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22130200000015

第15章 企业人道主义与孔子仁者爱人(2)

“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然后,各个学员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口诵“五观之偈”,进行自心反省。其五偈为:一偈“此膳耗费多少劳力”;二偈“自己是否具有享受此膳之功德”;三偈“以清心寡欲为宗”;四偈“作为健全身心之良药享用此膳”;五偈“为走人之正道享用此膳”。松下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塑造人性,培养人的至善的仁德。父母兄长是一个首先接触的最亲近的人,父母是对自己最有恩德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说明已经没有仁德了,人性已经发生了异化,怎么还可能去爱别人呢?所以,松下电器公司始终抓住“孝者,德之本也”这一基本思想,来培养人的仁德,使之实现自己企业的有效管理,实现自己的企业理想。

孔子认为,仁爱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由此推而广之去爱别人,甚至去爱物类,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民爱物”。“尊敬自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管理(管理)社会的目标就很容易实现了。

宋代张载在《正蒙》中说:

“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

朱舜水也说:

“仁者,或心恻隐之微,而施之天下,则中以保四海。”

要把仁爱之心施之于民众,实践其仁德,也即是《周易·乾卦·爻辞》所说的“体仁”。要实现仁德就要使民“富之”,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实行“惠民”的政策,要使老百姓不饥不寒,从而使民众衣食饱暖,使社会和宁和祥。

作为一个企业要树立为民、为国,服务社会的企业理想,把仁爱之德施之于人民大众。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创办企业时都怀有这种崇高的企业理想。

我国著名的实业家卢作孚曾创办著名的“民生股份有限公司”和“北碚乡村建设”,为我国近代实业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办企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力图建立高度社会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即所谓“现代集团生活”。他认为,阻碍中国现代化是旧的“两重集团生活”,人们“只知道有家庭,不知道有社会”,为了家庭可以不辞辛苦,可以牺牲一切;而对于社会国家可以不必有功,甚至损害社会国家的利益。卢作孚认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立起超越于家庭、亲戚、邻里、朋友关系的现代生活集团。于是卢先生提出了新的道德标准和新的比赛标准。他创办的民生公司要求人人都有为公司和整个社会国家服务的思想和行动,他说:

“老板所要求的不是一群人之为自己,而是一群人之为更大的人群”,“不是事业的大小与他事业比赛,而是事业对社会帮助的大小与他事业比赛”。

卢作孚提出了看是否有益于大众和社会的比赛标准。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提出:“人无高尚之主义,即无生活之意义;事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存在之价值;团体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发展之能力;国家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强盛之道理”,他们“以生产辅助社会的进步”,供给社会需要,为平民谋福利为其办企业的宗旨。40年代西南地区最大的百货贸易公司宝元通的宗旨是:“以经营百货、从事生产为业务,发展民族经济为目的。”他们所要求员工遵守的训条是:“牺牲小我,顾全大我,服务社会,发展事业。”以上民族资本家的经营宗旨,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

仁道”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提出贯穿他整个“仁”学体系的中心思想,就是“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忠于道,忠于德,忠于人,就是诚实无欺。所谓“恕”,就是每个人心不离道,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体量别人的不周或不当之处。

把“忠恕”之道落实到企业管理之中,就是要让企业成员忠于自己的企业理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竭诚为顾客服务。社会是一个分工很细的有机体,服务是相互的,绝不是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每一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每一个人如果都由此考虑,就会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忠恕”之道待人,社会就会变得更为和谐有序。而在企业管理之中,矛盾总是不断发生的。在企业中,既存在着老板和被老板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各级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还有工人之间的冲突。由于各自处的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方式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目标的不一致,都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孔子的“恕”,对解决企业的内部矛盾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特别是在解决发生在个人之间、带有感情色彩的纠纷时,十分有效。按照孔子的要求,那就要在企业中,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各自多从自己的方面反思反省,并站在别人的方面思考问题,以使相互之间求得共识,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求得和谐。

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赛跑,最终的获胜者将是那些既注重战术,又注重内在素质的经营老板。企业的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火车头、发动机、动力源泉。老板不应该以一些表面的现象和暂时的利益得失,来否认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第四》

