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利是近代社会学经典作家之一,他虽然没有像前辈或某些同辈人那样试图建立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体系,但是他对社会学特别是其中心理学层次(相对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而言)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学界的公认。他一生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教学和写作,著述颇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这三部写于二十世纪初年的著作一版再版,最新的版本为1983年,可见其思想至今仍不乏读者。
(一)社会与个人
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库利著作的主要论题,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他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的第一章中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以下观点:(1)问:社会是否最终由个人组成?答:是的。(2)问:社会的内涵是否比作为其组成因素的个人的算术和要多?答:是的。例如,组织并不完全等同于组成它的全体个人。(3)问:个人是否社会的产物?答:是的,人所具有的一切都存在于社会的历史之中。(4)问:个人是否可以脱离社会?答:只有在极端意义上这一答案才是肯定的。故此远离他人的人们——如牧人或单独监禁的囚徒——会变得低能,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由于他们在与社会隔离的环境里缺乏在记忆中与社会进行想象中的交流的材料就更是如此。(5)问:个人究竟是自由的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答:个人是自由的,但他所拥有的自由是有机的自由,是与其他人合作过程中的自由,而不是可以独立于社会之外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这是一种集体运作(team-work),每个人都拥有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种集体运作中起作用的自由。他又指出: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个人意识很难不以某种社会群体为参照,而社会群体也以个人为参照。个人与社会是双生子,我们见到了其中的一个也就立即见到了另一个。
库利由此创造出一个著名的新概念:“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所谓“镜中自我”是指“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我将毫无意义”。换言之,人的意识是他所认定的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反映。镜中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1)关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想象;(2)关于别人对自己的形象的评价的想象;(3)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或羞耻的感觉。库利是如此描述人与人关系的:我不断地想象你的看法,特别是你对我的看法,以及你关于我对你的看法的看法。我会按照你的看法行事,也期望你按照我的看法行事,不论是谁,如果不能或不愿如此行事,就难以适应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游戏。库利由此推出,人们之间相互的想象是由社会的坚实的存在所决定的。由于人们相互交换彼此对对方的印象和评价,就使他们逐渐趋于一致,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事实就被个人的心理内化了,它变成了个人的一部分。通过许多个人之间的互动,社会最终把人们导向或抛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
库利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贯穿在他对许多其他问题的论述之中。例如,在《天赋、名声与种族之比较》一文中,在论述到天赋与成名的关系时,他提出历史与社会条件的作用是极大的。天赋相近的儿童因社会条件不同会得到极其不同的结果。禀赋聪明的儿童如果失学、或未成年期营养不良、或当童工则很难使其天赋得以发展。他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了七十多位欧洲著名诗人,发现其中三分之二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偏上的家庭,其他三分之一也来自中层偏下的家庭背景,没有完全来自社会底层的。他认为并不是下层缺乏有天赋的人,而是他们的才能被社会环境扼杀了。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的绪论中,他又论述过遗传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美国家庭收养了一个中国孩子,虽然他的动物性历史在中国,黑头发黄皮肤,但他的社会性历史在美国,说英语,其习惯、做派、思想全由美国的政治、宗教、教育、经济环境而来,他整个的观念会成为美国式的。如果这孩子有个孪生兄弟留在中国,则二人虽然在肉体上一模一样,但他们的服装、语言、观念会不同,那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会在观念上更像他美国家庭中的兄弟而不像他留在中国的孪生兄弟。库利用这种方法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毋庸讳言,社会环境对人格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因此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社会的期望决定的则会失之武断。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长成的人们会有极不同的人格,甚至同胞兄弟姐妹之间都会有外向与内向、勤奋与慵懒等极为不同的性格,其中大量因素是不能用社会环境来解释的。这里涉及某些社会学家提出过的非理性行为及偶然性的问题。库利似乎过于忽略以致极少谈到这些因素的作用,不能不认为是一种缺失。
(二)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除“镜中自我”这一概念之外,库利对社会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提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我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来表达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其特征的群体”,“或许对它最简洁的描述就是那被称为‘我们’的群体。”“这一亲密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的最重要形式包括——虽然并不仅仅如此——家庭、儿童的玩伴群,以及邻居或老人的社区群体。”在首属群体中,人们放弃了获取个人最大利益的倾向,由同情和感情的纽带永久地连接在一起。首属群体与社会中正式的、冷淡的、非个性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感情距离等相对照,是人类温暖与同情心的源泉。例如,母亲无偿的家务劳动就反映了首属群体内人与人关系的特征。在库利之后,有些社会学家又提出了“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这一概念,用以指称那种在交换或人际互动中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其特征的人际关系,如店员与顾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等等,但是库利本人并不曾使用过“次属群体”这一概念。
