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公输》载: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日:“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老,愿借了杀之。”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千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一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墨子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来请求公输盘,但公输盘却以“吾义固不杀人”拒绝。墨子就抓住这一点,论证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不合道理来反驳他,终于说服公输盘不再帮助楚国攻宋。这段对话中墨子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听出了公输盘的见解中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
(二)说的技巧
口头辩论,就是靠说。说,当中有问有答有讲述。问和答的技巧,我们将设专题讨论,所以这里谈“说”的技巧,主要是谈讲述。
讲述是指讲道理,述说事实。讲述的技巧包括讲述方式的选择和语调、停顿、重音的安排。下面我们逐一地来介绍。
1.方式
选择说的方式,与通过说要达到的目的密切相关。比如我们直截了当地说,不能说服人时,就要换一个方式,改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说,也许人家就接受了。
某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她每天到处去拉广告。一天她到某厂去揽业务,因为她和这个厂办公室主任过去曾有过业务往来,就伪装路过,顺便来看老朋友。她一见到厂办主任,先是寒喧,把谈话气氛搞得很活跃,后又神秘地说:“主任没忘了我这个小人物朋友,我很感激,怎么报答呢,我没钱,你也不会要钱。不过,我可以奉告一条信息,它可价值连城啊!”说到此,故意压低了声音:“我们公司在省城最繁华的地区争到一块显眼的广告区,地方不大,公司怕客户太多,发生争抢不好办,所以始终没敢公开张扬,贵厂如有兴趣,我当然会帮忙。倘若你们不打算要,我也拜托千万别走漏消息。”这种亲近的窃窃私语,深深打动了厂办主任,他备感亲切可信,两天后,这位主任陪同经营厂长来拜访某小姐,做成了一笔生意,以两万元的价格做一路牌广告。
这就是选择说话方式的效应。试想,在辩论中选择好说话的方式,将能发挥怎样的效力啊!
说话的方式与诸多因素有关,不同的语调、停顿、重音、神情、姿态、动作,以及词语的选用、语言技巧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说话方式。
2.语调
就是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疾缓张弛,抑扬顿挫,它与重音、停顿密不可分。语调在口头辩论中非常重要。相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因而,语调在口头辩论中可以增强抗争的表达效果。铿锵有力、贯流直泻的语调可以表现出理直气壮、咄咄逼人的气势;抑扬顿挫、涓涓细流般地娓娓道来,也可表现出思维敏捷、对答从容的技巧;双方的语调都突转高亢,表达出舌战正酣;双方的语调渐趋徐缓,大多能表现出攻伐的稍缓,已形成巧妙的智斗。总之,语调的变换转化,特别能烘托舌战的气氛,增强辩论表情达意的效果,体现出辩论语言的雄辩美。
口头辩论形势变化迅速,因而语调也变化多、变化快。交替展现出高低、疾徐、抑扬、升降、张弛、强弱,显得错落有致,表现出辩论语言的声音美;而且语调的快速变化,也能传达辩者的喜、怒、哀、乐、忧、敬、爱、恨等情绪的不断变化,使得整个辩论过程有声有色,绰约多姿,同时表现出辩论的突出特点——立论严谨,驳论遒劲。这样就能充分显示出舌战语言的雄辩。
这里所谈的语调,主要是指口语的句调,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声。指的是字调。句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调高低的变化,字调放在句子中,就随着句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它是服从句调需要的。所以我们谈语调,主要是谈句调。句调的变化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有四种:
(1)升调
调子由平升高。常以此表示疑问、反问、设问、惊讶、号召、鼓动、命令等语气。
(2)降调
调子由平降低。常以此表示肯定、感叹、请求、坚决、自信、赞祝、祈使或心情沉重等语气。
(3)平调
调子平稳,没有高低变化。常以此表示叙述、说明、解释、庄重、严肃、悲痛、冷漠、平静等语气。
(4)曲调
调子高低变化曲折,先升后降或降后再升。常以此表示感叹、含蓄、讽刺、幽默、愤慨、思索、意在言外、正话反说等语气。
不同的语调,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想使各种语调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声音。首先辩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可高可低,可直可曲,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其次,要善于根据思想感情的变化随时变换语调;再次,辩者还要善于从实际需要出发,交替使用各种语调,而且要自然流畅,使说话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切不可矫揉造作,生硬艰涩,使人反感。
3.停顿
说话要有停顿,其作用在于:保持语意明晰,突出重点,给听者以思考和领会的余地,同时也便于自己调节声音、气息。
停顿有三种:
(1)语法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而安排的停顿,就是语法停顿。一般地说,较短的单句,语意确定、简单,可说完一句后停顿。较长的单句,成分比较复杂,就要以明确表达语意为前提。根据句子成分,只要能说清明确语意的地方,都可适当停顿。复句和句群,都是在说完一个分句后再停顿,倘若这个分句较长,成分复杂,就可按照前面所说的较长单句那样处理停顿。安排好语法停顿,可以使语意清楚明白,语气流畅贯通。
