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21940900000032

第32章 辩论之法——“秀外”(2)

在辩答中,如果一味否定对方陈述的事实,实际上是一种拒绝面对事实的失策行为。在上述这番对话中,第一个回合,安琪爽快地承认了自己以钱作交易的目的,体现了她的金钱可以统治一切的无可更易的信念。第二回合中,洛莉指出自己对兰斯的爱尚未改变,这也是一种事实和权利,安琪无法否认,可这是个难堪的自己力图改变的事实,安琪于是采用了“换”和“贬”的方式,对事实进行变相否定。本来洛莉话中的“爱”是动词谓语,指代一种行为和感情波澜,但到了安琪嘴里,却变成一种名词符号,一个空洞的“爱”的符号,安琪不讲“爱”,说“这个词”。第一步达到了对事实质的歪曲,以能指符号来取代所指内容。接着又对“这个词”做了一个“用得很滥”的评价,这样,本来就抽掉内容的符号就受到进一步的贬损。一“换”一“贬”,表现了安琪对这种关系的极度鄙视和厌恶——你的感情坦露也许是真实的,但我蔑视这种感情。这样,事实的“真”就被主观的

“假”取代了。第三回合,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和兰斯的互相倾慕,洛莉又陈述了兰斯对洛莉的态度,这又是安琪无法回避和不能亵渎的事实。安琪不愿意把自己外孙的感情贬得一文不值,但她不露痕迹地运用“可是”一词,在承认事实的前提下,强调了兰斯对继承权的追求,暗示他不会放弃继承权去谈情说爱,暗示一旦兰斯坚持要洛莉,自己将会剥夺他的继承权。这样把前一种事实放在后一种事实背景上讨论,然后以“可是”作转折,强调后一种事实重要性的方法,也可视做一种间接的否定法。这种策略的效果在于,尽管对方陈述的事实没被否定,但是其价值已被大大贬低,显得无足轻重了。

4.仿拟式否定

这种否定方法的特点是避开正面回答,而以对方的判断、假设为逻辑蓝本,构拟相似判断、假设句型,同时颠倒其话语攻击指向,使否定成为反击手段。

1965年,尼克松曾问周总理:“如果美国政府承认北京政府,你们将会作出什么反应?”周总理答道。“你们要承认我们?你完全错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会承认你们。”

尼克松的假设中表现了一种优越感和傲慢态度,如果正面回答,否定态度无论多么强硬,都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屈从地位。周总理深明此间之微妙,面对投来的矛,不是举盾屈守,而是轻巧地接过矛,随手变成自己的进攻武器,反掷过去,从而重建谈判中的对等地位,维护了国家尊严。

80年代,青年作家梁晓声接受一名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该记者在摄像机开拍前先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用简短的一、二个字如‘是’或‘否’来回答。”梁点头,记者马上发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没有用“是”或“否”作答,而是摹本造句,迎头痛击。“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先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产生这一代青年作家的条件非常复杂,即是就时代因素这一方面来看,也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文化大革命。英国记者演绎如此一个虚拟的前提,企图使梁为难,而不敢作否定之断。梁仿照这种演绎,也拟设了“二战与二战后著名作家关系”,进而让对方也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下一个论断,话锋陡变而句型和逻辑关系依旧,这样就使那位先生跌进自己挖掘的“陷阱”中去了。

从语法角度讲,仿拟强调句式的一致,无论是直接判断句,还是条件复句或因果复句,必须保持上下对应。从话题指向来看,后者与前者是针锋相对的。从效果看,仿拟式否定是一种出色的反击手段。用对方的语言方式来攻击他的思维方式,常令对方张口结舌,所以此种战术在实战中颇得辩手的青睐。

5.不置可否

辩论是思想交锋,在事实和问题面前,许多辩者采用明确表态的方法,这固然是辩士应有的勇气。但常常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不利于你,这时可采用这种不置可否的策略,与所提问题保持“一定距离”,不作明确的肯否答复,以免陷入两难境地。

有位厂长候选人参加竞选答辩,突然有女工发问:“我都怀孕七月了,还要我在第一线站着干活,你说这合理吗?”虽说对怀孕女工的工作安排有法可循,但政策不会具体到能适应每个人。况且这个女工的主题是“合理”,在答辩现场,广大职工的注意重点也在“合理”上面。这是“法”和“理”的对峙,若说依法办事,难免有不通人情之嫌,若认可“不合理”,这类事今后还会再发生。于是这位女候选人这样开口:“我也是女人,也怀孕生过孩子,知道哪个合理,哪个不合理,合理的要坚持,不合理的一定改正,请相信我会处理好的。”避开具体的判断对象,从个别的“合理与否”转移到一般的“合理与否”,这种游离本题的判断,看来好似不负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谨慎小心的表态,因为草率地肯定或否定,必将给今后的工作带来麻烦。

