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11

第11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做一个能忍耐的人(1)

忍为上的孙膑

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在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里,也都是不停地与挫折、苦难不屈不挠地搏斗。所以当你一帆风顺时也不要得意忘形,要居安思危,须知“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光里,也有马失前蹄的可能。而备受压抑、折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要灰心丧气,自毁斗志,要学会忍耐、等待,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奔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天地。

著名的军事家、兵法家孙膑就是如此。据说孙膑与庞涓一同从师于鬼谷子。孙膑的才学,为人深得老师鬼谷子的喜爱,与老师处的关系很好,而庞涓自感才学不如孙膑,所以心存嫉妒。两个人都艺满学成,庞涓提早下山到了魏国,很快被官封上卿大将军。这时他感到世界上唯一能和他成为竞争对手的就只有孙膑了。于是他就写信一封,叫孙膑去他那里,师兄弟俩共奉魏王,同享荣华。孙膑应邀而至魏国,庞涓假惺惺地热情招待他,实际上并未向魏王推荐他,而是把他软禁起来了,又设计诬陷孙膑,把他的膝盖骨挖了出来,使孙膑成了残废人,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孙膑不是激于义愤和庞涓拼个一死,也不是甘受庞涓奴役了此一生,而是冷静地分析了现实,忍住了这口冤气,先设法保住自己的生命。孙膑第一步先装疯,往粪堆里爬,这样就麻痹了庞涓,他以为一个疯子又是个双腿残疾、行动不便的人,没什么可担心的,于是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庞涓感到孙膑已废,世上已无人可与他相匹敌,就攻这国打那国,不可一世。就在此时,齐国使者田忌来到魏国,孙膑设法与田忌秘密相见。孙膑早有贤名,田忌看到孙膑被弄成这个样子,十分痛心,决心把他带到齐国去。于是匆忙去拜谢了魏王。把孙膑装在车子底下,带出了魏国。孙膑到了齐国被拜为军师,整顿军队,加强练兵,庞涓知道后十分恼怒,就发兵攻打齐国。两军在马陵道上展开了决战。庞涓骄横不可一世地轻兵直追,孙膑则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断其后路,等庞涓的追兵到了一个峡谷,前无进路之时,发现一棵大树上有一个牌子,庞涓命人点起火把现看,见牌子上写着“庞涓死于此地”,方知中计,脸色大变,急忙下令退兵。这时,埋伏在周围的齐国射手万箭齐发,庞涓被射死。孙膑终报其仇,从此名扬天下,并以《孙膑兵法》一书流传后世,成为我国军事学中的经典著作,被当今世人所推崇。庞涓则成了后世气量狭窄、阴险毒辣的代名词,被世人所不齿。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老百姓把“忍”叫做心字头上一把刀。能忍受不平之事,并且正确对待,泰然处之者,必能成大事。试想孙膑如果在当时不忍住一口气,不与齐国建立联系,能报挖膝之仇而扬名后世吗?

历史上除了孙膑能在身处困境,忍住苦难发愤成名者外,还有“孔子被围蔡作《春秋》,左丘明失双耳书《左传》,吕不韦放蜀写《吕氏春秋》,司马迁受宫刑作《史记》,所有这些历史上的大圣大贤之人,都能处不利之境而能忍,成为一代大师。

让人一步道路宽

两个人从独木小桥的两端,同时走到了桥中间,而小桥的宽度,只能容许一个人迈步,怎么办?房子里有四个人聊天,外面送来三个苹果,谁吃谁不吃?在交叉路口,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无意中相撞倒地,是互相指责,你撕我打呢,还是来它一个“对不起”,“不要紧”?你与甲开玩笑,二人正在说说笑笑时,甲却突然翻了脸,使你一时下不了台,怎么办?无缘无故,别人开你一通玩笑,甚至真真假假损你一顿,你又怎么办?……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这种矛盾,而且几乎天天都有这种矛盾,在这种看来不争就要“吃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缚鸡行》,其中两句说;“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宋代词人黄庭坚在《水仙花诗》中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看起来,这二位都是主张不计区区小事,而主张放开眼界朝前看的。我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因此,在这类问题面前,谦虚礼让,就是应取的态度。退一步说,假如不采取这种态度,将会怎么样呢?过桥的,无非一起下水;要苹果的,只好混战一场,骑车的、玩笑的,便只有你争我斗,两败俱伤,末了再来句,“你等着吧,小心着点!”然后一瘸一拐,悻悻而去,如此而已。孰好孰坏?孰优孰劣?我想读者是自有公论的。

