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21940900000034

第34章 辩论之法——“秀外”(4)

科学技术一度被人比喻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所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评论说:“它会是恐怖的健壮婴儿,生存是毁灭的孪生兄弟。”此后,他又质疑科学的发展,福兮?祸兮?丘吉尔提到核武器时又说一句名言:“石器时代可能会乘着科学的闪亮翅膀重新回来。”而爱因斯坦的预言更发人深思:“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时人们用木棒和石块彼此攻击,因为核武器已经摧毁了人类文明,人类重又回到原始的石器时代。”

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及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引起人们的更多思考。就有这样的题目频频出现在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上:“电脑是/未必是人类的福音”,“克隆技术对人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等。所以,要适当翻阅一些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著作。早一点的,可以看看卢梭的有关论著;近一些的,有爱因斯坦的文集,有库恩、卡尔·波普、马尔库塞等人的著作。很多著名科学家也都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比如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文章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的文集。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但能给我们在评判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而且能造就我们宏观的、历史的大视野。

除此之外,还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例如: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这些领域的知识支配着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培养合理的识结构的方法

1.保持求知的兴趣

《论语》中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求知欲与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所谓求知欲或说求知兴趣,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天生的热爱。

我们不妨回顾自己幼年的时候,各种动物、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以及各种手工制品和机器,都会引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会使最有理智的成年人都感到惭愧。所以一位哲学家曾说:“这个世界,在成年人眼中是黑白的,在孩子眼中是彩色的。”人们常说一句话:“一切都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了。”其实与遥远的从前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活跃的智力。

活跃的求知欲,好像是心灵向世界打开的一扇门,永远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一切新的知识;又好像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登山家,从一座山峰攀到另一座山峰,因为每一座顶峰的日出都有独特的光芒;更像是一处湖泊,尽一切可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泉水和溪流,慢慢地,自己就变成了大海。

是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能体会到一种智力探险的内在刺激性。这个世界充满了如此之多令人迷惑而又令人遐想的事情,理解了它们,实在令人振奋,令人欣喜。

2.让思考成为习惯

辩论作为一项“明理即辩”的语言艺术,真正能体现出这种艺术美的,是一个人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有志于成为一名优秀辩手的读者,要想具备优秀的思考能力,就应要求自己,无论碰到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这该怎么做。只有将自己放在一个充满问题的环境中,挖掘思考的能力,与问题进行搏斗,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当然,如果你是在接受正式的辩论训练,这种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活动就会经常进行。但当你不参加这种训练,或者压根儿就不会有辩论比赛的机会时,怎样培养或者保持这种敏锐的思维能力呢?那就是:让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为生活的习惯。不过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自己的呼吸,因为它已是你与生俱来的生理习惯;同样的,当你忘记了自己在思考,那时,思考才真正与你融为一体。这样就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思考不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些美妙的思想来向人炫耀,而是热爱智慧以至于借它的指点来生活,过一种简单的、独立的、高尚的和充满希望的生活。思考不仅能从理论上,而且是从实践上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人是因为思想的自由才体现着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价值的。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思想者,必须摆脱传统的力量和自己感情的专横,必须敢于怀疑、批判、反思。有一种情况我们要加以警惕,那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因为熟悉,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把这一切都奉为不可动摇的常识。于是,思考力松弛了,怀疑力钝化了,创造力枯竭了。生活就以这样的矛盾告诉我们:项链常常就是锁链。

勤于思考、勇于怀疑,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因为怀疑是一种巨大的激荡的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冲击波,它把一切确定的东西都弄得动摇起来,而它自己却稳如磐石。它掀起了台风,自己却居于台风的中心,因为台风中心是无风的。本着这样一种勇敢,我们就应大胆地探索各种理论问题,尊重那些经受长时间考验的论断和自己的客观研究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不管这些结论与传统见解是多么矛盾,也不管它们与名人权威的见解是多么格格不入。

好奇是一切思考的基础,探索是思考的进步,满足则是思考的终结。为了追求真理而存在的思考不应该有终结。也许,自己早已在我们的心灵里播下了无穷渴望真理的种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去追求创造和拥有的快乐。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除了创造外,别无快乐。只有那些从事创造的人才活着,其余的一切不过是徘徊在大地上的阴影,是生活的陌生人。”让我们为创造而思考,为思考而生活吧!

3.进行多方面的实践

要想最终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只停留在“心动”上,还要落实于“行动”上,以下是几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小建议。

平时多读一些文笔优美、气势纵横的文章。拿古文来说,如李斯《谏逐客书》、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苏轼《前、后赤壁赋》等等,不但要多读,而且要争取能背。这样在潜移默化和日益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可以培养写作的优美文笔。

平时可选择一些题目,专门写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字数在300字以内,大概讲3分钟。在很短的篇幅内,要像写议论文一样,有观点、有道理、有论据。而且还要精心设计开头,看以什么方式能引人注意;仔细斟酌结尾,看怎样才能发人深思。具体的文章结构还要富于创新和变化,语言尽量生动形象。只要坚持下去,写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推理论证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平时多找一些公开当众说话的机会,比如演讲比赛、课堂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班级活动中的发言。在这样的过程中,镇定的心态、对场面气氛的控制能力等等都将逐步得到提高。

平时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自信、激情和气势,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有一些失误,也依然保持着充沛的激情和如虹的气势。这对于一个辩论员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因为辩论场上风云变幻莫测,能在遇到突然情况时依然气定神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往往是评价一个辩论员真正水平的“试金石”。

