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06

第6章 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讲诚信(1)

信誉是你成败的基石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王命以临诸侯,布告宋、鲁、陈、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在齐地北杏会盟。日期已到,鲁国带头抗命不来赴会,他便以败约为名起兵征讨。齐军出师获胜,势如破竹,鲁庄公惊惶失措,只得修书请和说:“孤有犬马之疾,未能如约赴会。君以大义责备,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齐桓公果然退兵,在齐国柯地筑坛,让鲁庄公前来谢罪请盟。

鲁庄公临行前向群臣说:“寡人越境求盟,谁肯同行而能保全君臣的体面?”将军曹沫欣然请命。鲁庄公问:“你和齐军三战三败,不怕他们耻笑吗?”曹沫回答:“臣随主公赴会,正是要洗雪三败之耻!”鲁庄公见他态度坚决,勉强同意了。到了那天,齐桓公在坛下布列雄兵,七层坛阶俱有甲士把守,远远望去旗甲鲜明,戟戈耀眼,一派整肃气氛。傧相传令:“只许鲁国一君一臣登坛,任何人不得随行!”

鲁庄公君臣历阶而上,庄公脸色灰白,一步一颤;曹沫按剑相随,全无惧色。刚登上第一层坛,齐国甲士阻拦说:“今日两君会盟,不准携带兵器。”曹沫怒目斥退甲士,保护鲁庄公直至坛上。两君相见,各叙通好之意,三通鼓毕,正要在香案前歃血盟誓时,曹沫右手拔剑,左手抓紧齐桓公的衣袖,厉声请命说:“请齐侯归还鲁国汶阳之地,两国休兵盟好。”齐桓公不情愿地指天发誓,当面答应。曹沫丢下佩剑,再拜称谢。两君这才举行了隆重的歃盟仪式。事后,齐国诸臣因齐桓公受威胁答应了这个条件,打算劫持鲁侯,以报曹沫之辱。齐桓公说:“寡人已许曹沫,不能恃强欺弱。匹夫有约尚不失信,况且一国之君呢?为了一时气愤,劫持鲁侯,杀了曹沫,一定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为天下人所看不起。”次日,齐桓公置酒为鲁庄公君臣送行。即命南鄙邑宰将齐国侵占汶阳土地,尽数交割还归鲁国。史籍评价:“昔人论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怒,由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另有诗云;“嵬嵬霸气吞东鲁,尺剑如何能用武?要将信义服群雄,不吝汶阳一片土。”列国诸侯听到这件事后,皆服齐桓公的信义,称赞说:“齐侯真是守信义的君主,和齐联盟尽可放心了。”

后来,齐桓公为众诸侯推举称霸。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齐国军力强盛,守信义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只有守信义,才能取信于人。一个人没有信用,人生途中就会寸步难行。一旦约定,就要努力去兑现,出尔反尔,会让人对你失去信任,此乃人生一大忌。齐桓公正是因为守信义而被推举为霸王。

守信是为人之本,为事之本

公元前359年,商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欢迎。他对秦孝公说:“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大业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欢乐。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不附合于俗人,要建成大业也不要去和百姓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的传统。”

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法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居乐业。”商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一般的学士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之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拘泥于现状;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死守成法。”

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商鞅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百姓编为5家一伍、10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告发犯法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投敌给予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为了私利而持械斗殴者,按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不等的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皇室贵族若不能建立新的军功,不能继续享受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示其尊荣。

法令已经制订出来,但尚未公布,商鞅担心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3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10金。百姓们感到这事也太离奇了,没有人动手去拿。商鞅又说:“拿过去的赏50金。”这时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给此人50金。于是,商鞅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秦朝的商鞅变法之所以这么顺利,后来使秦国成为历史上的强国,是与商鞅的做法紧密相关的。所以,诚信将成为企业最后致胜的重要法宝,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标志。

诚信,一直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诚信,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所以诚信乃“为人之本,为事之本”。

