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的智慧
22102600000013

第13章 学会驾御别人(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自如则不明。不明即暗。如果毫不自知,对自己两眼一抹黑,那就等于是个糊涂虫。人一成了糊涂虫,便什么蠢事都可以做得出来。群众摇头撇嘴的事,他可能还自鸣得意,以为这种蠢事反倒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英雄行为呢!据《资治通鉴》载,隋炀帝就很不自知,当隋政益坏,民怨沸腾,小朝廷岌岌可危时,他还向侍臣吹牛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就是说:哪怕民主选举,人们也一定会选他当皇帝。真是可笑不自量!由于不自知,便盲目地以为自己超凡入圣,全智全能,自己说的话也全是“金口玉言”,句句真理。于是便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招致了他的迅速败亡。可笑的是,直到临没时,他还说什么“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始终不曾觉悟。

《吕氏春秋·自知》篇说:“存亡安危,勿求以外,务在自如……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萘、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由此可见,是否自知与事业的成败利钝,个人的安危祸福,乃至国家的盛衰兴废、生死存亡,是息息相关的。

或有人问,既然自知这么不易,又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能够自知呢?

恐怕最起码的一条,是要有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人非圣贤,谁都没有三头六臂,自己所有的,说到底,无非就是“人力”。切不可自觉不自觉地美化自己,甚至神化自己,觉得自己真有什么超人之处。要多想自己的不足,多想自己的弱点、缺点、错误,多给自己泼一泼冷水,“将”一“将”军。既不要自己吹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吹自己,要正确的分析、认识、评价自己,不要去听那种对自己无原则的吹捧。如果把这类假话当真话,神话当实话,那就把自己的眼睛罩上了玻璃罩,对自己也就看不大清楚。所以说,自知,就是要实事求是,就不能掺水、掺假。

再者,人都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社会群体。所以,要自知,还要知人。知人了,了解了周围人对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希望,看法和评价,便有助于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解剖自己,自己改造自己。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正是偏狭之于坐井观天、孤陋寡闻的关系。多接触了解人,见多识广了,思路开阔了,自己的认识也会从狭隘的偏见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自知。

孔老夫了说:“学然后知不足。”他虽是就学习来谈的,但对达于自知也大为有用。不知自己不足就是一种盲目性,就是不自知的一种表现。而通过学习,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之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便是开始有了点自知。所以说,从根本上解决自知问题,还要从学习上下点功夫。

毛泽东同志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话是极对的。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从打仗角度上谈了自知的重要。我们说:自知是自强的基础,进步的开端,前进的动力。对此,无数实践也是给予了肯定性的征明的。

收买人心的策略

俗话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时候挨打也是一种策略,一种收买人心的策略。在生活中,这种方法的使用也不在少数。下面这则故事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唐朝李景让在浙西担任观察使期间,有一天军队内部群情激愤,气氛紧张,眼看就要发生事变。

李景让一筹莫展地叹着气,坐等事态的发展。这件事被他的母亲郑氏知道了,她走出内室一看,士兵们一个个瞪着眼睛,说话粗声粗气的,憋着一肚子的怨恨。她把一个士兵找到身边,友善地和他说话。士兵看着李母十分诚恳的样子,就告诉她士兵的情绪都是对着她儿子来的。

原来,李景让性格暴戾,不懂得爱护士兵,军中都有怨言。有一位牙将当面顶撞了他,李景让竟然命令卫士用刑杖将牙将活活打死。此事激起公愤,还不知怎样收场呢。

郑氏在军中生活了多年,知道一旦发生兵变,不仅儿子的生命和前程丢了,而且还会给国家带来祸害。怎么办呢?事情都是自己的儿子乱打乱杀引起的,这账首先要算到李景让身上。她拿定主意,命人将儿子叫到庭前,当着诸位将士的面大声斥责道,“皇上把浙西托付给你,你理应把这块地方治理好。可是,你却滥杀无辜,激怒将士,万一由此发生动乱,你如何对得起朝廷和浙西的老百姓呢?”

李母越说越来火,禁不住声泪俱下:“你在任上发生了如此不光彩的事,叫我如何还有脸面活下去呢?你不是想活活气死我吗?这样不忠不孝的人,留着又有何用呢?”说毕,命人剥掉李景让的上衣,狠抽其背,直打得鲜血淋漓,伤痕累累。将士们看到李母这样责罚儿子,气消了大半,纷纷上前求情。最后,李母饶了儿子,军中的不满情绪也从此平息。

李母是一位爱护自己孩子的母亲,她通过打自己的孩子,来减少将士们对将军的不满,来免除儿子李景让的危机,同时也为儿子收买了军心,真是个了不起的策略。

博得上司对你的好感

要想得到重用,成就大事,就必须得到上司的信任,这样才能有机会被委以重任,获得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显示自己的能力。那么如何取得对方的信任呢,首先要忠心耿耿、不怀二心,同时也要取悦上司,摸清他的脾性,投其所好,博得他对你的好感,更有助于显示你的衷心,取得信任。

