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101

第101章 抓住缝隙中的机遇

成功学家希尔认为,抓住机遇即见缝插针。“见缝插针”的实质就是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行动。如果把“缝”看做是一种机遇的话,“见缝”则是要善于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然后不失时机地“插针”,利用机遇,实施自己的宏伟蓝图。

在商业领域里,“见缝插针”一直是许多精明的人信奉的生意经。“匡救一篑”是要善于探求别人功亏之因,寻求“一篑”,深入开掘,锲而不舍,进而获效。九仞高的山就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阿曼德·哈默的成功之道很能说明问题。

阿曼德·哈墨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郎克斯,祖上是俄国犹太人,曾经以造船为生,后因经济拮据,大约于1875年移居美国。他的父亲是个医生,兼做医药买卖,哈默是三个兄弟中最不听话但又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个。就在哈默16岁的那年,他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篷旧车,但标价却高达185美元,这个数字对哈默来说是惊人的。

尽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机遇不放,还是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哈默不仅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哈默的这一笔交易与后来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当时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独创赚钱途径的本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已成为大企业主的哈默“见缝插针”,迅速筹集,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办起了一个养牛场,他用了1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当时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埃里克王子”像棵摇钱树,为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哈默也从此由门外汉变为牧场行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哈默自从1956年接管了由于经营不善、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加利福尼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开始热衷于石油开发事业。当时,有一家叫德土古的石油公司,曾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寻找过天然气,钻头一直钻到5600英尺,仍然见不到天然气的踪影。

这个公司的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如果再深钻下去很可能是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金收兵,并宣判了此井的“死刑”。哈默以30%的风险系数,70%的成功概率,带着妻子和公司的董事们来到这里,在被判“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钻机,继续深探,结果在原有基础上,又钻进3000英尺时,天然气喷薄而出。这就是见缝插针、匡救一篑的威力。

后来,哈默又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威力无穷的原理。他听说举世闻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由于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废井,便带领大队人马开往非洲,以“愿意从利润中抽出50%供利比亚发展农业和在国王家乡的沙漠地带寻找水源”的投资条件,租借了两块别人抛弃的土地,很快又找出了9口自喷油井。

“见缝插针”的关键在于“缝”,也就是机遇。机遇往往潜藏于平凡的现象背后,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一般人难以觉察。只有精明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被人忽略了的潜在机遇,在人们忽视的“缝隙”中穿插自如。

机遇的另一个特性是具有明显的瞬时性。机遇一旦出现,“缝隙”一旦露出,万万不能延迟,不能观望,不能犹豫,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会与其失之交臂。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由此可见机遇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管是做事还是求人,不管是升职还是生意,机遇都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把握得好就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把握不好的话,好事也就与你擦肩而过了。

不过,这次没把握住没关系,下次还有机会,但是需要锻炼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