这位竞选者在答复中运用的就是“不置可否”的策略

“不置可否”是避开本题,不对本题作答的方法。与这种方法相反的是“既可又否”,它对本题作答,并且下的是既肯定又否定的判断,这种方法是典型的诡辩。

秦桧把岳飞定成死罪,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质问:“岳飞究竟有没有罪。”时答:“莫须有(也许有,也许没有)。”想肯定,又拿不出确凿证据,就拿“既可又否”的回答来为自己遮丑。1966年5月12日,美国飞机五架侵入我国云南省击落我训练飞机一架,我国防部发言人为此提出强烈抗议。但侵越美军发言人却妄图抵赖,编造谎言说美县飞机在“北越上空”“击落一架共产党飞机”。之后记者问美国务院发言人,中美两国发言人所说的是不是一件事,这位国务院发言人道:“我不想把一个事件扯到另一事件上去,或者把这两个事件分开。”

这就是说,这既是有区别的两件事,又是有联系的一件事。这种“既二又一”的判断显然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的。

在考虑运用“不置可否”方法时,我们必须提防“既可又否”诡辩法概念游戏,要注意非此非彼和既此又彼的区别。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要有百炼成钢的意志

一个人的任何活动,都与他内在的丰富多彩、生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参加辩论大赛也不例外。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辩论大赛尤其是大型的国际比赛,实质上是辩手之间心理素质的一种较量。

总的来看,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意志等方面。就辩论的心理素质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志,其次是感觉。

意志是指顽强的抗争精神、临危不惧的气概、坚韧不拔的耐久力、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

要在这方面取得主动,辩手一进入辩场就要立即进入兴奋状态,并随着辩论的深入逐步提高兴奋度,使之在自由辩论时达到高潮。其中,自由人不同于其他队员,在总结陈词阶段其意志的表现更要集全队辩论之精华,达到顶点。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意志除了先天因素以外,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形成的。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向上的内趋力,促使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为辩论队员在参加辩论赛以前通过集训、改善心理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集训中,辩手们有可能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根据比赛任务的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扬长避短,强化自我意识,提高比赛成绩。

心理素质增强了,就会在比赛中发挥辩手的本能意识、增强幽默感,同时还能够给对方出其不意地送去心理干扰,可谓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那么,心理素质是怎样在训练中得到锻炼的呢?这里我们以复旦大学队和武汉大学队来加以说明。

1993年季翔代表复旦大学队参加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时候只有20岁,是国际经济法系三年级的学生。谈到这段经历,季翔深有体会。季翔说,别看他们比赛场上镇定自若,其实在训练期间超量的负荷早已把他们百炼成钢、见多识广了。

当年为了争夺冠军,他们练得很苦,每天要训练十几个小时。在强化训练的100多天里,每个人共精读、泛读各种书籍二三百本,还要听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队员们仍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有趣。当时几乎隔一天就有一个教授讲课,他们都是复旦大学各个学科领域中最好的教授。参加辩论大赛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扩大了知识面,有名家点拨,胜过自己好几年的“傻读书”。

那段时间对思维也是个锻炼,每天会辩论好几场,每天晚上还有一场正式的比赛,总共辩论了100多个题目。白天还有技巧性的辩题,像什么“癞蛤蟆能不能吃天鹅肉”、“月亮是方的还是圆的”等等。弄得跟别人说话都有点不正常,总是咄咄逼人。别人都觉得很怪,“干嘛我们没说什么你还要假设我们说了,然后再说我们一通?”