六朝后期,北方一片混乱,各派割据实力互相残杀,扩大自己的力量。到北魏后期,尔朱兆控制了北魏政权,朝中大事一切均出自其入之手。尔朱兆的部下高欢很有雄心,早就想脱离尔朱兆,发展自己的实力。但尔朱兆实力非常强大,如果公开对抗,高欢只能自取灭亡,因此高欢假装对尔朱兆忠心耿耿,一步步取得他的信任。

那时,并州的流民武装反抗尔朱兆,流民数量极多,力量强大,使得尔朱兆颇为头疼。尔朱兆向高欢问计,高欢故意说:“应当派您的心腹去收编他们。”尔朱兆觉得有理,又问谁可担此重任。还没等高欢开口,大将贺拔允站出来说:“我看高欢是最佳人选。”哪想到高欢听后,勃然大怒,当众将贺拔允痛打一顿,打得他满脸是血,门牙也掉了一颗。高欢一边打一边破口大骂:“天下大事,只有大王能做决定。你是什么东西,竟敢胡言乱语。”尔朱兆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认定高欢对自己一片忠心,便派高欢去安抚流民。高欢到了并州,设计打败了流民,将l0多万人都编入自己的军队,实力大增。后来,高欢又以并州发生灾荒为由,带领军队离开并州,到河北、山东一带,占领了大片土地,形成强大的割据实力。尔朱兆仍然对高欢非常信任,多次对他加封。

高欢实力进一步强大,公元531年,高欢认为可以和尔朱兆一决雌雄了,决定公开决裂。他先假传并州征兵的消息,挑起厂部卜对尔朱兆的仇恨。大家公推高欢为主,反对尔朱兆。不久,高欢打败了尔朱兆的部将,乘胜追击,打进朝廷。高欢另立皇帝,自任大丞相,把持了朝中大权。与此同时,高欢调兵继续攻击尔朱兆,直逼得他兵败自杀。

高欢制造假相,骗取了尔朱兆的信任,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最终成就了大业。他死后,他的儿子建立了北齐。

指鹿为马的启示

在竞争的浪潮中,谁也不知道哪个人或组织是我们的朋友,或是敌人。但是,我们又不能明确地去问人家。动动脑筋,也许就会想出好的办法的。这里指鹿为马的故事,给我们了一个启示: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胡亥昏庸残暴,整天沉溺酒色,不关心朝政,朝中大权被宰相赵高等把持。赵高阴险毒辣,整天想如何篡夺朝权,只是惧怕大臣们反对,不敢轻举妄动。该怎么做才能知道哪些大臣拥护自己,哪些反对自己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诡计。

这一天,上朝的时候到了,群臣分列朝廷两侧,只等皇上临朝,共议朝政。这时只见丞相赵高牵着一头小鹿进朝来。群臣不解,纷纷议论,交头接耳:“丞相牵头鹿来上朝干什么呢?”有人大着胆子问赵高:“丞相,您不怕辛苦,弄个小鹿来有啥用?”赵高笑笑,没说什么话,心想:到时候,你们会知道的。正当大臣们议论纷纷的当口,秦二世胡亥在卫士簇拥下走上龙座。胡亥刚刚坐稳,未等开口发话,赵高便牵着小鹿趋步向前,向他说道:“皇上,我从关外让人挑选了这匹宝马献给您。”胡亥仔细看了一眼赵高手中牵着的鹿,笑着说:“丞相,你是不是搞错了?这可是只鹿,您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这是马,不是鹿,要不,就问问两边的大臣们。”赵高此言一出,胡亥便询问朝上的大臣:“你们说丞相牵来的是鹿呢,还是马?”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那些平日里看不惯赵高所为的正直的大臣便回答说是鹿,那些对赵高奉迎巴结、企图一起推翻秦二世、共同篡权的便高声喊:“是马,是马。”赵高站立朝前,面带一丝无人觉察的奸笑,默默地记下了那些说“鹿”的大臣。此后不久,赵高便把这些说“鹿”的人一一迫害,或罢职,或流放,或置之死地。自此群臣都害怕赵高,赵高更加肆无忌惮地干起坏事来。

赵高想篡夺朝权,又害怕大臣反对,他用这个指鹿为马的办法,便把顺迎自己和反对自己的人一下子区分开来,这样就有利于他今后的发展了。当然,这种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用正当的方法,来合理地运用这种智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明朝末年,关外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率八旗兵向明军发动了攻势,特别是萨尔浒一战,后金军大获全胜。明军的败绩报到京师,朝野震动。各级官员收拾细软,准备逃往南方;老百姓整天惶惶不安;京城大门每天都早早关闭。但是,各级官吏只知互相埋怨和推卸责任,却没有人提出有力对策扭转辽东局势。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却在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乘胜攻取开原。

