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意孤行
任何人都不想优柔寡断,但是任何人都不敢保证凡事不优柔寡断。果断的人、有自信的人、积极的人、单纯的人、权利欲。强的人、有人生热情的人,一般说来,都比较容易作出决断。相反,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缺乏信心的人,面临抉择时往往优柔寡断,临阵脱逃。特别是那些性格上有弱点的人,那些缺乏经验的人,那些不喜欢对事情作冷静、细致的分析的人,更容易犯这个毛病。一旦我们明了造成自己优柔寡断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就大致知道怎么样去避免和克服优柔寡断的毛病了。
处在纷纭变幻的世界中,人应该有种权变的意识和手段,应该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这样才会耳聪目明。但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往往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也无视客观事物的情状和势态,固执己见,自我封闭,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一己之见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坚持错误和恶欲膨胀,只管按自己的思路去行事,最终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走上绝路,往往还会牵连别人。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国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在危急关头,郑国大夫烛之武充分利且秦晋之间的矛盾,用绳子捆了自己,在晚上偷偷去见秦穆公。烛之武慷慨陈词,分析形势,引用史事。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打算。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和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自己便撤兵回国了。
过了两年多,晋文公一死,秦穆公野心勃勃,想来郑攻晋,称霸中原。恰好这时候,杞子从郑国派人报告秦穆公说:“郑人叫我掌管北门的钥匙。假如秘密派军队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喜不自禁,拿这件事去征询蹇叔的意见。不料蹇叔却说:“使军队受到很大消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行军疲劳,力量消耗,远方的国家已有防备,这恐怕不强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的。秦军劳苦了而毫无所得,士兵就会产生叛逆作乱的心思。再说行军千里,哪个不知道呢?”
秦穆公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蹇叔的意见,于是召见孟明、西乞、白乙叫他们从东门出兵。
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见军队出去却见不到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打发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你要是只活到中寿就死掉,现在你墓上的树木也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完全不把蹇叔当一个德高望得的老臣看待。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支军队。蹇叔边哭边送他,说:“晋人必定在肴殳地拦击秦军,有两座大山;那南边的大山是夏代君王皋的坟墓;那北边的大山曾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去收你的尸体吧!”
秦穆公一意孤行,秦国的军队坚持向东进发。秦军长途跋涉,郑国早有觉察,秦军偷袭郑国不成,便灭了滑国回师。秦军行至肴殳地,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遭到晋国的拦击,秦军被打得全军覆没。
晋秦之战,秦国出师前,蹇叔已经把不可“劳师以袭远”的道理分析得很透辟,又把晋军必定伏击秦军的预见说得非常具体,秦王本可以据此自省,调整布置,但却看不出出兵的不义性质和失败的不可避免。可惜秦王没有从中受到教益,一意孤行。
[处世策略]
中国人积累了几千年的人生经验,处世待人之道发展的最为炉火纯青,古人讲,“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宜方圆并用”,就是讲太平盛世的时候,应当严正刚直善恶分明;乱世之时,应当圆滑老练随机应变;世道衰亡的末世,则需要方圆并用,有所选择。一意孤行或只凭满腔热忱,这样撞破南墙也于事是无补。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如果再将有限的智慧封闭起来不求思变,不求全面和跃升,最终会导致陷入一意孤行的狭隘境地。古话说,听人劝,得一半。从他们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善于接纳他人意见,能够博采众长以为己用,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啊!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皆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雄杰,在反秦武力征战中,他们逐步强盛,分别成为两支实力最强的农民军队。楚怀王与诸侯相约:谁先破秦入关,谁就是天下王。由于项羽正面牵制住秦军主力井歼灭之,而使刘邦捷足入关。按约应该为天下之王。但按灭秦战功,却高不过项羽。当时项羽兵40万,号称百万,驻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号称20万,驻霸上。刘邦先期入关,已震怒项羽,加之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又私下遣人向项羽进谗言,说刘邦想在关中做王,使秦王子婴为相,侵占了财宝。项羽听说后大怒,翌日就要大伐刘邦。
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素与张良相好。项伯知道楚王将伐刘邦,深恐玉石俱焚,便星夜驰往汉军,告知详细,刘邦也惶然无计可施,因为楚汉力量之悬殊太明显了。张良劝刘邦利用项伯这个关系,以软话劝阻项羽。刘邦便要张良代为邀请,尊项伯为兄长。刘邦举杯为项伯祝寿,约为儿女亲家,并表白了自己对项羽的敬戴之心。项伯答应为他传言,要他翌日亲去谢罪,项伯立时返回,秉报项羽,项羽便取消了翌日对刘邦的进攻。
第二天,刘邦率百十骑随从来拜见项羽,至鸿门谢罪。项羽宴请刘邦。范增曾与项羽有约,以举玉佩为信号,席间宰杀刘邦,此时范增反复示意,项羽却全然不应。范增便出去召来项庄,授意他祝酒舞剑,宰杀刘邦。张良见状,急忙奔出,告知樊哙,樊哙携剑持盾闯入,怒视项羽,并责项羽弃信无义。项羽虑其身威,赐酒肉,并落座。过了一会,刘邦佯装小解,便和樊哙出去了。
刘邦此时心惊胆战,想逃又有几分顾忌,樊哙对他说,干大事不顾小节,成大札不想小过锗,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辞什么呢?于是刘邦溜之大吉,让张良代为致谢,送给项羽自璧一双,送给亚父范增玉斗,项羽将白璧放在座上,范增却将玉斗掷于地下,以剑毁之并哀叹“竖子不足与谋”,又说将来夺取项羽天下的,必是刘邦。
楚霸王项羽,因一时的妇人之仁,而坐失帝王天下的良机。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听从范增的进言,杀刘邦如同探囊取物,而不是被刘邦小情小义软了耳根,恐怕江山属谁就又是一个说法了。
当断则断,当斩则斩,干净利落,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模棱两可,又哪里是成事气象?
