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10

第10章 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做一个会讲话的人(3)

唐太宗问魏征:“大家都要求我去封禅泰山,只有你认为不行,是不是因为我功劳不够高啊?”魏征答道:“够高了。”“是德行不厚?”“很厚了。”“是国家不安定?”“已经安定了。”“是四方蛮夷还没臣服?”“臣服了。”“是年成不丰收?”“年成很好。”“那么是符瑞不到?”“符瑞也到了。”“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那我为什么不能去封禅泰山呢?”

魏征恳切地说:“陛下,我想给您打个比方。假如说,有个人得了一场大病,十年卧床不起,现在经过精心治疗复原了,逐渐恢复正常。就在这个时候,让这人背上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地,那他受得了吗?隋末动乱不止十年,国家初步安定,丧乱还没有得到完全治理,国家百姓不能说完全富裕了。这时候封禅,向上苍宣喻我们大唐的事业已经告成,臣认为恐怕不是时候吧?”

魏征引喻确切,言词诚恳,忠贞之情溢于言表,又避免了直言的尴尬,维护了君颜,唐太宗无言反驳,便决定推迟封禅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虚荣心,如果不计后果地指正或猝然抨击,哪怕用心良苦,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甚至引起逆反心理,从而难以达到纠正别人过错的目的。因此巧妙地用各种手段暗示对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话反说的学问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承王位,就是秦二世。二世荒淫无度,不问政事。为了使京城咸阳更美观,显示皇帝的威严,他竟下令把城墙油漆一遍。

大臣们一见这道命令,先是目瞪口呆,转而都愤愤不平,可又不知怎么办才好。去劝谏二世吧,他蛮横暴虐,劝不好,反倒自找苦吃。不按他的话去办吧,二世知道了,也会有死罪。人们想来想去,想到了乐人优旃。

优旃是个很幽默诙谐的人,善于用谈笑讲明道理,说动人心。大臣们把优旃找来商量,他笑笑说:“等我去说几句。”优旃见了二世,直截了当地说:“听说陛下下了一道命令,要油漆城墙?”“我想把咸阳城变得更漂亮迷人。”二世说。优旃喜悦地说:“妙极了!这真是个好主意。我打心眼里赞成。即使陛下不下这样的圣旨,我也要提出这样的建议。”二世笑眯着眼,直点头。

“漆城墙,虽然会给老百姓增加徭役和负担,然而可以使全城变得油光可鉴,光彩照人,好处可多了。我现在就急着想去把它油漆好。”优旃煞有介事地说,还拍手吟道:“城墙漆得溜光光,敌人来了不能上;城墙漆得油荡荡,敌人一爬准粘上!”这时,二世觉得油漆城墙的理由更充足了。

“再说,把城墙油漆一遍也不是多么难办的事啊广优旃说,他忽然又显出十分为难的样子,“只是油漆过的东西,不能暴晒,要阴干,那漆才牢固,不会脱落。上哪儿去找一所大屋子把城墙罩起来呢?”优旃看看二世,建议说.“陛下,还是先建一座能把整个咸阳城罩起来的大屋子,而后再油漆城墙吧。”二世虽然霸道糊涂,但一听也笑了起来,说:“那就算了吧,不漆城墙了。”

优旃利用语言的技巧,正话反说,成功的劝说胡亥改变了初衷,免除了百姓的徭役和负担。

巧言相劝,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直言相劝忤逆君义,甚至可以引来杀身之祸。有的人利用着这种技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优旃明褒暗贬劝胡亥,用的就是这种技巧,他正话反说,寓意于反话,使得胡亥改变了初衷。

反弹琵琶,言外有意

楚庄王爱马成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一年,南方属国进贡来一匹白龙驹,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它柔软的鬃毛又密又长,像丝绸一般闪亮;它明亮的眼睛机敏而富有生气,似乎善解人意;骨骼、四肢、身材,连蹄子尾巴都那样标致无可挑剔。楚庄王喜爱得不忍心骑它,叫人给马准备了干净华丽的房子,唯恐脏了它洁白的鬃毛,吩咐用精美的饮食服侍它,连外出遛腿都担心累坏了它。可是,白龙驹毕竟不是公主,它享受不了富贵生活,居然很快生病死了。楚庄王听说他心爱的马死了,非常悲痛,让王宫主管安排上好的棺椁,准备按照给大臣办丧事的礼仪为这匹爱马送葬。几位文臣劝他不要这样做。楚庄王一听就怒由心起,大声命令说:“谁要再来劝,寡人就杀了他为马殉葬!”

