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22128100000100

第100章 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们一方面不甘处在目前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中,他们或者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或在目前环境中没有发展余地,理智告诉他们应该另谋发展,但他们却害怕离开现在的环境后状况会更恶化,因此处于一种“退也难”的状况。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可能硬着头皮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中继续努力地干下去,处于一种“进也难”的状况。

在当今社会,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自我的发展,许多人背井离乡,投奔开放和繁荣的地方,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固守乡土、足不出户、谨小慎微、害怕变化等观念和心态,确实有悖于商品社会的现实。

如果一个人离开了旧有的人缘、地位,离开了血亲、故土,离开经适应了的“生态圈”等就无法生存,那么,上天还怎么能“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他又怎么能及时而又勇敢地迎接社会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呢?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徘徊得时间越长,浪费的精力和遭受的痛苦就越多。

看过《田中角荣传》的人也许还能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田中角荣年轻时曾经干过给房顶铺瓦的体力活。一次不小心踩碎一块瓦,被工头撞见,好生奚落、责备。田中角荣一怒之下踩碎好多块瓦,头也不回地“辞职”而去。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一种工作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当工作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适合工作之时,唯有个人寻求发展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当一个人进也不能,退也不是,想走走不了,想待又待不下去之时,人的心理就会发生负面的变化。这人看着那人不顺眼,这部门看着那部门轻闲,这人看着那人多挣了钱,以及甲议论乙,乙讨论丙,丙又见到子、丑、寅、卯就烦。以至于有些人天长日久,心理都发生变异,整个单位里都见不到一个顺眼的人。这种状况使人感觉活着真累!

对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病,采取什么办法来克服呢?

(1)硬顶法

所谓硬顶就是要明确坚决要顶的决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顶住,绝不半途而废。

在宋代,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不为此尴尬,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没有答应。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看重新黏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黏好后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太祖为其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2)硬退法

所谓硬退就是咬定牙关,一定要退下来,不管有多难,都要硬退,因为退下来后,活动余地更大,选择更多,这就好似古语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例如,北京某厂技术负责人郭某,设计的产品曾多次获奖,对厂里贡献很大,厂里也奖励过他一套房子。后来厂领导怀疑他私自为外厂干活,撤销了他的科长职务,还把他调到了与技术无关的岗位。

郭某不能发挥特长,这时“顶”当然是没有办法“顶”了,只有想退路了,要求调到某三资企业,厂里坚决不放。因为此时的企业经营已经非常困难,专业队伍不稳定,厂里认为同意郭调走会使更多的技术人员外流,而不安排郭的工作也只是暂时的,以后还是要用的。这时郭某就采取硬退之法,说什么也不愿再干,一方面申请人事仲裁,另一方面积极去三资企业联系。厂里一看,只好在仲裁令下达后放他走人。

(3)进退两全法

此法一方面考虑到别人的面子问题,使别人能“退”,另一方面又坚持自己的原则,使自己能“进”,这种方法更适合于素质较高的当事人及事情尚有余地的情形。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威王荒淫无度,不理国政,好为长夜之饮。由于上行下效,僚属们也全不干正事了,眼看国家就要灭亡,可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却没有人敢去进谏。最后只好由“长不满四尺”的淳于髡出面了。但是他并没有气势汹汹、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提出规谏,而是先和他搭讪聊天。他对齐威王说:“咱们齐国有一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屋顶上,已经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飞,又不叫,大王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齐威王虽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却不是一个同夏桀、商纣一样的人。所以一听到淳于髡的隐语,齐威王就被刺痛并醒悟了,于是很快回答说:“我知道。这只大鸟它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即将冲天。你就等着看吧!”说毕立即停歌罢舞,戒酒上朝,切实清理政务,严肃吏治,接见县令长72人,赏有功者1人,杀有罪者1人。随后领兵出征,打退要来侵犯齐国的各路诸侯,夺还被别国侵占去的所有国土,齐国很快又强盛起来。

生活中,人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所以人们时常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法及时地做出抉择。

其实,选择很简单,不要前怕狼后怕虎,权衡一下各自的利弊,选择最有利的一方,多么简单的事情被人们复杂了。我们在做事时,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