从首属群体概念与人的自我形成过程的关系来看,库利将人类本性归结为三个组成部分:(1)严格意义上的遗传本性;(2)由亲密联系的简单的形式或“首属群体”尤其是家庭和邻居培养起来的社会本性,其中包括观念、意识、态度、好恶、价值标准等等;(3)某些脱离开一般观念而由特殊环境的制度造成的性格,如自私的或慷慨的、好战的或和平的、有效率的或无效率的、保守的或激进的等等。
关于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区分已成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一区分有很强的概括力。在一切社会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区分,人们那种在首属群体中不计利益、以感情为重的行为与在次属群体中的出于利益关系的行为往往形成鲜明对照。例如父母对儿女可以在金钱劳务的付出上毫不计较,但是雇员对雇主就绝没有不计支付与报酬的。在竞争面前,朋友之间会出现推让的现象,但在陌生人之间就没有不计利益的。
(三)库利的浪漫理想主义
库利虽然像斯宾塞那样说过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但他并不是在斯宾塞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的意义上表达这一思想的,而旨在强调一切社会过程中人们之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的关系。而且从根本上说,库利是反对以斯宾塞为代表的英美个人主义传统的(斯宾塞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在每个人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的过程中社会也会得到最大利益)。有些社会学家把库利的这种思想倾向归因于他所生活的时代(1864~1929年)。在他生活的时代,个人主义思潮在美国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卡尔文主义的主张助长了一种对个人利益之外的一切绝不问津的世风。库利有感于人们的自私,遂以反对个人主义为其思想的基调。他反复强调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就是为此。他指出,从任何意义上说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而把有机体与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属于个人主义哲学的范畴,这种哲学总是视社会为人为的和限制性的。
出于这种反对个人主义的倾向,库利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首属理想”(primary ideals)以及首属理想的延伸。所谓“首属理想”即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信任、服务、仁慈的精神,他认为在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的首属群体中同样存在着这种精神,只是在文明社会中这种精神有一种扩大到更大范围中去的倾向。人类的进步就是人类同情心的逐步扩张,其目标是使“首属理想”从家庭扩大到社区、到全民族、最后达到全世界(world community)。库利对人类发展的这种观点被人恰当地称为乐观主义和浪漫理想主义。
然而,首属理想为什么没有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中去呢?在库利看来,人类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个道义的整体,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并不是人们不希望如此;相反,人是具有这一自然冲动的。这一理想之所以难以实现部分的原因在于人的性格中道义力量的薄弱,精神未达完美境界。除此之外,还有“组织上的困难”,在社会中,这种良好的愿望没有受到鼓励。因此他认为在个性的因素之外必须建立能够胜任的信息交流和组织结构,并由此得出信息交流与人性的关系十分紧密这一结论。他指出,讲演、写作、出版、艺术(非文字的交流)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民意和民主制度对于“首属理想”的扩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他甚至在论及阶级冲突和种族冲突时都是从这一角度来观察的。他说,阶级冲突论者往往认为社会总是分为两大阶级即有权阶级和无权阶级,但社会的事实却是:由于人们生活在共同讨论交流的潮流中,使双方的完全隔离成为不可能。当资本家与工人读着同一种报纸听着同一类演说时,没有人能完全避开一种共通的气氛,人们关于阶级的感觉反而减少了。他主张解决阶级间冲突的现代方式是公开对话和讨论,双方都作出理解对方观点的努力。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不公正的错误做法都不可能长期保密而最终全被公开出来,当双方就此进行公开的对话和讨论时,他们就在这一过程中被联结在一起,并承认了正义的共同原则。人们关于正义公平和规范的标准是他们通过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普遍美德要求,而自私的人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他是这一公平游戏及其规则的犯规者,是无人同情的违法者,与这种自私者相对立,所有的人都应当为普遍的美德联合起来”。
库利的浪漫理想主义犯了与一切宗教相似的一个错误:把善良的愿望当做了社会的事实。完全不计利害的首属群体之间的感情绝难扩大到全社会中去,试想让全社会的人都像母亲为子女做家务劳动那样不计报酬地给予,在现实中将有多么困难。如果某件事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加以提倡,那么这正是所有的宗教在做的事情。好在当库利抨击人的自私之时,并没有将追求个人利益本身列入其中(他曾说如果有人为自己挣了一千万元,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错,并不属于他所说的自私),而只是将违反社会的“公平游戏”的犯规者、违法者算作“自私者”。
中国的伦理道德中有一种根深蒂固地要把首属群体关系扩大到全社会中去的倾向,与库利的浪漫理想主义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要用齐家的方法来治国,希望一切社会关系都像家庭关系那样亲密和不计利益,希望将首属群体的人际关系扩大到次属群体中去。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要求,也是一种超乎常人能力的要求。中国人总是耻于言利,企图把首属群体中的人情扩大到全社会去,这也是由中国人长期固着在一小群人中(乡村),生活因此彼此搞得十分熟稔,致使整个生活环境都带上了首属群体性质这种传统生活方式造成的。但是到了现代,特别是在都市生活中,这种生活环境已破坏殆尽,把“首属理想”扩大到全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去的前景越来越渺茫。
库利的浪漫理想主义虽然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犯了一个同样性质的错误,但是有一点库利没有错我们却错了,那就是,库利是在一个个人主义倾向占统治地位(在意识形态中也是)的社会中提倡浪漫理想主义的,而我们的社会却是一向没有个人主义地位的,至少在正式的意识形态中是如此。行动中当然是另一回事,唯利是图和自私贪婪是始终存在的。伦理道德的要求过高时(例如要求将首属群体的人际关系扩大到全社会去),人们反而可以越发不受束缚,从而使美好的道德形同虚设——因为事实上连不自私的人都做不到,自私的人更可阳奉阴违了。如此看来,与其使美好、高尚的道德架空,还不如让它不太美好、不太高尚一些。例如并不要求人们把首属群体的人际关系扩大到全社会中去,而仅仅要求大家遵守公平游戏的规则,不要越过法律的界限。
参考书目
库利(Cooley,C.H.),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2
库利,社会组织.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库利,社会过程.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6
库利,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1930
材瑟(Goser,L.A.),社会学思想导师,纽约:哈考特-布雷斯-朱万诺维奇出版公司,1971
瑞斯(Reiss,A.J.J.),库利与社会学分析.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