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辩场,每一位辩手都有一定的紧张感,这是难免的,却是必须克服的。如果事先准备不足,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然会在战战兢兢中削弱陈述与反驳的逻辑和力度。如果紧张到了浑身发抖、声音沙哑的地步,那么,不但有失风度,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比赛的进行。有的甚至会无法集中精力进入角色,始终是一副急躁情绪。
例如,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上,台湾大学队就表现得过于激动。辩手许金龙某些方面的口气和叙述,给人以一种发急、而不是理直气壮的感觉,表达方式上也缺乏美感。实际上这就属于自我心理控制得不好的表现,很明显这已经影响到了台湾大学队的正常发挥,也影响到了整体风格。
对此,评委杜维明教授十分委婉地指出:“在语气方面,正方是严厉质问、恳切坦诚,有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就是指的这方面不够冷静、自我情绪控制不好。
2.对手的心理控制
辩论大赛是一个双方较量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出现自我心理控制失态的状况。在较量过程中,除了控制自己一方的心理因素以外,还要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
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主要包括冲击对方的心理防线及迷惑对方,动摇信心两方面。这种心理战术,在辩论大赛的过程中是很有效的。
具体的方法包括:用眼神和表情控制对方、使对方心里发慌的“表情法”;出其不意、打乱对方心理防线的“偷袭法”;紧逼对手陷入心理困境的“难题法”等等。
这里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偷袭法的使用。
偷袭法的使用场合一般是,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实际上却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考考对方。如果对方能够回答,则是“应该”的;如果对方无法回答,就会大出洋相、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
在1988年的新加坡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第一场与澳门东洋大学队比赛,辩题是联合国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在自由辩论中,复旦大学队就曾出其不意地要求对方说出联合国的成立时间,结果对方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准备,当然也就一时答不上来,立刻显得十分被动。这时候,复旦大学队得势不饶人,趁虚而入:“连联合国的生辰八字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断定联合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这一击,使对方立刻陷于被动。
3.观众和评委的心理控制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毛泽东的这句教导用在这里,“群众”显然指的是“观众”。不要小看这支队伍,虽然比赛的胜负是由评委作出的,但是评委在评判时同样要考虑到观众的感觉和评价。所以,辩手除了要控制辫论双方的心理因素之外,还必须去影响观众和评委的心理状态。
怎样才叫控制观众和评委的心理呢?说白了,就是要“争夺观众”,使他们站到你的立场观点上来,和你们打成一片。
怎样争取观众和评委呢?主要的方法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高尚的品德鼓舞人,理解观众、尊重观众、尽可能地从观众的心理角度出发结合辩题进行辩论,而不是依靠低级的、庸俗的表演来哗众取宠,更不能目中无人。
例如,1988年的新加坡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与台湾大学队决赛时,面对无数的新加坡观众,他们首先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新加坡为抵制西方歪风所实行的社会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绩,这就为争取观众埋下了伏笔,也是对观众的最大理解和尊重。
当然,对观众的理解和尊重,并非是对他们的盲目吹捧,更不是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一定要循着观众对他们思想文化的积极理解,才能把话说到观众的心坎上,也才能够让他们体会到你的真情真意、才能真正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第一届新加坡马来西亚大专辩论赛决赛,冠亚军由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和南方学院获得,新加坡的代表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进入决赛,但是他们的表现——诚恳谦虚和心理素质都非常令人赞叹。
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在复赛中击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时候,在议论纷纷的观众中,就有一种声音是责怪新加坡的裁判“没水准”。
等到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离场以后,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位辩手走向南方学院辩手,微笑着说:“其实你们打的是一场心理战,对不?”这一点,实在是说到了要害上,也是实事求是的。
事后,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的辩手承认,自己实力并不如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之所以失守,主要是心理压力太大,而不是素质问题。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
知识结构合理的标准
辩论赛要求辩手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可以按三个要求来划分:一是作为一名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知识;二是作为一名辩论员所要具备的知识;三是针对辩题的专门的知识。前两项是基础知识,第三项是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平台,专业知识是先锋。只有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知识的层面上把辩论准备充分。为了说明各种知识在辩论中的作用,下面就罗列出部分门类的学科,不能算作综述,仅做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哲理,其文采,皆为现代人的航标。要多读华文经典典籍《四书》、《老子》、《庄子》、《荀子》、《诗经》,等等,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2.哲学知识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或者中国哲学,它们都为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它们或者是极富个性的人生哲学,或者是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或者是评判各异的价值体系,或者是仁智之见的审美主张。而要想对哲学有真正的了解,还是要多读原著或经典的哲学史之类作品,后者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等等。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3.文学知识
读文学作品的好处,一是留下了一些记忆材料,使得在谈话、写作的时候有所联想,不至于语言无味。二是增强感悟力。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内容的作品,并在阅读时将自己投入其中,就觉得似乎也有了书中人物一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多读一本书,就像多经历了一次人生。所以读书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多种不同的生活体验,而不至于陷在现实世界的束缚中感到单调乏味。三是培养了一种浓厚的求知欲和经久不衰的好奇心。这些恐怕是比单纯读多少本书更重要的收获。在它们的驱动下,一个人可以不断地追求新知。所以无论是中外名著,还是古典文学、现代作品,乃至小说传记、诗歌散文,不妨都尝一尝,“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
4.历史知识
历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类教科书。在那么多文明更迭、兴衰的现象的后面,都或多或少有其内在的规律。鉴古可以知今,继往才能开来,如果忽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而中国又是史学源远流长、史官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史记》等作品的意义人所共知,而像《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既是历史的记录,又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三本最能反映谈话艺术的作品”。瞧,学了历史又学了谈话,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西方的作品,如吉朋的《罗马帝国兴衰史》、斯宾格勒的《西方的衰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等也复如此。广泛涉猎历史,眼光始大,境界始宽。
