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审计理论与案例
22211900000013

第13章 内部审计职业(1)

内部审计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和近代内部审计

正如LaWrenceSaWyer所说,内部审计在古代就有其起源。但是,只有到近代这棵大树才开始根深叶茂。内部审计的历史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内部管理的需要、外部审计(西方有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延伸的说法)和社会的压力,以及政府法令的要求,促使西方的内部审计得以形成和发展。西方古代内部审计的最初形式是寺院审计,而最典型的就是庄园审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于企业单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的需要,近代内部审计产生。英国1844年制定公司法,从法律制度上要求企业设监事之职,行使内部审计之权,从而初步确立了近代内部审计制度。早在1875年1月,德国克虏伯公司内部审计手册指出,审计人员应确定是否正确地遵循了法律、合同、政策和程序,企业的所有业务是否符合所确定的政策并取得成功。

二、现代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学科和内部审计职业

(1)内部审计学科。布瑞克(Brink)1941年1月出版《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内部审计专著,标志着内部审计学的诞生和确立。1973年被称为“现代内部审计之父”的索耶(SaWyer)出版《现代内部审计实务》,标志着内部审计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实务体系。内部审计学科为内部审计职业的迅猛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2)内部审计职业。1941年11月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成立,总部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ltamonteSprinGs,致力于提高内部审计实践的职业水准,这标志着内部审计已成为引人注目的职业。作为倡导者,瑟斯顿(Thurston)被尊为“内部审计师协会之父”。1944年IIA在加拿大设立了多伦多分会,标志着已具有国际性特色;1974年在英国伦敦召开年会,表明已真正成为国际性的组织。

特别是被称作“内部审计师充分就业法案”的《反外国贿赂行为法案》,于1997年通过之后,促使上市公司做出了很多改革,包括加强内部审计部门,这使得IIA迅速发展壮大。目前,IIA在世界范围内有50000多个成员。

(二)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

(1)经营审计的开拓性文献:1948年3月,肯特(kent)在《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了“经营审计”(AuditsofOperations),这是世界上第一篇论述经营审计的开拓性文献。1957年IIA在《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中正式使用了“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inG)一词。

(2)管理审计的由来:1932年,罗斯(Ross)出版了《管理审计》(TheMan-aGementAudit),这是第一本管理审计专著。

(3)区别:经营审计是为管理的审计,管理审计是对管理的审计。经营审计主要审查是否努力改善和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以及利用生产力各要素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管理审计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各项管理机能诸如决策、计划、领导、控制等是否有效。

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三个术语共同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审计范围,其中,财务审计为第一层次,经营审计为第二层次,管理审计为第三层次。

(三)最新定位

2001年IIA提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三、新中国的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的起步及发展

1983年国发130号文件规定,“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的基础。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领导或下属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审计署相应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

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CIIA)成立,年底加入IIA。1997年中国审计学会将IIA在国际上举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引入中国。截至目前,全国已拥有内审机构8万多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建立了内部审计协会。我国内部审计每年完成审计项目50万个左右,年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提高效益所创造的价值近1000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内容

2003年5月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务预算,由本单位予以保证,每年应当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内部审计机构依法接受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内部审计内容包括: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含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单位,下同)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法律、法规规定和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事项。

3.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企业审计委员会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是: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监督企业社会中介审计等机构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其他重要审计事项。国有企业今后将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对本企业及下属企业(单位)财务收支、财务预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中外内部审计比较

(一)建立方式

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为了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建立起来的,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则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对发展内部审计的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外在需求是国家为了保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内在需求在于维护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要使整个国民经济活而不乱,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强化审计监督体系。而为了有效地实施审计监督又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审计机关力量有限、审计覆盖较小的情况下,开展内部审计有助于解决当时国家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内部审计具有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财务等情况都比较了解,他们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与检查。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政府审计,不仅节省时间和精力,也容易深入下去,比较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症结,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内在需求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对国家承担了一定的经济责任,包括资产完整、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等,还要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这样,就需要内部审计进行经常性的评价与监督,以帮助企业履行其经济责任。

(二)发展过程

西方的内部审计从最初的以保护企业财产为目的的内部财务审计发展为现代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是根据企业保护资产、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内部审计由于有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又有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起点是比较高的: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把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同时作为中心工作去抓。而没有西方企业内部审计那样一个先从财务审计抓起、逐步发展为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的过程。

(三)服务对象

西方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服务于本单位的,对本单位领导或本单位所有者的代表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服从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内部审计是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要服从于本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严格财经纪律、厉行增产节约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也要服从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督、维护财经法纪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

西方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没有任何联系,更谈不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而与社会审计的关系则比较密切。中国的内部审计则是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机关必然将内部审计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制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战略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总方针、总政策,并通过各级审计机关全国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中国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从目前看与社会审计的联系尚不密切。

(五)职能

西方内部审计最主要的职能是评价,而中国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监督。

这种监督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代表国家对企业是否履行其对国家应负的责任进行监督;第二个层次是在企业内部代表厂长(总经理)对下属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中国特有的部门审计中则体现得更为突出。

(六)中国特色

在我国的内部审计中,独具特色的“部门审计”占有重要位置。所谓部门审计,就是“国务院和地方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管部门的审计”。这是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创举。部门审计虽对国家审计来说属内部审计,但它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性质。这种两重性使它可以承担一部分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的审计任务,并指导下属单位内部审计的开展。从我国近几年的实践看,真正搞得比较好、发展比较快的还是部门审计。这不仅因为部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比单位内部审计强,更重要的原因是部门审计的特殊性使它在某些方面发挥了国家审计起不到的作用。部门审计在对下属单位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及加强本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各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将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部门审计也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范畴

一、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组织实现以下目标: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是组织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所有人员的参与。

(一)内部控制的审查

(1)控制环境。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组织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2)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对抗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3)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控制活动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

(4)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获取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判断组织已有标准的适当性。如果认为已有标准不合适,应向适当管理层报告;如果管理层没有制定合适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基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时,按照项目的性质和需要,既可以对全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也可以只对部分控制要素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和评价,可以采用文字叙述、调查问卷、流程图等方法,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内部审计人员应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的后续审计。审计报告应说明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范围、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及对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并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二、舞弊审计

(一)舞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