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三卷)
22173100000003

第3章 百年翻译运动

公元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空前强盛,阿拉伯文化也空前繁荣。而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一是源于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比如阿拉伯本民族的语言和诗歌等;二是源于伊斯兰教变化,比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源于外来文化,比如希腊、波斯和印度等国的历史、文学、哲学和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而这些外来文化的引进,必须经过翻译。

阿拉伯人的翻译事业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倭马亚王朝。那时,尚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状态。当时从事翻译的人很少,因为能承担此任的人,首先必须精通阿拉伯语言,还必须对希腊与罗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有较深入的研究,而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很少。最早重视翻译的是倭马亚王室麦尔旺家族的才子哈立德·本·叶齐德。

叶齐德充分认识到学习外来文化的必要性后,就请人专门翻译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有一位专门为叶齐德译书的翻译家叫伊斯培芬,来自亚历山大城。叶齐德不仅自己尊重他,也要求身边的人尊重他。叶齐德还给予他十分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的选择能力和翻译能力。生活上,伊斯塔芬也受到良好的照顾,经常待遇优厚。伊斯塔芬译作很丰富。

当时的翻译内容,还主要集中在有关炼金术、医学等实用学科领域,原文以希腊文和科普特文为主。

由于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中有用的东西,使得阿拉伯文化兼容并蓄,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

阿拉伯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了阿拉伯人对翻译事业的热情。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在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出现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翻译运动。由于持续了近百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百年翻译运动”。

在公元754年至755年,哈里发曼苏尔统治时期,在巴格达兴建了一座图书馆,专门组织人员翻译波斯文和梵文的星相学和医学著作。

公元786年至809年,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位时,是巴格达最为辉煌的时代,政治上安定平稳,经济发展很快,学术上也是硕果累累。哈伦·拉希德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学术环境。他宣布:阿拉伯帝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信仰任何宗教的学者、文人,都可以致力于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他主张对学术问题不带任何成见,甚至亲自出面保护各种学术争论和艺术探讨。因此,阿拉伯出现了一大批热衷于翻译、传播、学习、研究希腊、波斯和印度文化的学者、翻译家。他们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阿拉伯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的阿拉伯文化。这时候的翻译领域,已拓展到逻辑、哲学、数学、几何学等理性科学。

在与东罗马人交战过程中,哈伦·拉希德还收集了大批的希腊文典籍。他派人将这些宝贵的图书从阿姆利雅和安基拉运回巴格达,并扩建了巴格达图书馆。

在公元813年至833年哈里发麦蒙统治时期,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达到顶峰。不仅阿拉伯国内学术翻译和研究极度繁荣,学术交流活动还蔓延到国外。在麦蒙的鼓动和支持下,学者们云游四方,他们不辞劳苦地搜寻古籍,遍访天下学者文人,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在东罗马的历史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录:有一天,东罗马皇帝利奥在朝上接见来访的阿拉伯帝国使臣。利奥满以为是有关国事的访问,未料使臣却说是专为索求希腊典籍而来,用途仅仅是为了研究学问。利奥开始还大惑不解,见来访者一派书生气,又执有麦蒙的亲笔信,不禁为他们对学问的虔诚态度所感动,赐以珍贵典籍。

公元830年,麦蒙不惜重金,再次改造、扩建了巴格达图书馆,使之成为一座集科研、藏书和翻译为一体的重要学术机构,并改称“智慧宫”。许多学者、科学家和翻译家集中在这里,进行创作、研究和翻译。在这里,他们翻译了大批的学术著作,同时还做了许多考证、勘误、增补和注释工作。

当时翻译的主要希腊作品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学等著作近二十部;柏拉图的政治、法律、哲学等专论十余篇;盖他的《解剖学》(七卷)等全部医学著作以及他同时代的其他医学家的医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学、地理学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音乐等论著;毕达哥拉斯的哲学、音乐等论著;玻尔菲利的逻辑学著作;亚里士多塞诺斯和尼克马尤斯的音乐著作。

译自波斯的,主要是关于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著作。译自印度的,则主要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也有部分文学作品,如《辛德巴德的故事》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译自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的著作。

百年翻译运动,不仅为发展阿拉伯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传播人类文明,促进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