,千辛万苦把心中的那些好事含蓄地公布于众。

有时行善积德,很简单,就是“懂”人心,不费吹灰之力,只要一句赞美一个微笑或拥有一颗真挚分享的心,就可以给他人带去许多美妙的感受,也许这只是小小的善,小小的德,但都是阳光的颗粒。犹太教规定安息日不可以做事,连按电梯钮都不行。某个安息日,一位爱打高尔夫球的长老实在手痒难耐,决定偷偷地打九个洞就好。到了球场,一个人都没有,他很庆幸没人知道。但天使看到之后,就告诉了上帝。上帝表示他一定要好好惩罚这位长老。

四个洞打完,成绩不错,长老十分高兴。天使又去打小报告,上帝说,知道了。打完九个洞,几乎都是一击必中,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洞。天使忍无可忍,又去找上帝,上帝神秘地笑笑。打完18个洞,成绩史无前例的好,长老简直乐坏了。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所说的惩罚吗?”上帝笑了:“你想想,他能去和谁说去?”我的上帝,这是致命的惩罚。反过来,最美的奖赏,是懂得你有多好。

用“我”造句

表哥在美国求职时,曾遇到这样一个面试题:请用“快乐”造一个句子。这太简单了,表哥脱口而出:“我们很快乐!”考官没有微笑点头,他问:“你怎么知道我很快乐?”

我们从小都习惯用“我们”造句,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那个美国人就钻牛角尖似地指出,你不诚实。在他看来,面谈的上策是诚实,而最诚实的做法,就是说出你自己的感受,自然表哥失去了那份肥差。

后来又去另一家大公司寻找位置,一连闯过好几关口试,终于到了与总裁面谈的最后一关。那天,总裁请他坐在面对他桌子角的一张很低的沙发,眼睛平视过去,竟然仅及总裁的鞋尖,更糟的是他坐的位子角度,迎向他目光的是一整排的灯光。

这时,表哥感到不适,眼睛会不停地眨,有种在禁闭室里录口供的感觉。当即,他站了起来,客气地向总裁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希望换一个位置。总裁觉得奇怪,问其他考生不是都好好的,你为什么敢提出这样一个要求?

“吃一堑长一智”的表哥微笑地回答:“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总裁很高兴地站了起来,径直走向表哥,拍拍他的肩说:“年轻人,你通过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你自己;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出牌方式,就是用“我”造句。

经典的朋友

朋友一直在更新中,如同衣服,这样的比喻一点都没有亵渎朋友的意思,谁不需要衣服来温暖、美化?每一件衣服的最初,都是喜欢的,甚至惊艳的,如同邂逅真善美的朋友,真是款式,善是质地,美是色彩……当然,也要有几件压箱华服,一辈子跟着你,独一无二,那就是你的经典而特别的朋友,我有五个,甚至认为每个人一生里都要有类似以下五个特别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