生活就是运动,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妥善地处理矛盾。各种矛盾的解决,可能会要求各种具体的条件。但是,作为内部矛盾的当事者一方,做到一个“让”字,却往往是妥善地解决矛盾的关键。许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握拳相持。而高姿态、高风格的带头礼让,则可能使僵持的矛盾迎刃而解。相传唐代有位张公艺,几世同居,阖家和睦。唐高宗要他谈谈治家诀窍,这老兄一连写了一百个“忍”字,意思是说,彼此忍让,是家和之本。相传山东济阳有个“仁义胡同”,时在明朝,当地人董笃行在京都作官,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要他出面讲话。董笃行写了一首诗寄给母亲,诗云:“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照办后,邻居受到教育,也主动退让,于是空出一条胡同,即为“仁义胡同”。与此相类,清代中期,还有个“六尺巷护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荚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当然,礼让不仅仅是为了息事宁人,更是一种做人的修养。我国素称礼义之邦,礼在何处?义在哪里?“让”便是具体内容之一。而所谓让,按《贾子?道求》解释,就是“厚人自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不怕吃亏。相传商朝末年的周国就盛行礼让之风,周的邻国虞与芮为争田而闹纠纷,争得不可开变,想找德高望重的周文王评理。这两国的代表进入岗国境地,看到周国的人民彬彬有礼,处处谦让,耕者让田,少者让长。看人比已,这两位自惭形秽,居然觉悟了。于是,还没见着周文王,便各自改变了态度,“俱让而去”,再不争斗了。象这类谦虚礼让的故事,在悠久中华的历史上可以举出许多许多。

总之,礼让是生活中小可缺少的调和剂、胶合剂。离开一个让字,就象恩格斯说的,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

能屈能伸才能做大事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刘伯升兄弟也在南阳起兵。后来义军联合起来,推刘玄为皇帝,是为更始帝。在义军发展过程中,刘秀兄弟逐渐显示出超人的才智和胆识。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临危不乱,以少胜多,取得了昆阳大捷。然而大胜之后,义军开始分裂。有人对更始帝说:“刘秀兄弟才识过人,且屡立战功,势力越来越大。二人难以久为池中之物。此时不除,将来必为祸患。”刘玄觉得言之有理,便下令杀掉刘秀的哥哥刘伯升,刘秀本人也将大祸临头。

刘秀这时正在带兵攻打昆城附近的县城。听到哥哥被杀的消息,非常悲痛。他明白自己功劳太大,遭到皇帝刘玄的猜忌,性命悬于一线之间。本来他是久怀自立之心的,但若这时起兵反叛,自己势力尚弱,无异于以卵击石。逃跑吧,身家性命或许能够保住,千秋大业则付之东流。思来想去,刘秀决定效孙膑装疯、以柔克刚之计。于是急令收兵,匆匆赶回宛城,叩见皇上。一到殿上,他“扑通”一声跪伏在地,向刘玄连声谢罪,流着泪说:“我们兄弟没有听从陛下的旨意,是天大的罪过。我们百死莫赎!”刘玄本就觉得杀害功臣有些过分,见刘秀如此自责,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旧时的部下听说刘秀回来了,纷纷前来探望。有人说些激愤的话,刘秀总是借口有事,敬而远之。为了表明立场,哥哥的丧礼,他也不去参加,而且一点儿悲痛的表情都没有;一日三餐,总是饮酒作乐,谈笑风生;跟别人谈话,绝口不提自己在昆阳大捷的功劳,总是显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不停地责备自己,说皇上如此器重自己,自己却有负他的期望。刘秀的表现传到更始帝耳中,更始帝的警惕之心马上松懈下来。他觉得刘秀对自己这么忠心,怎么会背叛呢?后来,反而深深内疚起来,后悔听信谗言,杀害功臣。刘秀不但躲过了此次劫难,还被加封为破虏大将军。

后来,刘秀看准时机,离开了更始帝,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队伍。他以河北为基础,扫荡群雄,终于统一了天下。

刘秀之所以能够取胜,都是因为可以委曲求全,积聚力量,后来一举取胜。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点的挫折就放弃了,要继续努力才行!

