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22203300000020

第20章 编辑人员(5)

尊重作者是编辑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编辑都必须牢牢记住,双方所讨论的这部作品是由作者所撰写的,必须尊重作者的决定,惟有这样,才是正确而且公平的做法。”“作者和编辑的合作关系应当是友好的而非对立的;是共生,而非寄生,说得更简洁一些,应该是每一方都能为另一方提供助益。”

2.编辑是作品生产的添加剂

编辑对作者的写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将自己的爱好、专业、生活中的感悟等汇聚在笔头,或直抒胸臆,或实践实录,或研究所得,或“志在用世不得已而后著述”等,写则写已,有的并非适于发表或根本无意发表,有的想告之于世人却不合时宜。此时,编辑的中介作用显示出十分重要的地位。编辑可以将社会需求,党和国家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通过编辑思想、选题策划和具体的编辑选择过程贯彻到作者的创作之中,促使作者提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读者需要的精美的精神食粮;也可以对作者的写作角度与写作方法从市场的角度提出建议,使它能够成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美味佳肴”。

3.编辑人品是吸引作者的重要条件

在作者与编辑初相识时,是抱着“能否信任他”的问号与之交往的,在互相来往中会慢慢体验编辑的能力与水平,为最终交出书稿暗下决心。如果有过一次失败的合作,很难再次握手。而如果一次成功,则以后合作的机会概率极大。人品差的编辑会给作者上当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迁怒到整个出版部门,告之给每一位他所认识的想与出版机构打交道的朋友。出版部门损失的也不仅仅只是一部书稿。

编辑选择作者不能只想到利用作者而缺乏合作诚意,更不能只考虑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编辑任务去欺骗作者,而应该从自身小事做起,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建设作者队伍的问题,并争取和优秀的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4.作者的新老交替是使出版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重要保证通常,人们都喜欢与熟人打交道,编辑也是如此,感觉熟人好说话,有事好商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作者队伍也会发生改变,老作者可能创造力减弱,不得不让位给年轻的作者,后来居上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才会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力。只有作者的不断更新,才会给出版带来新鲜空气。

因此,编辑挑选作者时并非将其年龄与资历放在首位,而应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因素:

(1)与出版机构的性质、任务、出版范围和出版重点相吻合者适合被选择。

(2)作者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者适合被选择。实际工作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出版物编辑选择作者的条件有所侧重。(事实上各方面兼顾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学术著作的作者当然应该在科学上有新发现、新观点;科普读物的作者则要求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文笔。根据不同出版物的特点选择作者成为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但是,编辑在与作者交往的过程中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名望大、资格老、作品多的作者由尊敬而盲目、由敬畏而谦恭,不愿也不敢随意改动稿子,即使心存疑问,也多是否定自己而迁就作者,因而造成作品“硬伤”。一是对名不见经传、资历浅、无发表作品经历的作者的作品“乱砍滥伐”,违背作者意图,甚至篡改作者观点,致使最终失去了作品的特色。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老作家,也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而写作新手则不一定创作不出传世之作,任何一个名家都是从无名开始的。避免极端的方法在于:

(1)提高自我理论水平。只有知识与学术水平提高了,编辑才会欣赏作品、选择作品,欣赏作者、选择作者。只有具备了观察作品特色与特点的能力,编辑才会对微入毫发的缺陷有所觉察并予以纠正。“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都可用来判断编辑水平的高低。因此,编辑学习是一生之要事。思想、理论落后的编辑绝对编不出生命力强的作品。况且编辑工作本身已经为编辑学习、提高自我理论水平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格罗斯著、齐若兰译的《编辑人的世界》中这样写道:“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能充实人生的行业,同时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具影响力人物。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还可以在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

(2)正确认识编辑功能。编辑必须树立任何作品都必须经过编辑环节、没有不编辑就直接发表的作品的观念。对审稿中发现的错误只要判断准确就必须修改,即使作者是位老前辈、老朋友、老上级。同时,编辑对其只是作品的“助产士”而非作品的父母的身份也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不顾作品的风格、作者的特色大删大改,或可改可不改之处也要修改,小则失去作品的影响力,大则失去一位才华横溢的作者。发现与培养无名作者成为一名大作家也是编辑的功劳。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既要尊重作者原稿,又要善于发现原作品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编辑必须作以下判断:

第一,语句是否通顺,因为只有通顺的语句方可帮助作者表达清晰的概念;

第二,语句是否有歧义,容易发生歧义的句子或句群也不能表达尽作者的主题;

第三,条理是否清晰,层次混乱的段落难以确切反映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四,前后内容、观点数据是否相互矛盾,如果产生矛盾,自然与作者意愿相违背;

第五,依据逻辑推理,是否有由于作者跳跃性思维而未表达出来的文意。

如此,可以发现确为作者原有而非编辑主观理解失误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作修改,便不会歪曲作者原意了。

(3)以理服人,用心交流。名家之作一般对学术问题有着多年的研究,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当有大家风范,面对著名作家,编辑无疑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在谦虚学习的同时还需要保持理智而清醒的头脑,真正的“大家”也会对编辑的必要修改心存感激的。坦诚地交流可以使作者对出版意图更加清晰,对编辑思想理解透彻。编辑加朋友的关系可以为作品的顺利出版铺上一条畅通之道,同时,还会为今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编辑与读者

编辑与读者既是供应与消费的关系,也是生产与监督的关系。

表面上看,编辑出版什么书,决定着读者购买阅读什么书,没有图书的生产就没有读者的消费。但从长远看,是读者的需求决定图书的出版的,读者期望什么,编辑就应满足什么,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编辑出版得再多,也只能成为滞销产品,甚至报废,这便是市场需要与读者需要的区别。市场需要通常是短期的、局部的需要,只有读者需要才是长期的、根本的需要。

1.满足读者需要是编辑的根本任务

曾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编辑三元是指作者、编者、读者,而现在它的序列已有了较大变化,现代的编辑三元中读者成了第一位,变为读者、编者、作者。这充分说明读者意识在编辑观念中地位上升,编辑出版中读者观念有了进一步增强。读者是文化传播的接受者。读者需要是编辑出版的指针,忽视读者就会失去方向。满足读者首先要了解读者。调查研究成为现代出版企业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与人际传播相比较,出版物的读者的特点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