(2)逻辑停顿
根据逻辑关系,为突出强调某种重要语意而安排的停顿,叫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以语法停顿为基础,配合重音,从辩者的意图、情绪出发,去安排适当的停顿。安排好这种停顿,可以使语意明确,重点突出。
(3)心理停顿
以说者和听者心理活动的需要而安排的停顿,叫心理停顿。它是以前两种停顿为基础来安排的。这种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使说者更好地表情达意,并造成对听者(对手、受众)的心理刺激,制造悬念以激起其好奇心。或强调某种语意以引起其密切注意,或故意等待延宕,以便更好地控场等。
在舌战中,辩者为增强语言的雄辩力量,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对这几种停顿巧作安排:
欲说未说先停顿。说前先环顾四周,在停顿中亮相,一是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再是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威慑力,还可控制辩论现场的秩序。
说的中间停顿。这有许多种情况:摆出己论后停顿,摆出“敌”论后停顿,运用某种修辞手段(设问、反问、排比、双关等)的停顿,语意告一段落后的停顿等。这些停顿都可以引人思考,使其领会辩者的观点和意图;也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以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给辩者机会来观察听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辩论策略。
激人赞赏的停顿。内容精彩,技巧高超,辩词巧妙的地方都可适当安排停顿,给听者留有时间,回味思索,促其赞赏称道。这可令对立方钦佩叹服,动摇其战斗的信心;这也可令受众产生好感,诱使其支持。
(4)造成悬念的停顿
在辩论发言的关键处安排停顿,会造成悬念,使听者产生迫切的期待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停顿后再抖出“包袱”,可加深听者印象,增强表达效果,获取大家赞誉,充分表现舌战的引人人胜的艺术特色。
4.重音
说话时,在词或句子中须要特别加重的音叫重音。多音节词里读得重的音叫词重音。句子里读得特别重的词,并且要突出强调它的词意,是句子的重音。辩论的发言总要表达比较完整的语意,所以我们谈重音,主要是指句子的重音。
句子的重音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
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比较有规律地出现的重音。
一般的单句,谓语部分常为语法重音。
如:这幅画太美了。
状语、补语、宾语中心词前的定语,也常为语法重音。
如:天海之际渐渐浮起一轮朝日。(状语)
这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补语)
要狠狠打击顽固不化的敌人。(宾语中心语前的定语)
代词也通常是语法重音。
如:这位是我的同事。
(2)逻辑重音
就是根据说话的目的和表情达意的具体需要,为了强调某些意思,特意把某些词语说成重音。如何安排逻辑重音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句话里,因为安排的逻辑重音不同,这句话的语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被说的对象)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朋友的所属)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对象的性质)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肯定的关系)
可见,恰当地安排好逻辑重音,可以使舌战的语言更清晰,更鲜明,能增强其表达效果。
在口头辩论中,应该根据这样一些原则来安排重音的技巧:
第一,根据辩论的具体需要,确定说话内容到底要强调什么,结合前言后语的具体语境,恰如其分地安排好语句的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
第二,安排好重音的层次感。重音也有程度的不同,性质的不同,要顾及到整句、整段甚至整篇谈话表情达意的需要,按照全部谈话思想感情的变化,处理好重音的变化,使得谈话层次清楚,有纵深感。
第三,听者对重音的感受,有生理的和心理的。生理的感受是音量的大小,心理的感受是对重音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和对重音所传达的情绪所受的感染。说话人安排好重音,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听者的心理感受。所以不必拘泥于音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声音的性质,因为声音无论高低、轻重、强弱,只要能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听者自然会感受到重音的分量。
(三)问的技巧
一般谈话中的问,是有疑而发。作为辩论技巧的问,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指这种有疑而发的问。辩论的问,是无疑而问,是无须答疑的特意的问,它只是辩护和辩驳的一种手段。它总是要为辩论获取某种目的或强化己方立论的力量,或抨击对立方的要害。这样就有许多问的技巧。
1.反问
把已经肯定的思想观点放在问的形式里来表达,这是明知故问,无须回答。这种临场中面对面的反问,总是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表现出锐不可当的力量。这种反问也有不同的情况。
(1)顺势反问
据说,有位美貌的芭蕾舞女演员主动向美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求婚,她在信中写道:“咱俩的结合,会对后代有利,结婚以后生了小孩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那将是十分完美的了。”萧伯纳顺势反问:“可是,如果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力像你,那又该怎么办呢?”
