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高效学习法
21975200000027

第27章 在听讲中会用“拿来主义”(3)

6.认真检查作业

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之后,一定要作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忘。作业检查一般分四步进行:一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二是审题是否正确?三是运算是否正确?四是方法、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平时做完题要认真检查,考试时做完题更要认真细致地检查,因为检查是排除和发现错误的重要方法。

7.做完作业后要耐心思考

作业完成之后,一定要耐心的再思考一遍,想一想做这一道作业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关系,和哪些题有联系,有什么特点、规律可寻,稍加变化还能变成什么样的题?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8.认真分析批改后的作业

老师把作业批改发回来后,一定要尽快翻阅,认真分析。耐心反思。对做对的题目,想一想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做对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能不能触类旁通;对做错的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做错题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由于慌张、马虎、粗心大意而搞错;二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弄错了概念。定律、公式等;三是思路不对,小题大做。属于第一种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后做题多加小心;属第二种原因时,就要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上下功夫,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去做作业;属于最后一种原因者,就要认真钻研和分析例题,明确解题方法。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9.改掉作业拖沓地习惯

有的学生是因贪玩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对学习无兴趣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限制完成作业有困难而拖沓作业。无论是属于哪些情况,都不能养成拖沓作业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当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学习任务,困难只会越积越多。克服作业拖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天天督促和要求自己——当天办完当天的事。

10.习惯成自然

认真做作业是个习惯问题,只要慢慢形成了耐心、细致做作业的习惯,以后就不会打破这种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和形成良好习惯非常重要。习惯是一种力量。根深蒂固的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建立一个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根除一个习惯要更大的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报偿是成功,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四、作业要按要求做

1.作业前要认真复习

许多同学不是先复习后作业,而是直接做作业。由于没有复习,对知识理解不深,记得不牢,因而经常卡壳后再去找书看,这样欲速而不达,作业的效果大大降低。如果先复习,使知识理解得更深入,记忆得更牢固,这样再去做作业,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就会很顺利,作业的效果就会好。

2.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作业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思考能力的发展。要达到作业的目的,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自己开动脑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许多同学不动脑筋,抄别人的作业,这就是一种单纯任务的观点和学习不认真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当然,作业中碰到问题,通过自己思考仍然想不出来时,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但也不能直接抄袭别人的作业。

3.提高作业质量

提高作业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一题多想,一题多解。许多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如果能够找出几种不同的解法,那么我们的思路就开阔多了,灵活多了,思考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了。第二,归类整理。在做了一定量的题目后,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找出某一类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样就能举一反三。第三,纠正错误,归纳分析,吸取教训。对作业中的错误,有两种处理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较低水平,就是只纠正,但不深入分析。第二种水平是较高水平的处理,不仅纠正错误,而且进行分析,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比如哪些是理解性的错误,哪些是运算性的错误。只有分析以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训,避免重犯。第四,对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作业,不要照抄课本,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理出自己的思路。

4.要有一定作业量

为了使理解和运用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有一定的作业量做保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巩固、掌握、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四节听讲及其意义

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听课只为这45分钟而听却忽视了前因后果。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值的深思。

一、听讲的概念

通俗地说,听讲就是听别人讲话。如果准确地讲,听讲的含义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1.听讲的目的

听讲的第一个目的是捕捉必要信息。在人际环境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讲话者,每个讲话者可能会表达形形色色的信息,一个好的听讲者应从这些信息中捕捉必要的信息。

听讲的第二个目的是处理信息。捕捉到信息后,听讲者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真正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

听讲的第三个目的是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把自己对别人的理解闷在肚子里,那对人际互动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好的听讲者会在理解讲话者给出的信息后,做出恰当的反应。

2.听讲的过程

听讲的过程包括注意、接受与理解三阶段。

我们必须先注意听一个人讲话,然后才能对这些话产生感觉与理解。当你感到讲话者所说的内容有必要听的时候,这些内容才会通过你的各种感官被接受。在实际听讲时,由于情境与听讲者的情绪可能会有某些变化,使听讲过程的三阶段不一定按照注意、接受和理解的顺序进行,可能会交互出现。

二、聆听与粗听

按照听讲的投入程度,听讲可以分为两个等级,即聆听和粗听。聆听也可以叫做倾听,如学生认真地听某老师讲一个定理证明,此时学生不仅关心定理本身,还关心证明过程,尤其是老师的思路。学生听课就是聆听的典型。而某人收听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听讲的人对某场球赛的过程并不一定关心,可能只是关心最终的结果,所以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边听,这就是粗听。

三、促进文明进步

语言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原始人就是通过听与讲的口头交流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字产生之前,前代原始人与后代原始人间通过口耳相传使生活经验得以积累,文化得以产生、发展,并最终促成文字的出现。

文字产生以后。听讲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听讲对文字记录有补充作用。广为流传的一些远古时代的故事,多数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流传的。

其次,与阅读相比,听讲有其特殊的优点,口耳相传式的交流更容易使听讲者快速接受知识。譬如,有老师指导的学习较没有指导的自学就有相当的优势。

四、协调人际关系

人与人的交往中,有70%的时间是口头交流。一般人花在听、讲、读、写上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大约为:听占40%,讲占35%,读占16%,写占9%。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听来获取信息的时间,比读和写的总和还要多。这是因为,听,尤其是聆听,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聆听可以拉近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一个讲话者如果知道别人在很专心地听他说话,他往往会将对方视为知音。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接受、被认可,一旦对方满足了他这种需要,他就很乐于和对方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

其次,聆听可以减轻讲话者的顾虑,促进讲话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听讲者获得完整的信息。当你专心致志地倾听一个人讲话时,对方往往会由于你的倾听而将他的观点表达得更清楚。因为,这时你的态度在无声地告诉他:“你的话很重要,我正在全心全意地听,不要有什么顾虑。”

再者,聆听可缓和紧张气氛,使语言交流更富理性化。不管谈话气氛多么紧张,只要有一方专心倾听,紧张气氛就会逐渐缓和。但如果大家都急着辩白,就不会有好的沟通,因为争吵从来就不可能使问题获得适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