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学精要
22306000000007

第7章 帕累托

帕累托是意大利人,有一些法国背景(他生于法国,其父曾移居法国,其母为法国人)。他的知识背景是物理学和经济学。他像所有的社会学经典作家那样,试图建立一个解释人类现象的思想体系,即发现一个能够将一切社会现象纳入其中的理论框架。是否抱有这样一种企图几乎是经典作家与后代社会学家最大的区别了。后人不知是终于认识到还是震慑于人类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逐渐放弃了创立体系的奢望,只作具体的研究,至多不过像莫顿(Merton)主张的那样建立一些“中型理论”对某一类社会现象作出理论的抽象。

(一)非逻辑行为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集中于人的非逻辑行为。他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对社会的解释只限于人们为获取世上短缺资源(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所采取的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而在实际上,人的大多数行为却是非逻辑、非理性的行为。帕累托对逻辑行为的定义是“那些采用符合目的要求的适当手段或那些将手段与目的逻辑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并强调逻辑行为不仅要在主观上、而且要在客观上、即在有健全理智的人看来也是合乎逻辑的行为;非逻辑行为即逻辑行为以外的一切行为。他指出,非逻辑-非实验的理论及行为与逻辑-实验的理论和行为毫无共同之处。一切形上学的、宗教的和道德的体系在他看来都与科学无缘。他甚至提出,“自由”、“平等”、“进步”以及“一般意志”这些人们常常提起的概念就像野蛮人用来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理的那些神话和咒文一样空洞;它们没有一个是可以被证实的,而无一例外是人为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理或受到尊重想象出来的;它们只是面具而已(虽然它们有时也会造成某种影响)。社会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揭开这些面具。“我们必须看到现实在理论和各种思想文献中被歪曲到了何等程度;我们看到的现象全是哈哈镜里的形象;我们应当去发现经过这种折射的客观实在。”他认为,人文主义以及一切宗教教义在逻辑-实验的观点看来都是一文不值的,他告诫人们,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应只看思想的表面价值,不要看人的嘴里说些什么而要看他的行动。

帕累托的思想十分犀利,听上去甚至有些极端。人确实常常是言行不一的,即使嘴上说着为了某一目标,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是另一回事。正像帕累托所举的政治家的例子那样,如果政治家对选民说我是为了地位和金钱,那么没有人会投他的票,于是他千方百计使选民相信他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且为了能够骗过别人,先要骗自己,以致骗到最后连自己也觉得为别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真正目的了。但在意识深处,地位和金钱才是他的真正动力。在帕累托看来,世上的一切意识形态。道德伦理都具有类似的性质。他的思想交给了我们一件武器,就是到所有的意识形态、道德体系、宗教教义背后去追寻人们行为的真正动机和人们行为的事实本身。

(二)剩余与衍生物

在帕累托的社会分析思想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分类概念是剩余(residue)和衍生物(derivation)。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不但在他的主要社会学著作《一般社会学论文》之中占据了大量篇幅,而且是贯穿其全部社会学思想的一条主线。

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统统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而“剩余”这一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因此他又称剩余为常数(constant),称衍生物为变量(vari-able)。二者的区分过程如下:首先他研究那些与人的行为有关的教义、信仰、意识形态等,例如基督教教义或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从这些理论中,他将那些符合于逻辑-实验的科学标准的因素剔除,把余下的因素区分为常数(剩余)和变量(衍生物)。每当人们在衍生物上发生争论时,他便去寻求其背后相对稳定的因素(剩余)。举例来说,人类社会关于性行为有各种教义和道德规范。这些教义和规范有的严厉,有的宽松,有的主张禁欲主义,有的主张享乐主义,但是在这千姿百态的衍生物之下“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性常数(剩余),它基本上保持稳定,很少改变”。时尚、伦理规范千变万变,但性本能总是从各种各样的教义和规范的掩盖之下顽强地出现,不多也不少。“因此要了解事物的实质就必须清除衍生物从而触及剩余”。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各样的衍生物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乎逻辑,然而在人类行为中有以下六种“剩余”因素是始终存在并保持稳定的:

(1)综合的本能,即创新和实践的行为。其中包括对相似事物的综合,对立事物的综合,同化的过程,名与实的综合,等等。

(2)保群的本能,即继承传统和地位身份的行为。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持续性(如家庭亲属关系),个人与地点的关系的持续性,个人与社会阶级关系的持续性,生与死的关系的持续性,死者与其生前所有物的关系的持续性,等等。

(3)自我表达的本能,即通过外部行为表达或宣泄个人观点或感情的行为。其中包括想“做点什么”以表现自己的需要,宗教情绪,等等。

(4)交际的本能,即追求对某一群体的依附成为其成员的行为。其中包括自愿遵守某些群体规范或要求他人也遵循这些规范;将自怜扩大到他人身上去的同情心;对苦难的本能反感和对无意义的苦难的理性反感;为他人利益作出自我牺牲,其中包括冒生命危险和与他人分享财富;各个社会等级的思想观点,如优越者的思想感情、卑微者的思想感情;希望得到群体的褒奖的愿望,禁欲主义,等等。

