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审计理论与案例
22211900000012

第12章 国家审计职业(5)

1999年,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要求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经济责任审计”)。2000年,审计署开始组织对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试点,目前该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并成为国家各级审计机构企业审计的中心内容。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约束领导干部权力的重要监督手段,也是近年来审计任务拓展的一个大变化。事实上,审计的项目量也是不断加大的。公开数据表明,审计署审计的单位从1983年的1200多家上升到2001年的14万多家;审计署成立20年来,通过审计追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逾1300亿元。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协调指导,全面推进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将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时空观不断拓展。空间上,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时间上,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为主向任期审计为主转变。

三、审计透明度将逐步提高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国外审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审计结果要以某种表达方式传递给四个方面的利用者:一是立法机构。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国家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向国家立法机构提交年度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或特殊审计报告。二是司法机构。审计机关遇到已经超越权限的问题时,采取移交移送等方式,将审计结果传递给国家司法机构。三是行政机构。国家审计要将审计结果以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意见书)、审计判决书、审计决定等方式传递给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四是公众传媒,即传递给社会公众,世界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基本上都被授予并保留这一有力手段,它是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来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只有少量的审计结果按需要并经批准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按照公正透明的要求,及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做法,除规定密级档案以外,政府部门档案要允许社会公众查阅,审计结果公布和容许公众查阅档案势必大大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目前,政府审计机构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主要为政府提供信息,为政府服务,向一般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公开信息很少,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政府审计负责对国家财政、金融、能源、基础设施等国家重要领域和行业的经济监督。而这些领域的审计信息无论对于外资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债权人分析经济环境及发展状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几年世界银行强烈要求我们提供内外一致的外资审计报告就很能说明问题。

四、审计调查将成为反映社会热点的重要工具

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工作方式,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比较而言,审计主要是针对具体单位和项目的,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针对宏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于加强分析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专项审计调查的灵活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功能。从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来看,对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应该更多地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法;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进一步改进税收审计,更多地采取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加强政府外债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提高扶贫资金、社保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环保资金、基建投资专项审计调查频率。

五、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审计准则

在“国家审计强制性”掩盖下,使政府审计中的风险观念相对比较薄弱。我国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明确主要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根据审计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审计准则,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和审计行为。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会计制度是否适应国际惯例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由国际审计组织所制定的各种类型的审计准则,也必然对政府审计产生极大的影响,投资者、企业经营者、政府部门和证券公司迫切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一些外商因疑虑我国的会计信息而放弃投资计划。加入WTO后,外国会计公司被允许进入我国会计市场,而其服务的开展、执业资格的认证也需要以我国的审计准则制度为依据,亟待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审计准则、审计规范。

六、革新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方法手段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手工审计将逐步转向计算机审计;就地审计转向媒体网络审计;事后审计将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向适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模式将由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直至未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据资料介绍,在西方国家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初,由于审计没有及时跟上,带来了计算机舞弊社会问题:因计算机舞弊,美国每年损失几十亿美元、英国每年损失25亿美元、德国损失50亿美元。目前,我国会计系统正处在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处理的过渡时期,而政府审计中的计算机运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一)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管理的财务数据或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检查

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它与手工审计相比,基本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是相同的,而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双方都利用计算机作为作业的工具,即一方用计算机记录财务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数据,一方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对计算机管理数据的审计,一般不直接使用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检查,而是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引入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上,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主要是为了避免影响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给查错纠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审计人员很容易实现对某一类数据的查询和筛选,使手工审计条件下无法做到的详细审查成为可能。同时,审计人员不仅能引入财务数据,而且还能引入相关的管理数据,将两者结合起来审计,便于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舞弊行为。

(二)关于检查、测试被审计单位用于管理财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经营中成为须臾不可离的管理工具。计算机不仅仅是被审计单位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信息化条件下运行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部位。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出现的错弊,是十分重要的错弊,甚至是其他错弊产生的根源。对被审计单位用于管理财务数据的计算机的检查,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新的工作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发现并揭示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明确置信程度,促使其安全有效运行,正确处理业务,提供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七、加强政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文化建设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争取到2007年,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业务人员的一半左右。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审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素质,使之具有良好的审计专业技能,具备丰富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环境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成为熟悉科技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也提出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审计文化是审计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总和。当前,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精神培育、审计价值取向、审计形象树立,这些方面大体构建了审计文化的框架。审计组织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

八、转变政府审计管理方式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财政、金融、企业三大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工作格局(即“3+1”格局)。同时,政府审计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成果,充分利用国内外注册会计师资源对非国家控股公司和非关键行业国有企业进行审计。

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能必须相应变化:审计对象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会计资料的检查转向对经济活动运行的监督;从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检查转向其核算过程或信息生成的监控;审计的重点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合理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从重视监督职能为发挥监督、鉴证、评价的三位一体职能;从重视事后监督为强调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以系统的观念规划、配置审计资源,以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审计工作的空间设定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原有的分工概念将打破,审计人员业务的专一性将被适应性和灵活性取代;领导人员的管理决策作用将被强化;审计程序中的实施阶段,由于审计手段的更新,其时间大为压缩,而准备阶段和报告阶段的时间将明显增加;审计风险将成为审计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