真正有意义的价值追求,是会在员工和社会中找到支持者,引起共鸣的。这是一个企业经营老板必须思考的根本。

中国是孔子“仁”学的故乡,中国企业更应该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于人类的企业理想。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务的。一个企业只有树立这样的企业理想,它才能兴旺发达。事实证明,凡是树立起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为宗旨的企业,他们必定是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的。实现这两个功夫,必定要有内部严格的、有序的、有效的管理才行。这样的企业也必定是兴旺发达的或者效益较好的。相反,有的厂家和不法之徒,生产出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种行为是极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干这种缺德事的人根本不具有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良知,他们是一群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是害群之马。他们的行为是和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根本不相容的。因此,必然会受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谴责,也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孔子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现代企业是什么?在美国人看起来是“一堆资本”;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群人”,是“一个人的群体”。因此,日本人主张企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靠人的作用,靠人所发挥出来的协作精神。在老板的国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在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爱的。现在已经不同于阶级斗争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不论任何单位或部门,人都被分为“同志”和“敌人”两部分。同志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敌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之间是斗争的关系。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那时,人与人之间关系很紧张,充满着猜疑,甚至陷阱。那是极不正常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追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一个和谐和宁的环境。企业的领导、企业家们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和工人;一切管理人员也必须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内在的凝聚力。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矛盾总是存在的。企业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解决连续不断产生的矛盾,矛盾的不断解决,企业就会不断地前进。

“礼”与行为自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就是首先要尊重人,要尊重职员和工人。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曰:

“古人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受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爱与敬”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之本。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企业的老板或老板,如果能爱人、敬人,就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容易上下信息沟通,达到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孔子关于“礼”的内容十分广泛。

《左传·隐公十一年》说: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荀子·劝学》给礼下了这样的界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记·曲礼》说: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孔子还把“礼”与“仁、义、智、信”相提并论,是因为“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礼”是仁德的外在表现,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和宁的作用。

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第十六》

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认为:“人者,仁也”,人具有仁爱之心,而这种仁爱之心通过“礼”来管理人的行为,因而“礼”也是人的一种规定。

《礼记·曲礼》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是“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人而无礼,就和禽兽没有区别。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仁德的一种表现,学礼,按礼来行事,就应该是人的自学的行为。《礼记·曲礼》: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取:趣也,治也”。

只能由人主动来遵循礼,学习礼;而不是相反,以礼去就人,强行人,教人。礼是要在人认识礼的重要性基础之上,由人自觉自愿地遵守礼和实行礼,而不是以礼的规定去勉强人遵守和实行。遵守“礼”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规范,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时代的礼的规定,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一种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应该是如此,而不是相反。现在,在老板现实的社会中,由于私欲的膨胀,人性的异化,对传统礼仪的精华的全盘否定,人生价值的扭曲,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在社会商业交往中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比比皆是。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应该有礼貌,当然就不可能有礼貌的行为,这是因为根本没有人教给他们在商务交往中,应该有哪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何待人接物。更不知道,“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仁德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讲究文明礼貌。但是长期以来,把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貌行为当作封建主义的垃圾大加挞伐,全盘否定了,因而使一些人进入一个洪荒的领域。现在,谁也没有把这个洪荒的领域当成问题而加以重视,因而在社会的有些方面失去了和谐与平衡,企业间与企业内的一些小小矛盾,有时就产生冲突,甚至犯罪。相反,即使一个人具有一种内在修养,但是,如果不用“礼”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也会走向反面,甚至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即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所以可以这样说,“礼”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人之所以需要“礼”,“礼”之所以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因为人有自尊的意识,同时也应该有尊重别人的意识。自尊和尊重别人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礼记·曲礼》说: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自尊心,而况富贵乎!”

每个人要自己恭谦,尊重别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论是社会地位高的,还是社会地位低的都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不能太大,要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亢,故它无所不在。人要有卑谦的精神,向他人表示谦恭,人们就会向你表示谦恭,你就会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不自尊的人,也不会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也就没有自尊。

既然礼在管理中的作用这样大,那么,老板将依照什么样的步骤让礼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第一步是学礼。理解是实践的前提,人们必须通过学习、记忆、理解有关规章制度,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应当做的,哪些是不应当做的。

第二步是约之以礼。在人们对于礼有了一定认识,但还不能完全自觉地按照礼的规定行事时,就有必要由老板或者企业用礼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强制约束,以免违犯了礼,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第三步是依礼而行。通过学礼和约之以礼,人们会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地依照规范做事。这时已意味着礼这种外在管理已经内化为人的品质,也就是说,外在管理转化成了内在管理。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化,老板应有意识地促进这个转化。

孔子的群体管理是个体管理的自然延续。为了达到社会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孔子认为有效的群体管理应从个体的修养开始,由己及人,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特别是老板应当极其重视领导的表率示范,管理个体是管好群体的前提。

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管理的职责就是“正人”——使被老板正确地做事。要想起到这样的领导作用,老板自身应当做个正人君子,己不正焉能正人?老板带头做好榜样,下属哪敢不端正自己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板一方面对自身要严格要求,修身为本;另一方面,对群体的管理也要重视教化,用道德、文化教育人。无论对老板自身还是群体而言,在“道之以德”这一点是相通的。只不过,在群体的管理上,更加强调“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