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的智慧
22102600000015

第15章 思维决定棋局(1)

有想法才能有作为

俗话说:“有想法才能有作为”,在我们遇到问题时,正面考虑如果行不通的话,不如运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为人处事要动脑子,要灵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孙膑与齐威王的故事。

孙膑从魏国到了齐国,齐威王十分高兴。他早就从元帅田忌那里听说过,孙膑精通兵法,有智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齐威王还没有亲自领教过,他很想找机会试一试孙膑的智谋。

有一天,齐威王由元帅田忌和其他几个大臣陪着,与孙膑一块儿来到一个山脚下。齐威王对周围的人说:“你们谁有办法让我自己走到这座小山顶上去?”这道考题出得未免太怪了。大家端详了一下小山,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过了一会儿,元帅田忌说:“现在正叶落草黄,在周围点起一把大火,陛下就得往山上走。”“这是用火攻。”齐威王说,“也是一个办法,不过太笨了点。”“再就是用水淹。”一个大臣这么说。齐威王摇了摇头,没作声。“要引外国军队打进来,包围起这座山,不怕陛下不上去。”一个大臣心里这样想,不过没敢说出口。大家想来想去,都说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陛下自己走上山。

这时,齐威王问孙膑:“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走上山吗?”一直没出声的孙膑,见威王问,十分为难地说:“陛下,我没有办法让你自己从山脚下走到山顶上去。可是,你要是在山顶上,我倒有办法让你自己走下来。”“真的?”“陛下不妨试一试。” 于是,齐威王由元帅、大臣们簇拥着,往山顶走去。边走,齐威王边琢磨:孙膑能用什么办法让我自愿走下来呢?大家也都边走边想:孙膑能有什么妙法呢?到了山顶,孙膑谦虚地对齐威王说:“陛下,请饶恕我的冒昧,我已经让您自己走到山顶上来了。”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孙膑惊人的智谋,赢得了每个人由衷的敬佩。孙膑运用聪明的智慧赢得了大家的赞许,更赢得了齐威王的赏识。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胡以晃的起义军,在安徽境地,遭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围剿。两军每次交战都非常激烈,却又总是难分胜负,暂时处于对峙状态。

当时,曾国藩官任一方。一天,有人向他密报,说有些军人心存不轨,劣迹累累,经常去民家抢劫财物,调戏民女。曾国藩听说后,便到乡间微服私访,从中了解到,许多良民对依仗权势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非常痛恨,对一些地主的强横恶霸之行,更是敢怒不敢言。人们怨仇在心,却不敢向衙门检举控告。曾国藩将了解的情况对下属们说了,有人建议在营署前挂一个大箱子,然后张贴文告:凡是地方有人想控诉某人,可以用匿名信的形式,写好控诉文书投入箱内。本官定时派人从箱中取出文书,即行究办。曾国藩觉得此法可行,便很快采纳了。

文告贴出不久,果然很奏效,每天晚上开箱都取出许多信件。根据信中所检举之事,进行调查后查办了不少人,没有检举到的贪官污吏、恶霸闻听后,也将自己的行为收敛了不少。可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心底不善、心术不正的百姓,因与人存有私怨,就捏造事实投书控告,以泄个人私愤。一时投告之风猛若旋风。甚至有高风亮节、行正品优的官吏,因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小人,这些奸小之徒,就借机诬告陷害。尽管最终都能查明为诬陷,但是,最初审判质询时,往往令人很难堪,也极大地伤害了其自尊心。而担任主审判的官员,对这些空穴来风的申诉,却又很难找到原告,以至于处理起来十分困难,弄得他们很烦恼。于是,有一位官员向城中的一位讼师求教,该怎样解决此类问题。

这位老讼师德高望重,经验非常丰富。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放心,三天之内此事就会销声匿迹,这位官员听后,将信将疑,又不便多问,就谢过老讼师回去了。老讼师说这话后的第二天,曾国藩突然下令,将营署外的大箱子全部撤掉!停止投诉之事。

原来,老讼师写了十几张匿名控诉文书,都是痛斥曾国藩本人的。曾国藩对此既不能置之不理,可又实在查不出是谁写的。抓不到诬告人,只得夜夜反省自己,觉得自为官以来,总是竭尽职守,秉公办事,没有做过负国负民的事,却竟然遭严厉的指责!想到自己所管辖的官吏,也会无缘无故地被诬告,那么,这文诉箱便与初衷相违了。留它还有何意义呢?只好取消了先前的命令,撤掉了文诉箱。

在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一条路走到底,转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同样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事情要动脑子,机智灵活。讼师的方法成功了,文诉箱成功的被撤除。既然不能解决它,那么就加剧他的矛盾,让他自己去退缩,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不要死钻牛角尖