开原是一座古城,不仅是关外经济交流的中心,也是一座军事重镇,是明朝阻止后金南进的重要保垒,而且易守难攻。努尔哈赤要进军辽沈,首先要攻下开原。

努尔哈赤先派间谍潜入城中,对明军的布防探听得一清二楚,对军队内部将官智庸,士兵勇怯,甚至粮草等情况了如指掌。

一天,乘明军在离城很远处牧马时,努尔哈赤指挥军队突然攻城。攻城时,努尔哈赤又兵分两路,小股部队直奔沈阳,沿途虚张声势;主力部队则直奔开原。

明朝守军兵无粮饷,马缺草料,腐败不堪。而开原总兵马林同蒙古兵订有盟约,蒙古军队答应后金进攻开原时出兵支援。马林便因此疏于戒备,不加设防。八旗军突然打到城下,明军连布防都来不及。八旗军在南北西三面奋勇攻城,布好战车,竖起云梯,鱼贯而上,沿城冲杀,杀得守兵纷纷溃逃。同时又集重兵进攻东门。由于后金军早派了奸细混进城内,奸细早有准备,开门内应,八旗军顺利地夺门而入。开原守将郑之范登城防御,并向四门增兵。无奈后金军有备而来,对明军了解得一清二楚,不久,开原就被八旗军占领了。

努尔哈赤在这次战斗中,先派间谍探明情况,掌握了对方的军情,然后又出其不意,里应外合,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开原,为进一步南进创造了条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了解对方情况,也了解自己情况,便能百战百胜而不会有危险。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那样注定会失败了。努尔哈赤攻下开原正是因为知己知彼,才能一举成功。

狐假虎威策略的利用

狐假虎威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其中的狐狸是一个狡猾奸诈的角色。但是我们从反面来想,如果能够正确的运用这样的手段,为自己来谋福利,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的。

公元前635年,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军事力量愈加强大。楚成王派大将成得臣任主帅,调集各路军队包围了宋国的都城,企图一战而灭亡宋国。宋成公急忙遣使向晋国求救,晋文公遂亲自带领军队来援助宋国。

曾随同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的老臣狐偃说道:“主公当年在楚国避难,曾许诺楚君:“他日治兵中原,请避君三舍”。如今我们与楚交战,是无信。您从来不失信国人,难道失信于楚吗?”听到诸臣的反对意见,他又说:“若我退,楚军也退,宋围可解;若我退而楚进,曲在楚国,彼骄我怒,晋国胜之有理,还会提高在诸侯中的威信。”晋文公传令三军俱退,30里为一舍,直退90里,方教安营。楚帅成得臣见晋军移营退避,心中大喜,速进90里与晋军相遇。然后相度地势,凭山阻泽,据险为营。不到天明,便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同时督令陈、蔡军队急速前来决战。

晋文公命令三军各自成列,亲自于莘山观战。那时候打仗,部队分为上、中、下三军,每军各置主将和副将。晋军下军副将胥臣足智多谋,他见楚国兵马来势凶猛,只能用计谋才能以弱敌强,取得胜利。于是彻夜无眠,整整思虑到天明,这才想好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次日决战,楚国和陈、蔡两国的三路军队争先出击,兵车卷起旷野黄尘,戈戟战旌遮天蔽日,卷地而来,势不可挡。晋军前队未及交锋,忽然后退,一直退到下军阵列前面才停下。陈将辕远、蔡将公子印欲抢在楚军前立功,争先出车,呐喊着杀向晋军。震耳欲聋的一声炮响,晋军对阵门旗开处,胥臣率领一队大车,冲出来迎战,只见驾车之马竟是一只只斑斓猛虎,横冲直撞;敌马见了,以为猛虎扑来,纷纷惊惶跳踯,执辔军士拿把不住,只得任马回走,反把后队冲溃。胥臣和主将白已丙乘势掩杀,杀得陈、蔡军队血流成河,一败涂地。胥臣追上蔡将公子印的战车,一斧将其劈得脑浆四溅,一命归阴。原来,胥臣绝妙的计策,是在战前做了许多假虎皮,蒙在驾车的战马上,远看就像一支真正的猛虎队,在战斗中突然出现,令敌人措手不及,终于击溃陈、蔡军队,把楚军也打败了。

胥臣正是运用了狐假虎威的策略最后取得了胜利,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换个角度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很多的,就看你如何去做了。如果你是没有这种“道行”,即使你是权贵之人,也不会有好的结局。历史上的这种暴虐之人的下场已经很多了,我们看一下宋朝太子的失道之结局吧。

重阳节又到了。宋太宗(公元976—998年在位)钦令遍请诸王,大摆酒宴。

楚王元佐刚巧发病,太宗因此没请这位太子参加。这暴戾的家伙半夜醒来,竟恶从胆边生,把宫中姬妾们统统关起来,放火烧宫。太子东营内外,惨叫声震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