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做大事。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那么就谈不上以后的东山再起了。所以要想有大的作为,必须先有大的胸怀和能临危不乱的作风,这才是大将的风度。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刘秀的故事,借古喻今,启示大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公元前202年冬,汉将韩信、英布、彭越等统大军30万,围追项羽于垓下。项羽兵少粮尽,与汉军交战又未能取胜,于是便退入营垒固守。

这时汉军和诸侯的大军把项羽的军营重重包围起来,项羽在晚上听到营垒外四面八方都哼唱着楚歌,就大惊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呀!”他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卫也都低头流泪。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骓的骏马,部下壮士有800多人骑马相随,当夜即突围往南奔去。

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5000名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身边的骑兵能跟得上他的仅剩100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马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项羽等向左急驶,不久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追上了他们。项羽又领兵朝东逃去,到达东城,相随他的只有28个骑兵了,而这时汉骑兵追逐前来的有好几千人。项羽料想自己脱不了身,便对身旁的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8年了,身经70多次战斗,从未失败过,这才霸有了天下,但是今天还是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有过错啊!今天定要一决生死,我愿为你们痛快地打一仗,一定斩杀敌将、砍倒汉旗,连接三次全胜,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随即把他的人马分为四队,向四个方面冲击。但此时汉军已将他们重重包围。项羽便对他的骑兵们说:“看我为你们杀他一员将领!”他命令骑士们从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边分三处会合。接着,项羽便大声呼喝着,策马飞奔而下,汉军随即都溃败散乱。项羽斩杀了一员汉将,这时,郎中骑杨喜追击项羽,项羽瞪着双眼大声吼骂他,杨喜人马都受到惊吓,竟退避了好几里地。

项羽便与他的骑兵们分三处相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究竟在哪里,于是分兵二路,重又把他们包围了起来。项羽随即又开始奔驰冲杀,又斩杀了汉军的—名都尉,杀掉了汉军一百多人,重新聚拢了他的骑兵,查看一下,仅损失了两名骑士。项羽就对骑兵们说:“怎么样啊?”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跟大王您所说的一样。”这时项羽已经到达乌江边上,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然狭小,但是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人,也足够您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这—带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将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老天爷让我死,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当年我与江东子弟8000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跟着我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便他们不说什么,我也无睑再见他们啊!”

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骏马骓送给亭长,命令骑兵们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搏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熟人吗?”吕马童面对着项羽,指给身边的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羽!”项羽接着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得头颅者可分得享用万户赋税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当即拔剑自杀,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急抢中互为残杀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拼凑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他们分得了享用万户赋税收入的封地,五人都被封为列侯。

楚地全部平定了,唯独鲁县仍不归降。汉王刘邦准备统领天下的兵马,去消灭它。大军抵达城下,城中礼乐弦诵的声音传到城外,由于鲁县是信守礼义的故国,遵奉为自己的君主尽忠守节的礼义,汉军便拿出项羽的头颅给鲁县人看,鲁县父老这才投降。汉王用安葬鲁公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并亲自为项羽发丧举哀,哭了一阵后才离去。对项羽的家族亲属一律不加杀害,还把项伯等四人都封为列侯,赐他们姓刘,把过去被掳掠到楚国来的百姓们仍划归他们统治。楚汉垓下之战,刘邦、韩信灵活应用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终于使得力可拔山、豪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兵败自刎,从而奠定了大汉王朝四百余年的基业。

楚霸王一世霸业,全都毁于一役。如果他当初能忍一时之气,可能会东山再起,这就告诫人们,要能忍人之不能忍,才能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