4.宁拙勿巧、宁繁勿简的方法及超效率的观念

培养知识结构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既然是起步的工作,就应不避繁难,不辞辛苦。在这条路上,没有平坦的捷径。因为“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所以名儒朱熹就曾将自己读书治学的方法概括为“宁拙勿巧,宁繁勿简”,确实用心良苦。

另外,这里特别想提出的是,希望大家都具备一种“超效率”的观念,这是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文中特别提到的:“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定为太高的论调了,尤其是在功利主义之风席卷中华大地、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人的心灵之时,有多少人会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但我们仔细想想,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陋。就辩论而言,抱着“为辩论而辩论”的态度无异于“一叶障目”;就生活而言,打定“生活就是实用”的信念实在是目光短浅。大的不说,就以读书培养知识结构为例,效率是要追求的。用功甚微,收效甚勤,这种情况我们不愿看到,但只求效率,忽视了从根本上打牢基础,这样下去,搭建的知识结构之塔可能会由于基础不牢而摇摆不定,青年人的心态也会因时尚影响而起伏跌宕。

很多人从这个“超效率”的标准中受益良多,估定价值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从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其价值,还要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是贯穿了人的努力,是不是反映了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是不是体现了人的创造精神与主体意识。认识到在实用的原则之外,还存在其他的标准,于是我们就能像朱光潜先生一样,“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对积累知识,致治学术、磨炼意志和涤荡心灵来说可以称得上是黄金法则。

寻找智慧女神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这不可复得的人生该怎样度过,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中心问题。为了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快乐,辩者应该去寻找智慧女神,于是,辩者应该走进哲学深远的天地。

哲学,英文名为philo sophia,philo意为“爱”,sophia意为“智慧”,所以在西方,哲学就是“爱智慧”。也许在一些人眼中,哲学是概念的迷宫、苍白的理论、抽象的说教。其实,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就本质上而言乃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哲学是一种生活。当你的生命是以寻求智慧为指路明灯展开时,就走上了哲学的道路。

有的人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地活着,可另外有些认真的人不能也不愿这样生活。正因为太认真,所以他们更深入、更执著地思考着一些关系生命本质的大问题,他们不断地提问,并不满足于已有或自己给出的答案,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追求完美。

其实哲学不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它是立足于大地上的,是大地的意思(the meaning 0f the earth,即尼采所说的“超人”)。只要你对思考充满兴趣,你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大门。哲学是没有围墙的,它也不要求什么履历表、证明书,任何一个不愿庸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都天生有哲学的气质。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过:“研究哲学表面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完成别人严肃认真才能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难道类似这样的智慧不值得我们去追求吗?正如暴风雨过后会有晴空万里,会有绚丽彩虹,经历那么辛苦地寻求之后,得到这样的智慧难道不是应得的酬劳吗?借用我国的古话讲:“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寻求智慧可以让你活得明白,可以“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用执著和超脱两种眼光看待人生,不就能更清醒、更客观、更有收益吗?

以声调技巧左右对手

声调技巧是一门艺术

思想、情感、语言、声调,构成了一个链条,这几种因素又互相连结,互相作用。声调表现了语言,语言表现了情感,情感又表现了思想。当然,它们之间又是互相渗透的。由此可见,声调技巧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它把语言有声化、艺术化,从而表现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哲学家帕斯卡尔认为:“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之人,并且能改变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力量。”而音乐家玛采尔认为:“按音调来判断语句的真实意义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最大的直接性和对情绪的鲜明的渲染是音调表现力的重要特性。”语言本来是一门艺术,但是用声调来表现语言就产生了一门新的艺术。同样是一句话,由于轻重、高低、速度、旋律、节奏等的不同,就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多种意思,这些意思单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是无济于事的。

社会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种估计:语音、面部表情和姿势,在谈话中可传达全部信息的80%,而在这三者中,语音的意义尤其重要。语音能表达出无声的书写符号所无法表现的许多情感和思想,因此,有一位著名的导演要求一位演员用四十个不同的音调来念“今天晚上”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汇。这四十种不同的音调表现四十种不同的内容、意义,以及表现程度。

比如,“他是个有才能的人”这句话,通过不同的语音处理,可能是表达钦佩和爱戴,也可能是表示藐视和讥讽,还可能是表示客观的介绍或评价,以及表达对他的才华的一种怀疑和否定,表达他与其他人的区别等等。正因为如此,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类的声音在我们所有的官能中是最富有表现力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扩音、通讯、声像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对有声语言艺术的要求实际上提高了。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声调被更广泛、更直接地传播,所以用不着拿腔作势,声嘶力竭,而是使声调更接近或是更直接地来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声调受到直接的接受和检验,也就要求更充分地运用声调的艺术,从而能够更广泛、更直接、更丰富多样、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人们的情与理。对于声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声调技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科学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人际交往、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中充分运用不同的声调,并且在声调中凝结了大量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修养,这就要求人们充分运用声调科学的指导意义,并且在一种发展和竞争的氛围中提高自己应用语音和声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本身也成了检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尺度。

日常生活中的语音应用与作为艺术的语音声调技巧是有很大区别的。日常生活中的语音构成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在有声语言艺术中,却强调心态与音态之间的协调关系,并且要赋义、赋值、赋形、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