(5)整合的本能,即个人试图表示独立性和自我和谐的要求。其中包括对改变既存社会平衡的本能抵触,卑微者要求平等的冲动,通过弥补个人过失恢复和谐关系的冲动,以及通过报仇或反击侵犯者恢复个人整合的本能,等等。

(6)性本能,即反映生理上的性冲动的行为。

按照帕累托的观点,同样的剩余(常数)可以导致极不相同的衍生物(变量),而这些千差万别的衍生物又可概括为四类:

(1)主张和宣言。其中包括对事实的宣言和对思想感情的宣言。

(2)权威。其中包括个人的或少数人的权威,传统或习惯的权威,神体或人格化的权威,等等。

(3)思想或原则。其中包括个人的思想感情,符合个人利益的思想或原则,符合集体利益的思想或原则,法律实体,形上学实体,超自然实体,等等。

(4)语言。其中包括以不确实的术语指称真实事物或与术语相对应的不确定的事物,有多重涵义的术语或不同事物合称为一个术语,以及并无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事物的不确定的术语,等等。

帕累托关于剩余(常数)与衍生物(变量)的区别也许并不能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概括全部的人类行为,但它至少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人类社会的新视角。它告诉我们,当研究人类社会时,应当穿透各种表象的外衣以找到被掩盖的真实。

(三)循环理论

前面曾提到帕累托视进步发展理论如原始人类的神话和咒语,他本人是个非常彻底的循环论者,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环的或波浪式的过程,并无所谓进步。他曾将这种循环过程归纳为三类:第一,经济上生产力的扩张与收缩的循环;第二,政治上分权与集权的循环;第三,观点信仰上创新与守旧的循环。他还谈过其他形式的循环,如在社会的不平等方面,有精英阶级对非精英阶级剥削较重和剥削较轻的循环,在社会分层层间流动方面有快速流动与停止流动的循环,等等,但主要的还是政治、经济、思想这三个方面的循环。

谈到循环理论首先要触及帕累托关于精英(elite)的理论,他认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无论在肉体上、智力上,还是道德上都存在着差异。在各个领域中那些比别人更有才干的出类拔萃之辈就成为社会的精英。对他来说“精英”一词是中性的,并无褒贬之意。他将精英分为掌权的和不掌权的两种,又分为先天的(如贵族)和争得的两种。他认为,剩余(见上节)同智力一样也是不均匀分布的,单从人的第一类本能即综合本能和第二类本能即保群本能来看,统治者分为两类:一类他称之为狐狸,他们以第一类本能为特征,狡猾圆熟,有创新的能力,偏爱各种综合,如各种思想的综合、企业之合并、政治力量之融合等;第二类他称之为狮子,他们以第二类本能为特征,有强大的意志,直截了当,保守、喜欢承袭传统和既存的形式,忠诚于家庭、氏族、城邦或国家,维护阶级的整合,笃信爱国主义。在一个时期内,狐狸型精英会占统治地位,取宽松、分权的统治形式,到了下一个时期,狮子型精英又会占统治地位,保守、集权,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由于精英喜欢选拔与自己相像的人,排斥那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人,政治和经济的精英群倾向于群内的同一,而由于同一的精英群缺少多样性和生命力,他们会在抵抗对立面的渗入和取代行动面前变得脆弱,于是形成狮子与狐狸之间的相互取代关系。这一不断循环的取代过程受到两重因素的影响:(a)在循环过程中一方依赖暴力保持其地位的程度;(b)对非精英阶级的剥削程度。当非精英阶级由于精英的剥削而疏远了他们,这种疏远所产生的压力会渐渐超过精英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另一种类型的精英取而代之。在经济低落时期,獅子容易占据精英位置;在经济增长繁荣时期,狐狸容易占据精英位置。与这种政治经济的循环大致相对应的是意识形态上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循环,但是在时间上要略微拖后一些。