宋仁宗时,雷简夫被派去雅州(今四川雅安)平定异族叛乱。雷简夫有谋略,很快智平叛乱,遂被任为雅州太守。雷简夫开发河道,发展生产,使这居川西僻地的雅州渐渐富裕起来。

这一年夏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巨雷劈山,把无数块大石头冲进河道。一霎时,河道堵塞,河水上涨,漫过堤坎,冲向岸边农田、村庄,形势十分严重。雷简夫接到地方的报告,赶到现场时,人们已在那里清理河道中落石。小石块好清理,手扒人传,送到岸上。中等的石块就用大绳拴住,岸上的人用力拖拉,把它拉到岸边,再弄上岸去。最后,河道中只剩下十数块大石块了,小的有半间房大,大的有几房屋大,最大的有半个院子那么大。这些大石块,任凭人怎么推拉,就像生了根一样,在河道中一动不动。

但是,对河道威胁最大的还是这些大石块,它们立在河道中,把水流挤得左冲右突,有的石块直把水流逼得横冲向堤岸,不弄掉这些大石块,河道的险情就排除不了,怎么办呢?众人合计了半天,有说把它们凿小了,搬上岸的,有说拴上大绳用几十头牛拉的,但最后都觉得不合适。这时,雷简夫沉思了半天,开口了,说:“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想法子。在大石块下流处挖一大坑,坑大得足以容下石头,然后把大石块顺流推动,让它落在坑中,怎样?”大家一听,觉得是好办法,忙组织人在大石块下流处挖坑。挖够一个坑,就拴上大绳,将大石顺水拖去,石块一动,正好跌进坑中。如此炮制,不消半天功夫,那些大石块都被推拉进坑中,疏通了河道,排除了险情。

雷简夫打破常规想办法,变向岸上“搬”石块为向水下“埋”石块,没费多少力就解决了常规法则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出现时,按通常做法行不通时,换一个方式去思考,常常会柳暗花明、获得转机。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要死钻牛角尖,此路不通行彼路,就可以使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也如此,经常使用才会灵活。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这样不仅自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不断地锻炼的想象思维。画家徐渭小时候就是个很聪明的人,善于动脑筋,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了遇事就要动脑筋的好习惯。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机智故事。一天清早,不到10岁的徐文长去私塾读书,走近村外那座石桥,远远看见桥堍围观了好些闲人,还听得河道里大大咧咧的争吵声,便急步朝石桥奔去。挤进人群,钻出来站到桥墩边,吵骂声就清晰了: “前面的鸟船快让道,我们要赶路呐!” “我过不了桥洞。” “笨蛋,把稻草搬掉几层嘛!” “搬上河岸,过了桥又要搬上船,这样要耽搁多少工夫啊!”“谁叫你装这么多?你晓得耽搁自己的工夫,就不怕耽搁旁人的工夫?!”吵到后来,骂娘的话也出来了,越骂越难听。徐文长见那只挡道的小船满载着稻草,恰好高出桥洞半尺光景,小船横竖过不了桥。后边大小船只排成了长蛇阵。船老大们高声怨怪,叫骂不绝。

岸上围观者见这么僵持下去不是办法,便有几个好心的青年自告奋勇地跳下岸,对稻草船主人说:“哎,你不要怕麻烦,我们都来帮你搬上搬下就是。”船主也不好再硬撑下去,只得同意搬草。可是当船主刚刚搬了两捆稻草甩给岸边的青年时,徐文长大声呼叫道:“不用搬,不用搬,我有好办法——往船舱里舀水,船重了吃水就深,稻草顶就会低于桥顶的嘛!”众人异口同声说:“好办法,好办法。”稻草主人按照徐文长的办法去做,果然很快顺利地通过桥洞。阻碍消除了,一长串大小船只逶迤地划过桥洞。

又有一天,徐文长的伯父把两只小木桶装满水,然后领着徐文长同一群孩子走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边,对大家说:“谁能把这两桶水提过桥,我就送他一包礼物。”嘴里对小朋友说,眼睛却望着徐文长。徐文长心里明白,说是考大家,其实是难难自己,因为这座竹桥桥身很软,有弹性,又贴近水面,人一走上去,桥身就会弯下去碰到水面。如若一手提着一个水桶走过桥,水不泼翻才怪呢。好久好久,小朋友没有一个吭声的。徐文长说:“那我来试试吧。”说着,他脱去鞋子,用两根绳子系着小桶,将小桶置入竹桥旁边的水里,便走上竹桥,拖着小桶毫不费力地过了桥。小朋友们齐声喝彩。伯父不得不暗暗叫声“好”字,脑子里忽地又跳出一个主意,便说:“文长啊,我说话要算数,喏,这包礼物你来拿吧。”徐文长一看,只见伯父将那包礼物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梢上,便笑嘻嘻地走上前去解开。

“慢!”伯父叫了一声,“你要拿礼物,必须遵守两个条件:第一,不能把竹竿横躺下来;第二,不能垫凳站高去拿。”小朋友们顿时起了一阵小哄:“伯伯存心刁难人嘛!”徐文长那对滴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便笑道:“我一定遵守伯父的条件。”说着,他就捏住竹竿,举着它走到一口水井旁边,再把竹竿慢慢从井口放下去,当竹竿梢放到和他齐身时,便顺手从竹竿梢上解下那包礼物。 “好!”小朋友们和徐文长的伯父禁不住都高声夸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