顺着对方说话的内容,反其意而问,这可以暴露对立方说话内容中存在的片面性。
(2)厉声反问
小说《红岩》中有一段精彩对话:
炮声隆隆,宣告着重庆即将解放,反动派正疯狂地进行垂死挣扎。特务头子徐鹏飞来到地牢,对被囚禁的许云峰露出狰狞的面目:“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到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此时此地,许先生已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许云峰大义凛然,厉声说道:“……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改变不了你们的命运;潜伏,破坏,上山当土匪。难道能挽救你们的毁灭?你自己心里也不相信这些!你们看看人民的力量,看看人民的胜利,你敢说不害怕?不发抖?不感到空虚与绝望?”
这种厉声反问,可以置敌于受审判的境地,质问强硬,抨击有力,使之无法抗辩。但这种反问态度严厉,不宜于运用到不是敌我斗争的辩论中。
(3)委婉反问
这与厉声反问相反,是语气柔和、语意委婉的反问。大多用于不能或不便直接反问的情况中,听起来和风细雨,易被人接受。但实际上柔中透刚,软中有硬,也具有相当的攻击力量。这种技巧在谈判和辩论比赛中经常使用。
影片《知音》中,有一段《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将军的对话.
万:孙中山、黄克强在海外宣言讨袁,将军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中山信徒给袁总统办筹安会,鼓吹帝制的也有。
万:对,对,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过梁启超先生的大作《异哉所谓国体问题》。您总该深表同感了吧?
蔡:梁任公是我的老师,袁项诚是当今国家之首,“万事通”先生,你说我该服从谁?
万:敝报为国民喉舌,想就帝制问题,请教一下蔡将军的政见。
蔡: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我的喉头生病了。
这次采访,蔡锷正处在袁世凯布置的严密监视中,他无法直接发表政见,只得以问代答。最后一句反问,既礼貌、又委婉,但软中带刺,陷万士同于困境,蔡锷自己也巧妙地摆脱了这个居心叵测的记者的纠缠。
2.曲问
就是拐弯抹角地问,迂回曲折地问。通过曲问,逐步引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使对立方自然而然地愿意接受和承认这种论点,或者引导对立方渐渐意识到其观点的错误,进而自我否定。
《孟子》记载了孟子与农家许行之徒陈相辩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这一观点: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陈相)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日:“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这一段辩论,孟子兜了一个大圈子,从许行种粟入手,围绕许行的布、冠、械器等一系列生活资料的来源,一一提问。最后引发一连串的反问,逼使陈相不得不承认“百工之事,因不可耕且为也。”这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驳斥了“贤者与民并耕,饔飱而治”的错误观点。
3.诱问
引诱对方落入己方圈套的问。发问者心中有藏而不露的埋伏,故意引诱对立方陷入这种埋伏中,然后出击,就可出其不意地获取胜利。诱问的方法很多:
(1)暴露矛盾的诱问
以各种发问诱使对立方暴露其自身的矛盾,从而一举击败之。
香港电视连续剧《流氓与大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食品公司经理的养子钟伟舜,贪图富贵,竟故意用汽车撞死了他的亲生父亲,为了逃避罪责,他进了电影院。散电影时,他又故意调戏妇女,和人大打出手,被警察扣留。这一切他都是在制造假象,企图证明其生父被害时他不在现场。但钟伟舜终于被法庭传讯,主控律师与他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请问,你能不能再一次肯定,你当晚确实是9点20分入电影院看电影?
钟:我记得十分清楚,我肯定9点20分进场的。
问:好,我再问你,你入场的时候电影开演了吗?
钟:唔……我觉得……好似开始了一阵儿。
问:这就怪了,我到该电影院调查过,该电影院一向习惯在9点25分开演,你9点20分入场,为什么电影已经开始放映了呢?
钟:这……或许我看错表,当时可能是9点25分。
问:好,就算你当时看错表,你是9点25分入场的。据我调查所知,该电影院习惯在正片放映前放三分钟广告片,两分钟预告片。那么,请问,当晚电影院放了哪些广告片?
钟:对不起,我对广告片没兴趣。
问:难道你对自己食品公司的广告都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