特纳曾将帕累托关于政治循环的理论概括为以下六条:(1)决策的分散程度越高,以合作为手段进行社会控制的可能性则越大;(2)以合作为手段进行社会控制的程度越高时间越持久,则社会控制越以自愿服从为基础;(3)社会控制越以自愿服从为基础,则失控问题越严重;(4)失控问题越严重则巩固权力的需要和集权化权力越容易产生;(5)社会集权化程度越高,则以强力或强力威胁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可能性越大;(6)以强力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程度越高时间越持久,则体系内各单位对集权化权力的抵抗越强烈,从而要求权力分散的压力也越大。经济循环理论也被概括为六条:(1)投资越多生产力水平越高;(2)生产力增长率越高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投资与对生产资料的投资之比越高;(3)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投资率越高,则资本消耗越多;(4)资本消耗率越高,则投资率和生产力越下降;(5)投资率和生产力越下降则长期的资本积累率越高;(6)资本积累率越高则向新领域的投资率越高。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循环理论被归纳为七条:(1)一体系内文化、价值和信仰的自由程度越高,则文化定向越离散且限制越少;(2)文化定向越离散且限制越少,则其模糊程度和矛盾程度越高,从而其作为行为指导的作用越低;(3)文化定向的模糊和矛盾程度越高,则产生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方向的愿望越高;(4)产生具有凝聚力的文化定向的愿望越高,则文化价值和信仰越容易回到传统文化上去;(5)文化价值和信仰中传统文化的成分越重,文化定向与现实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6)传统文化与现实发生冲突的程度越严重,则使现存条件与文化定向相一致的愿望越高;(7)使文化定向与现实相一致的愿望越强烈,则文化价值和信仰越倾向于自由。

帕累托的循环论与进步论、发展论针锋相对。他甚至说过,进步或发展完全是梦呓,人类历史一向是由獅子或狐狸轮流统治的循环。历史从没有过新的东西,它只是人类的愚蠢的记录。乌托邦从来就不存在。一种思想彻底到如此程度的确给人一种强光照射似的刺激感。帕累托生活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对数千年人类史的总结自然不包括其后的历史,可能也不包括西欧社会以外的世界。然而用他的循环理论来看中国历史是颇具启发性的。中国人都知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为政过苛就会引起造反和改朝换代,宽松的盛世与暴政乱世相接,如此循环往复,几千年来很难说有什么实质的进步。此外他关于精英与非精英阶层的划分似乎更切合中国的历史。中国虽然行业众多人群各异,但是最主要的划分当是官与民的划分。官者精英也,民者非精英也。用这种两分法来看中国历史比用其他方法划分更为贴切,也似乎比将其用于其他社会更为贴切。

帕累托关于狮子和狐狸的思想之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同胞——意大利古典思想家马基雅维里那里。后者的思想方法一向是以缺乏道德标准著称的。简言之,当有道德标准的人努力争取政治的宽松和分权、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经济的繁荣、并以之为正义之时,他以为那不过是狐狸型精英当政,在他的后面还有狮子在窥伺,随时准备取而代之。狐狸既非正义,亦非永恒,它的上台不过是性质毫无区别的循环取代游戏中的一环。这种思想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不但统治者(精英)不愿意接受(每一个新上台者都认为自己代表正义而且永恒),而且非精英阶层也往往不愿意接受(当他们受到狐狸之惠时,便希望它是正义的和永恒的)。但是从历史事实上看,帕累托的循环理论有一种带苦味的真实性。例如,就连前苏联这样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也没有能逃出这个循环过程——他们的社会中不是仍然可以区分出精英和非精英阶层吗?狮子和狐狸的循环不仍在上演吗?

历史究竟有没有新东西?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定义何谓“新”。如果说造出过去没有的产品,如飞机、火箭、计算机就算“新”,那么历史上有新东西;如果说发现过去没发现的规律,如万有引力、相对论就算“新”,那么历史上有新东西;如果说出现了新的体制形式,如民主政府、宪法、法律系统就算“新”,那么历史上有新东西。帕累托说历史只是人类愚蠢的记录未免过于激烈,过于悲观。人类的生活总是在绝对的水平上比过去有了提高。例如,几百年前连皇帝都没有汽车坐,现在小民也坐过了。在绝对的意义上是“进步”了,历史上有了“新”东西。但是我相信他的理论中有一种令人痛苦的真理成分。我相信,根据概率,一个社会中最容易存在的是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最不容易存在的是不曾存在过的东西。中国人至今正在运用春秋战国时的智慧,如远交近攻、三方关系之类,而且完全适用;人类不是在重复着自己的愚蠢吗?狮子狐狸一收一放的循环不是仍在重演吗?社会学经典作家帕累托的睿智不是仍在顽强地穿透事物的表象揭示出我们有时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吗?

参考书目

帕累托(Pareto,V.),一般社会学论文.New York:Harcourt,Brace,Jananovich,1935 英译版

帕累托,社会学著作选集.1966英译版

帕累托,政治经济指南.1927法文版.New York:A.M Kelly,1971 英文版

帕累托,民主的转型.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Books,1984英译版

梅索(Meisel,J.H.),现代社会科学的创立者帕累托和莫斯卡.1965

罗甫列阿托(Lopreato,J.).New York:Thomas Y.Crow-ell,帕累托.1965

柯瑟(Coser,L.A.),社会学思想导师,纽约:哈考特-布雷斯-朱万诺维奇出版公司,1971

伯格罗(Bucolo,P.),另一个帕累托.London:Scolar Press,1980

特纳(Turner,J.H.),社会学理论的形成.Chicago:the Dorsey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