5.形式逻辑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反驳、逻辑的四条基本定律等等。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辩论少犯乃至不犯逻辑错误,用逻辑上正确的推理去攻击对方,争取胜利。
6.社会学知识
随着辩论的发展,辩题涉及的范围也日益围绕社会热点、焦点而展开。比如历届大赛中有关克隆技术、安乐死、都市化、老龄化等等,都有相应的社会学背景。在社会学方面,从马克思、韦伯到斯宾塞,从杜尔凯姆到马尔库塞、费洛姆等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和诸多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如韦伯对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的论述,揭示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推动作用,或者说反映了宗教、道德等因素对社会制度创新的功能。斯宾塞在《社会静力学》中就已用系统沦的观点分析社会各个部分的各种联系。杜尔凯姆以“自杀”为研究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的一个断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论断。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社会导致人的生活“单面化”,作出了人格三分的批判。费洛姆对异化、市场型人格、精神焦虑等现代人的学者人格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社会学中,不但可以学习到系统论分析复杂问题的方法、比较型研究的思路,更能从中生发出对现代社会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深入理解。这些都是对辩论员的基本要求。
7.心理学知识
辩论也如其他思维艺术一样,面临着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学正是一把可以用来知己、知人的钥匙。它以对人心理和情感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将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水平一步步提升。它的很多理论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辩论中的题目,是辩论员普遍喜欢探寻一番的宝库。
如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将人的种种需求抽象概括,逐一排序,虽然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继承,但分类之精巧、理论之圆融,却胜过前人。
再以创立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为例,他将人的精神生活细分为三种状态: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而他认为潜意识的核心是本能的欲望冲动,只服从于快乐原则和痛苦原则。而且潜意识只能通过梦和病症才能认识。他自认为,以往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分析,只是认识了浮现在海面上的冰山的一角,至于海面下的十之八九的研究,是从他分析了潜意识才开始的。
弗洛伊德后来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我们有时不妨体味一下弗洛伊德的假设与理论,可能会发现契合之处。当然弗氏的理论不一定完全正确无误,他的合作者阿德勒就结合自知经验提出了“自卑情结”,他的学生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他们都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各自先后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和分析心理学派。的确,不同的研究思路与对象势必引发不同的思考。无数人的心理精神,又怎么可以找到一种解释来“定于一尊”呢?但是,作为一种人类的认识成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二,纵然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学专家,就算为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学习的理由。正如一句话评价得好:“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不能使这个世界更美丽,但让这个世界更真实。”如果我们愿意寻求人生的真相,拒绝虚假的安慰,学习一些心理学是很必要的。
8.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从过去军事的竞争转向了经济竞争、人才的竞争,经济发展使每个人都尽享了成果,也将诸多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些问题中,有与经济学直接关联的,也有与经济虽然是间接联系,但却是重要的时代命题。与经济学有直接关联的问题,比如垄断市场的行为,再比如经济外部性问题,再比如近年来随着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增加,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概念不断涌现,怎样利用经济全球化为自己国家发展做贡献,这就要了解一些国际经济的知识。至于其他如财政税收、产业经济、国际金融、制度分析、公平与效率等等主题,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但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里,无论是出于辩论的需要,还是个人的发展,每个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谁能对经济学的知识不闻不问呢?正如埃德蒙·伯克的预言:“骑士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难道只是因为它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吗?难道在我们整个一生当中——从摇篮到坟墓以至后代子孙,不是都会碰到经济学的真理吗?难道你谋取一生的收入,乃至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时,不掌握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一帆风顺吗?难道在这么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联系紧密的时代里,有谁能躲开经济萧条的困境,或者说有谁能独享经济繁荣的硕果吗?……如果你对以上的问题都回答“不”,那你对“难道每个人可以不了解经济学知识”的问题才可以会说“不”。
其实经济学是科学和社会的结合,是一门集科学的精神和人文的诗意于一身的学科。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两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在经济学中找到人类在生活中的所有利益,而与此同时,又在经济学的原理中发现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一些逻辑之美。其实要领会经济分析的理论结构并不难,仅仅需要一种逻辑感和一种洞察能力,每个人就可以看出经济规律和理论以及由其做出的决策,确实关系到亿万人的幸福与否。除此之外,不用多说,也许很多人都已惊奇地发现,经济学是一个如此迷人而趣味盎然的领域。
9.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理由再简单不过:因为你将来不是管别人,就是被别人管。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效率,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协助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学的知识必不可少。
辩论中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且不说在辩题的分析中会引用管理学的原理,使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以辩论赛本身而言,如何通过自身的协调、规划来使自己这支辩论队比另一个队伍现出更高的水平和效率,从而获得胜利,也得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准备辩论的过程就需要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教练、老师如何调动队员的积级性,如何通过训练方法的制度安排来激发大家的创造力,提高训练效率?一队之长如何组织、协调、领导、影响全体队员,来实现集体辩论力量的“最大化”?队员如何配合教练的工作,实践组织的计划,将个人的才华集合成集体的智慧,使得一个辩论队在场上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规模效应”?这林林总总的问题,只有具备了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坦然面对,顺利解决。
10.科学哲学的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的作用及影响的问题日益突出,也随之引发了很多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二难困境的争论。且不说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长久以来,哲学家、思想家们就一直在表达着科技对人的异化的忧虑,而像爱因斯坦、费米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一直在为人类和平与安宁奔走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