珍惜自己的名声

《孟子·尽心上》说:“人不可以无耻。”《书·说命下》也说:“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人不怕做错事、窃错误,怕就怕做了错事、犯了错误,明知其错而又不知其羞。因为知错知羞,才有可能改正错误;知错不知羞,脸皮三尺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面不改色心不跳。就很难指望他痛改前非,将功补过。这种人就象满身窟窿的破皮球,永远也鼓不起气来,公理、正义、理想、道德,对他们全都失去了规范作用,更不要说锐意进取来一个飞跃了!不知羞也就是所谓无耻。无耻之徒,也就是不要脸,这种人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丑事坏事都可能做得出来的。林彪、“四人帮”一伙以及他们的虾兵蟹将,都是一些无耻之徒,他们公然鼓吹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把国家搞得乌七八糟。却居然大言不惭地宣称成绩最大最大最大;他们干尽了坏事,却还要挖空心思地美化自己,真是一代寡廉鲜耻的“人面畜类”。正象《诗经》上说的:“人而无止(耻),不死何矣!”这帮无耻之徒廉耻丧尽。恶贯满盈 也便滚到了合乎逻辑的归宿地——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一切无耻之徒的必然下场!

我们反对无耻之徒主张人人知耻。何以如此?首先是知耻近乎勇。“耻”是很不光采、很丢脸的的,知道“耻”了。知道不光采,丢了脸了,才能激发出“雪耻”的勇气。“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以靖康之变为耻,才激发起极大的抗金热情,决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同样,锦州铁路局以覆车事故为耻,才鼓起了雪耻决心。定出“局耻日”,正是为了消灭“局耻”,使这耻辱不再发生。“耻则恩变”,就要干,要打翻身仗!明乎此,法国的一间画院里,就专门挂出一幅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的油画。陈列者解释说,这是为了使国人警醒过来。准备报仇雪恨。我国唐代贞观元年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贿赠的绢皂,唐太宗知道后,“惜其功,不之罪”,便于殿庭赐绢数十匹。这一做法,不少人不理解,有位大理少卿胡演公开疑问:“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太宗回答得很巧妙:“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原来,太宗是在羞辱他,倘若知羞,是个有脸有面的人,这比给他受刑还难受;如果不知愧耻,那就连个禽兽都不如,杀了又有什么益处!可见,太宗也是懂得知耻近乎勇,知耻而悔过的道理的。

《诗经?鄘凡?相鼠》中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仪者,容貌,外表之谓也,也可以称之为脸。老鼠还有一张皮,人要是不知羞,不要脸,还不如死了好!这里可能说得挖苦点,但决不是没有道理的。

“何事尘缘消未尽,尚留面目在人间。”珍惜自己的声誉吧,认认真真地生活,清清白白的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吧!

做一个讲信誉的人

讲究信用,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传统。久远如孔夫子便提出“人无信不立”,春秋时代的晋义公,称“信”为“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燕昭王求贤时,高筑黄金台以取信天下士,汉代的季布“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唐人李白《叙旧赠陆调》诗说:“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顾云确、“果践玉音,不移金诺"之说,钱起也称。“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都是强调要说话算数。为了表明说话算数,古之君王有愿出千金买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后来千里马又死了,派去买马的人便花500金买回了死马头,并告之王日:“死马且买之500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之能市马,马今争矣。”果然,不到三年,竞来了三匹千里马。“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足以行动示信于天下也。

许多事情。都是“成以信,毁于随”的。待人信诚,方能得到别人信任,才能被视为患难可依,生死可托的股肱知已。还拿燕王招贤来说吧,由于求贤若渴,态度信诚,便有郭隗以“市马”之议后,义毛遂自荐说:请以我为“马骨”,加以重用,比我更贤能的人,便会争相而来的。国王言听计从,果然尊他为师,天天求教,十分恭敬;又在易水旁筑以高台,积以黄金,以奉四方贤士。由于信布天下,果有贤士纷纷来投,象邹衍、刚辛、乐毅这些猛将名相都来效命,使燕国很快强盛起来。李白在《行路难》诗中说:“君不见昔时热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部胆效英才”。便是赞颂的这种胜景。再说季布吧,他本是项羽部将,曾多次打败过汉军,刘邦称帝后,曾下令通缉他:儿活捉季布来献的。赏以千金,倘有庇藏季布的,抄斩三族。但由于季布威信很高,无人贪财告发,倒有人帮助他化装逃匿,并有人请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劝说刘邦,终于使刘邦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并让他担任了官职。请看,施信于人,取信于人、便如鱼得水,遇难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