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便秘腹泻痔患者的饮食
22099200000028

第28章 腹泻的定义

临床上腹泻的定义是:粪便量明显增加,其含水量超过200毫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次;粪质稀糊或水样,含有粘液、脓血或大量脂肪颗粒和未消化食物。

健康人每天摄入含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分解,有用的部分被吸收利用,无用的食物残渣成粪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每日从饮食中摄入的水分(包括喝进的水和食物中本身所含水分)大约2升。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和肠液)约有8升。这些液体大部分被肠道吸收,由粪便排出的水量很少。其中空肠吸收水分3升~5升,回肠2升~4升,进入结肠的水分只剩1升~2升,这些水分又大部分被结肠所吸收,最终由粪便排出的水分只有100毫升~150毫升。由于肠道吸收水分的潜力很大,所以正常人粪便的含水量是基本稳定的,不会因饮水量的多少而增减。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正常人每日排便1次。有的人每日排便2~3次,如果粪便成形,总量不多或稍多,不应视为腹泻。平时便秘患者服用泻药或用开塞露后,排便次数增加,也不应称为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倒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如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