千万不要骄傲
骄兵必败。人一骄傲起来,你就是天大的本事,群众不买你的帐,仍然是“独木不成林”,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里的大刀关云长如何?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清人毛宗岗称:“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说他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被东吴大将吕蒙一个奇袭,仓惶中兵败失地,被人割了脑袋。罗贯中说他“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其实,追根溯源,是“骄傲自大”导致了他的失败。当诸葛亮抬举马超时,他老大不满意,说马超算什么玩意儿,怎能与我老关并列?孙议向他攀亲家,他出口骂道:“犬子怎配虎女!”直到即将被俘杀头时仍不醒悟,他还在倚恃英雄,自料无敌,说什么“虽有埋伏,吾何惧哉!”老子天下第一,英雄舍我其谁?难怪他呜呼哀哉时仍不觉悟,只承认是“误中奸计”而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拿破仑,也是吃了骄傲自大的亏。早年他曾以“神速和勇猛”的战争手段,常常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大军所向,望风披靡,被人视为战争之神。然而,煊赫脏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丰功伟绩使他骄傲如狂,他居然认为“不可能,只是庸人字典中的字眼”,与他无关。于是武断专横,为所欲为。在他大获全胜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后的第七年,他又亲率69万大军进攻俄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后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巴甫洛夫说,“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无数事实说明,他说的是正确的。人一骄傲起来,挫折和失败的厄运就将接踵而至了!
骄傲是一种盲目性的体现,它不了解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不明白世事人情的褒贬喜恶,也缺乏实事求是和自知之明,于是骄傲起来。《史记·管晏列传》载,晏子做齐国宰相的时候,一天坐马车外出,路过车夫家门口。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瞧见他的丈夫赶着马车,洋洋自得,显得十分傲慢。车夫回到家里,妻子便提出和他离婚。车夫问这是为什么?他妻子说: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却“常有自下者”,显得很谦虚;可你呢?不过当人家的车夫,却神气活现,自以为了不起。你这样骄傲,实在是没有什么出息。我嫌丢脸,所以要跟你离婚。你看,连一个古代妇女都瞧不起骄傲的人,都觉得骄傲的人缺乏远大志向和深远抱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一般来说,骄傲的人可能多多少少总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总觉得自己有点骄傲的。“资本”。对此,要做些具体分析。人谁没点长处?你可能聪明能干,他可能忠诚老实,你也许能说会道,他却是埋头苦干;你做事干脆麻利,人家却慢工出细活;你也许文化高,别人说不定经验多。如果都把自己的一点长处看做骄傲的资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那长处就可能成为短处,成为羁绊自己脚步的绳索,阻碍前进的挡路石。何况,自以为足“长处”的,比起别的同志来,是否真的是长处呢?如果把本来不是长处的东西,也误以为是自己的“长处”,甚至因此骄傲起来,那就尤其可笑了。柳宗元写过一篇《李赤传》,这位“二百五”就自以为写诗可与大诗人李白相比,并且因此以“李赤”为名,意在和“李白”相对抗。其实,他的诗写得实在蹩脚得很,阻至苏东坡看到李赤的诗,说他凭着这两下子竟然自比李白,只能说明“其人心疾已久”,就是说简直属于精神病一类了。这种“精神病”患者,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恐怕还是大有人在吧!
2020多年前,越王勾践灭孺,魏文侯问他的谋臣李俚关于吴国数亡的原因,李悝说:“灵敏战数胜”。文侯没听懂,又问:“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以亡?”李答:“数战则民疲,教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谈得言简意赅。很有些辩证思想。有了成绩,取得了胜利便骄傲,就可能把成绩和胜利当包袱背身上,于是轻敌麻痹起来。两楚霸王项羽屡战屡胜,最终却来了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就是最好的例证。
骄傲的危害是品而易风的。“魏武一矜,天下三分。”苏轼说:“一生喙硬无人,坐此困穷今自首”;陈毅说:“历阅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都是说骄傲必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中的这四句话,正是这一世枭雄的经验之谈。记住它,身体力行,对于我们防止和克服骄傲情绪,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