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道夫(Dahrendorf,R.)是著名的冲突学派社会学家,他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分析了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西方社会现实两相对照的得失。
他在书中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概括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原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阶级划分的决定性因素;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其阶级地位;使阶级得以形成的力量在于共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的组织是依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发展起来的;阶级的形成意味着在政治领域形成了拥有共同利益的组织;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斗争;人类的未来将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基本上划分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社会具有两极分化的倾向;当两极分化发生时,社会中两大阶级的状况趋向极端;起初阶级内部的差异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同质性与日俱增;现存社会结构的崩溃和革命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第一章)。在作者看来,马克思关于工业社会的阶级分析的前提包括以下四点:(1)社会结构层间缺乏社会流动;(2)权力、财产和一般社会地位的固定形式;(3)工业和政治冲突的固定形式;(4)由于缺乏有效的冲突规范遂导致极端紧迫和暴烈的冲突,进而引起突发和激烈的社会变迁(第七章)。
达伦道夫在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后,又描述了工业社会自马克思时代之后发生的社会变迁。
首先,马克思之后又出现了前苏联这样的工业社会,达伦道夫认为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多种形态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只有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还是一切工业社会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第二,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之分离。在马克思之后,西方出现了大量合股公司(joint-stock companies)及有关此类经济组织的法律,而法律往往是对社会现实发展的总结,作者称之为资本的分化(decomposition)。
第三,工人阶级的分化。工人阶级内部依技术熟练程度而出现的分层日益明显,如熟练工与非熟练工的分化。
第四,新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这些“白领”工资劳动者既非资产阶级亦非无产阶级,其中有些人收入甚丰,简直可与上流社会相比。据统计,在这个工资劳动者阶级中,通常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政治上持保守态度,只有三分之一赞成激进党派的主张。
第五,在马克思时代,社会流动只是短暂偶然的现象,而在当今的工业社会中,层间以及层内职业流动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
第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并未趋向两个极端,即富裕与贫困、占有与剥夺的两极分化;理论上的平等在现实中并非毫无进展。这种平等表现在三个方面:(1)法律上的平等权利;(2)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其中包括建立政党协会的权利,从而把马克思时代发生在工厂里、街道上的冲突引向议会和其他协商形式;(3)社会权利,其中包括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法律咨询、关于最低小时工资的法律规定及关于贫困线的规定等。
第七,阶级冲突的制度化。阶级斗争的方法、武器和技术逐步得到承认,从而使冲突得到控制,例如工会的形式。
第八,虽然利润、工资和最大利润原则等并无改变,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和富于适应性,人们更倾向于服从理性的权威(第二章)。
在另一处,达伦道夫将马克思以后西方工业社会的主要变化概括为五点:(1)资产阶级的分化,分化为管理人、纯粹的股东和金融资本家;(2)工人阶级的分化,由技术、收入以及某些特殊权利造成的分化;(3)新中产阶级的形成,特别是所谓“科层职员和白领工人”阶层的出现;(4)暴力冲突的减少;(5)劳资双方的协商制度化、合法化、日常化(第七章)。
全书最重要的结论是所谓“工业冲突(与社会)的制度隔离”(institutional isolation of industrial conflict)。这种工业与社会的分离主要表现在:(1)人们在工业生产结构内部的地位与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再相吻合;(2)工业生产结构内部的冲突与社会上的政治冲突不再相吻合;(3)工业生产结构中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与政治阶级不再相吻合;(4)工业生产结构中的阶级地位向处于不同政治阶级地位的个人开放。这种情形进一步导致:(1)职业地位和角色丧失了其铸造工人阶级的全部社会性格的力量,而仅能决定工人阶级的部分社会行为;(2)那些在工业系统工作的人们一旦迈出工厂大门亦即摆脱了他们在工业生产结构内部的职业地位和角色;(3)工人的罢工对整个社会不再有直接的影响;(4)工会同进步政党(社会党、工人党)不再具有一致性,工人的结社丧失了政治内涵;(5)工业体系中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与政治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区别极大。
既然工业社会在马克思之后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它还是不是一个阶级社会呢?达伦道夫认为,由于在这种社会中利益集团依然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依然存在,所以应当说目前西方的社会仍是阶级社会。“只要存在着权力在各种社会地位中的不平等分配,社会阶级和阶级冲突就仍会存在。”
在新的时代及其社会变迁的背景上考察马克思的阶级学说,达伦道夫将其理论内容的命运分为三类:第一类内容是被肯定的;第二类内容是被否定的;第三类内容是被补充的。被肯定的内容据他看来包括马克思关于冲突是变化的动力的基本观点,即将那些对社会变迁发生影响的冲突追溯到社会结构中加以理解的做法,以及关于在每个特定环境中总有一种特定的冲突占据主要地位的观点;被否定的内容包括关于革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的观点,关于阶级只有在与其他阶级的斗争中才得以形成的观点,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阶级的决定因素的观点,关于财产的所有权同实际控制权不可分离的观点;被补充的内容则包括个人与阶级的关系,即单个个人与社会角色的关系,在作者看来,这个方面是被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忽略了的(第四章)。
在当今社会上,没有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否认自马克思以来西方社会发生的变化,按说这是像季节转换或沧海桑田一样自然的过程,对新的社会状况加以研究,对旧有的理论加以分析批判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达伦道夫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虽然西方学者中有些人根本不赞同他的观点,例如帕森斯的结构功能派(达伦道夫称之为乌托邦派,与理性主义相对而言)就根本反对冲突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而主张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价值观念,但是上述那些基本的变化事实并没有人否认。他们的想法是,二十世纪如果同十九世纪不同那就承认它不同,并认真地看在哪些方面有了变化;十九世纪的理论如果不再与二十世纪的现实相吻合那就承认它不再吻合,并仔细地研究在哪些方面不再吻合。这一“承认”的过程就像社会变迁过程本身那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