教练对他们说,一旦到了赛场上,越放松越好,可是谁都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在台上有很多灯照在你的脸上,根本就看不清台下的观众,场上的气氛比较热烈,观众也会随着辩手的辩论或笑或是鼓掌。如果你陈词3分钟下来,观众没有一点反应,你的心里又会非常害怕,担心是不是自己的陈词没有打动观众;相反,如果对方说出精彩的辩词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时候你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大。这就是一个心理素质的问题。

为了在这方面加强锻炼,教练专门录制了一盘录音带,里面有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只要对方辩手一发完言就放掌声。以此来锻炼队员的心理素质,到最后,终于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了。

当然,心理素质的稳定和辩手们能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辩题的内涵有极大关系。只有当你挖掘出辩题中的很多真理性的东西,你才会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都会自觉地反对对方,并且很自然的找出他的错误之处。

再以武汉大学为例。

1997年,武汉大学的辩论赛处于最低谷时期。当年下半年,武汉大学决定重振辩论雄风,突破口就从增强辩手的心理素质着手。为此,他们专门组织了20余名国内外知名的人文、自然科学专家会聚一堂“会诊”,并且率先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开设了《演讲与辩论艺术》一课。10多位专家轮流给大学生讲课,200多人的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

之后不久的1999年5月,武汉大学队就在“凌云”杯世纪之光中国大专生辩论邀请赛中获得第一名。

2000年4月,武汉大学接到了参加2000年全国大专辩论会的邀请通知。5月1日,辩论队进入枫园开始封闭式训练,作息表简单地记录着他们的生活:7:00~8:30练发音;9:00~12:00查资料。在此期间,他们一共做了3000多张卡片,模拟辩论40多场。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8月10日,武汉大学队获得了2000年全国大学生全国辩论会冠军,领到了进入2001年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通行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这些辩坛冠军们的法宝之一。

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人人都有,对于参加辩论大赛的辩手来说,要充分利用赛前的准备,克服自己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刚才已经提到,在重大的辩论比赛中,心理因素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的心理因素有两个:一是辩手本身的心理素质;二是辩手与观众沟通所营造的心理氛围。接着刚才讲的心理素质的话题,这里着重讲一讲在营造心理氛围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心理因素对辩论赛的作用就好比是著名的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而心理障碍就是“覆舟”的隐患。

心理障碍对辩论的主要影响是口误,这是在辩论中最忌讳的。因为无论是哪一次小小的口误,一旦被对方捉住,就可能会使整场比赛陷入被动,从此“辩”无宁日了。

口误的表现有多种多样:

1.经常说不好某一句话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有的人经常说不好某一句话,而且“越是怕鬼越有鬼”。越是说不好这句话,到时候越会说出这句话来,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例如,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的四辩在与英国剑桥大学队的比赛中,轮到总结陈词的时候,在说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显得比较紧张,说得有点卡壳。

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不是他不熟悉这句话,而是他的心理障碍在作怪。因为,在平常的训练中他经常把“淫”和“移”两个字的读音相互混淆,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每当说到这句话就紧张,而越紧张就越容易出现错误。

无意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在辩论大赛中,经常会听到辩手说“对方辩友也……”这样的语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要看对方辩手上一句讲的是什么,因为弄得不好就会出现表达相反意思的口误。

例如,对方辩手正在指责我方的观点,这时候我方辩手站起来说这句话,一个“也”字就无意中肯定了对方的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辩驳最有分量,这时候也会大打折扣。如果这时候对方乘胜追击,穷追不舍指出“对方辩手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时候我方就会陷入被动,甚至会找不到接下去的辩词。

2.望文生义误错语音

错别字在辩论大赛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否则,就很容易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汉字中有很多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的情况,由于辩手本身的语言基础不扎实,或者是口误,在辩论大赛中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例如,“莘莘学子”的意思是“众多的学生”。“莘”的本意就是“众多的样子”。“莘”字读shen而不读xin,这是辩论大赛中经常会读错的一个字。每当要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很多辩手不是读错,就是卡壳,或者在大家的笑声中重新加以纠正。有的时候,还会把一个同学也说成是“莘莘学子”,真是笑话。

类似于这样的毛病,不仅会贻笑大方、而且还会遭到对方辩手的善意指出,给比赛带来失分。究其原因,许多情况下也是由于某种心理习惯所造成的障碍引起的。

控制心理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因素是可以进行自我培养的,而且它也是可以进行自我控制的。在辩论大赛中,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技巧高超的辩手,不但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理,而且还能够控制对方的心理、调节观众和评委的心理。很明显,这比单纯考虑自己的心理又进了一步。

1.自我心理的控制

自我心理控制是整个比赛中心理控制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对他人进行心理控制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自我心理控制,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包括对自己、对队友、对辩词和立论各方面。如果缺乏必胜信心,未战先败,那么任何心理控制都是谈不上的。

自信心的另一层含义是心里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