楚王宫有一个叫优孟的乐伎,他想了个聪明的主意来劝楚王。一进王宫,就伏地大哭起来,那样子显得痛不欲生。楚王见他哭得太伤心,就问:“你为什么哭啊?”他回答说:“我是为大王的爱马哭丧。我们楚国如今称霸天下,要什么没有啊!可是大王只按给大臣办丧事的礼仪为爱马送葬,太亏待它了。依我看,应该用给国君办丧事的礼仪,这才显得出大王对爱马的恩宠。”楚庄王感到顺耳,就问优孟:“你看该怎样举办葬礼呢?”优孟说:“请大王用白玉雕成棺椁,用香木做好棺套;叫善战的楚军将士去挖坟坑,让四方的百姓来搬石运土;葬礼更要隆重:请盟国的诸侯列队于前,令南方的国君执仪于后。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诚心诚意地爱一匹死了的马,各国的诸侯对您就更尊敬了!”

楚庄王听着听着,很快就明白了优孟的用意。他想,要是真的这样做了,后果难以设想,楚国丢尽脸面,尽失天下人心。他改换了口气说:“礼葬一匹马是太过分了,可你以为该怎么处置好呢?”优孟回答:“用铜锅做棺椁,用炉灶做棺套,用油盐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寿衣,埋在众人的肚子里,才是最好的葬礼。”楚王无奈,只好让优孟招来人,把这匹爱马煮熟食尽。

优孟反弹琵琶,话里有话,不言而喻,使楚王从中领会到了礼葬一匹马的荒谬,改变了做法,维护了楚国的脸面,挽救了民心。

这也叫正话反说,话里套话,言外有意。说者有心,听者晓义,不言而喻,常常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语言的技巧,生活中,不妨多学学这些技巧,这样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

多听 多看少说话

季梁日夜兼程,向魏国的都城赶去。无沦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他都不敢停一停步。他必须赶在魏王发兵攻打赵国之前回到魏国,劝阻魏王不要做这种蠢事。

当他回到魏国都城,一打听情况,许多大臣反对攻赵这件事,只是无法劝阻魏王,都在摇头叹气。他们提醒季梁说:“这么多大臣都没有办法改变魏王的主意,你何必去自讨苦吃呢?”季梁早把个人得失甚至生命都置之脑后,直向王宫奔去。魏王看见季梁大汗淋漓地走进宫中,以为外面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青,就要他静下心来慢慢地说。“我这次外出遇见一个很奇怪的人。”季梁告诉魏王说。“这个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魏王这几天被大臣们反对发兵攻打赵国的事搅得昏头转向,听见说遇到怪人,感到很新鲜,催着季梁说下去。“事情是这样的,”季梁接着说,“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坐在马车上的人,正往北方赶路,我问他到哪里去呀?他回答说要到楚国去。我告诉他楚国在南方,怎么往北走呢?他不以为然地说;‘你不用担心,我的马跑得快极了。’我又劝告他说:‘马跑得快有什么用呢?你是方向搞反了!’他依然十分自信,说:‘你瞎嚷嚷什么呀?我有很充足的路费,我的车夫有很娴熟的驾驭技术,何愁走不到楚国呢?’我知道再劝也没用,叹了口气说:‘可惜你把好车好马用歪了,你这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越来越远了吗?’那个人不再答话,驾着车还是向北方飞驰而去。”

“真是一个怪人!”魏王感慨地说。

“这个人能不能走到楚国,不用我们担心。”季梁不失时机地转换了话题,“可是如今大王要发兵攻打赵国,却直接关系到我们魏国的成败得失。大王依仗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就无缘无故地去攻打赵国,借以扩张魏国的领土,成就霸主之业。可是,这样不明智的行动必然遭到赵国和天下人民的强烈反对,那么,大王要做天下霸主又怎么能够得到呢?这种举动越多,离大王的目的地就越远,这同驾车向北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季梁巧做比拟,暗示了攻打赵国的危害,魏王听了季梁的话,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发雷霆,而是夸奖季梁说得很有道理,当即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看下面这个故事:

三国时候,蜀国突然发生一次严重旱灾。蜀国汉中王刘备下了一道命令:命令全国上下禁止酿酒,以节约粮米。为厂彻底禁止酿酒,又矫枉过正地命令:凡是被查出有酿酒用具的人,与制酒者同罚,不得轻易放过。

民众们对毁弃酒具这件事很有意见。他们认为,旱灾是暂时的,在暂时的旱灾中,可以不再酿酒。但大可不必毁掉酿酒用具。酿酒用具的保存并不证明违令酿酒,只不过等灾年过去后再用来酿酒。如果把保存酿酒用具的人和私自酿酒的人同样论处,未免法令苛刻,但谁也不敢提出改善意见。简雍是蜀国才思敏捷的大臣。有一天,他陪着先主刘备出了宫廷随意游逛。在途中,简雍故意指着同行的一对男女说:“这两个人在一块走,犯了通奸罪,应抓起来问罪。”先主不解此话,问道:“这两个人不过是在一起走路,怎么能按通奸罪抓起来呢?”简雍笑着回答:“他俩都长着通奸的性器呀,难道不应该和通奸同样治罪吗?这和朝中规定的酿酒的人与有着酿酒器具的人同样治罪,是一样性质呀!”先主听罢,大笑中顿然醒悟。马上下令,只追罚私自酿酒的人,对家中有酿酒器具的人不再追究。

简雍妙语作比喻,指出了先主刘备毁弃酒具的过激命令,让其顿悟到自己的偏激,纠正了错误,同样用的是语言的技巧。

智者的过人之处,就是能用很少的话语,使人明白很多的事情。所以,说话需要技巧,有的人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却不着边际;有的人短短数言,却发人深省,这就是语言的技巧。生活中,巧妙的言辞,可以避免尴尬,又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既不得罪他人,又不委屈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看两个的故事

说话要留有余地

常言道;“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话说满了就没有台阶可下,事做绝了等于自掘坟墓。常常看到三,五好友,或在饭店、或在家中,当喝到脸红脖子粗,舌头根子都发硬时,拍着胸脯说大话:“大哥,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了。”或“老弟,不要犯愁,我去办吧,准成。”结果,第二天酒醒事后,说的什么话都不知道了,朋友怀着希望问事办得怎么样了,才想起了酒桌上的铮铮铁誓,双方都好不尴尬,一方面降低了朋友情谊,一方面心理上产生了负担。所以,说话时最好“话到舌边留半句,来可全抛一片心”。是朱国的大功臣。当他年轻时就已经锋芒毕露,维一的缺点是缺少学问和教养。当他担任宰相之后,太祖就劝他多看点书,从此他便书不离手,处理完政务,一回家便走入书房,从书箱中拿出一本书来阅读,当他死后,他的家人才知道原来书箱中那本书就是《论语》。就是这位赵普在处理与皇帝的关系上,不但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显示了他老练的技巧。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个人做一个重要的地方言。

赵普:“陛下,你的意思先让他代理苏州知府?”

皇帝没有反应。第二天赵普又提出这个问题:

“陛下,那个地方已经空缺了两、三个月了,你打算……”

赵普望着太祖的脸,太祖手摇了一下表示暂时按下。于是赵普第三天又请示太祖,并且把写好的呈状也递给了皇帝,皇帝勃然大怒,将呈状当场撕破丢在地上。然而赵普却面不改色将撕破的碎纸捡起,回家后再将纸片拼凑起来,于次日再度呈上,太祖终于被赵普感动,满足了他的愿望。

在赵普任宰相期间有位功勋臣子虎炳,应该给予升职的机会,赵普知道后,就向太祖提出申请,然而太祖对此人并不赏识,所以犹豫不决,久久不能作出决定。

赵普又使出他的老套,太祖不耐烦地反问:

“如果我不允许的话,你打算怎么办?”

赵普悠闲地答道;

“有忍必罚,有功必赏,乃古今通论。刑赏乃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个人之刑赏,哪能以陛下的喜怒来定赏罚。”

太祖不悦地将脸转向一旁,然后进屋去了。

赵普不肯就此罢休,紧随太祖之后也进屋了,太祖生气地将房门一关,赵普就乖乖地站在门外,一步也不肯离去,最后太祖还是输了,只有答应赵普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