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21940900000021

第21章 辩论之体——逻辑严谨、浑然天成(11)

语言是辩论的媒体

辩论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活动,语言是辩论的媒体。

语言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内部语言指人们用来思维的语言。它是无形的、心理的、不形之于外的;外部语言是有声的、有物质形态的、形之于外的,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互动的性质。辩论所借助的是外部语言。

外部语言又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分。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辩论,叫口头辩论,或称舌战;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的辩论,叫书面辩论,或称笔战、论战。

口头辩论的特性

它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辩论。口头语言是人们说出来的话,有独白和对话。辩论是语言的互动,所以口头辩论都是使用对话来进行的。

对话是由双方或多方的人们直接交际的口语活动,其特点是:

1.对话双方的互动性

对话的双方或多方互为听众,并以他方的反应作为己方的刺激。一方发言,会引发另一方的反应(辩护或辩驳),这种反应又成为新的刺激,引发原来一方的反应(辩护或辩驳),于是过程持续不断。在对话过程中主要包含有说、听、问、答几种形式。

2.口语对话的临场性

口语对话的临场性特别强,往往是随着对话情势的发展变化,即席决定应答的内容与方式。

3.口语对话的不精确性

口语对话,一般只要求对方能听懂,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当时的语境,来帮助对方理解己方的语意,所以在句子的运用上,往往存在省略某些成分,或语序不够严谨的现象。总之,口语对话并不追求语法和修辞的完善。

4.口语对话常使用非语言符号

口语对话的各方,都处在对话的现场,所以说话者除了使用口头语外,还常使用非语言符号,比如表情、动作、姿势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增强表达效果。有些临场难以立即想好或不便启齿的词句,往往借助这些非语言因素来表情达意。

5.对话语言容易消失

口语对话的过程都是一次性的,说话所使用的时间就是这语言声音的持续时间,说话一停,语言的声音也就消失。听者无法反复听,所以要求听者必须一次听懂听清,并立即作出反应。

惟其如此,口头辩论的辩者要注意做到:

(1)说者要口齿清楚。用语通俗平易,语意准确,听者一听即懂,不生歧义,不致误解。

(2)说话要简洁。不论辩护和辩驳都要干净利落,不要啰啰嗦嗦,废话连篇。尽量防止口语中的不良习惯。为了简洁和语意明确,辩者要努力讲究语法、修辞和逻辑。

(3)要善于倾听。认真听对方讲话,要听明白,抓住中心。抓住要害,以利集中辩论。

(4)要反应灵敏。正因为口头辩论临场性强,要求反应迅速、灵敏,所以听者要迅速记住对方的发言,迅速进行分析。分析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有什么错误,有什么漏洞,要害在哪里,并迅速决策,迅速反击。

(5)要掌握技巧。口头辩论语言互动速度快,你来我往相互辩难,所以技巧要灵活,富于变化,善于驾驭问、答的技巧,力争在辩论中掌握主动。

(6)要把握时间。口头辩论中各方说话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一方说完另一方要马上跟上,紧锣密鼓,才不失为辩论。倘若一方说完,另一方长时间冷场,可能意味着理屈辞穷,可能意味着被驳倒。尤其是程序较为严格的法庭辩论、辩论比赛,就更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因为这些辩论,对发言时间都有明确规定,超过规定时间,就可能被强行停止发言。

(7)要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辩论功能。可以利用表情、姿势、动作去慑服对手,吸引听众,以便在辩论中造成有利于己方的情势。

书面辩论的特性

书面辩论是指借助书面语言进行的辩论。书面语言的记录符号是文字,成为篇章系统的文字就是文章。书面辩论就是通过写文章来进行辩论。

书面辩论要用文章打笔仗,它的特点是:

1.不受时空限制

先谈不受时间限制。参加书面辩论的辩者,不论是自己写文章,还是阅读对立方的文章,都不像口头辩论那样要求紧锣密鼓,把握时间,而可以从容地写、从容地读。写文章时,可以周密地思考,不断地完善表达和证明自己的观点,随时可以补充更换论据,努力使自己的论证方法更加严密,做到无懈可击;读对立方文章时,可以仔细从容地斟酌,研究对立方的错误、矛盾、漏洞,甚至可以逐字逐句进行推敲,细致地分析其要害所在,周详地考虑和安排反击的对策。这样不必过多地考虑时间限制,从容地研究、分析、阅读、写作,可以反复进行思索和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参与书面辩论的文章,倘若确属真理性的认识,是至理名言,能表现出当时的远见卓识,还会长久留传,昭示后人。我们现在能读到的过去的许多中外论辩名篇,都已超越时间,名垂千古了。

再谈不受空间限制。书面辩论的辩者不受地域限制,只要对辩题感兴趣,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人人都可以参加辩论,不必像口头辩论那样,辩者必须聚在一起。

书面辩论中辩者所写出的文章,确实能真正反映出真理性的认识者,必然流传久远,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分辨,并检验辩论中的是非正误,使辩论内容超越空间,发挥其广泛的社会效应。

书面辩论中的各种参辩文章,真正能体现真理,必定能流传久远,既超越时间,又超越空间。

2.语义确指性强

口头辩论靠口语的声音(语音)来表情达意,书面辩论则靠文字。文字比语音所表达的语义确指性更强。我们汉语中同音词较多,比如“宝剑”、“保健”,“市场”、“试场”,“故事”、“故世”,“发言”、“发炎”,“仪容”、“遗容”等,只靠声音表达,听者有时很难弄清到底是哪一个词,这就需要加以说明解释,来确定其意义。文字则不然,一经写出,语义明了,不易发生误会,文字的确指性强。

3.稳定性强

口语对话稍纵即逝,而文章写出,白纸黑字,内容与形式都固定了,读者可以反复阅读,仔细琢磨,深入分析,多方探究。它们的内容形式都不会变化,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有利于在辩论中深入地研究分析,也利于作为辩论的凭证和依据。

4.系统性强

书面辩论语言互动的速度较之口头辩论慢得多,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都是具有篇章系统的文章。因而在辩论中,每一次交锋,都要有完整的、系统的论证,这对辩者发挥自己的辩论技巧留有更为广阔的余地。

5.无法借助非语言符号来加强表达效果

书面辩论中的辩者都不是直接露面的,辩者与辩者之间,辩者与受众(读者)之间也都无法直接交流。所以它不能像口头辩论那样借助表情、姿态、动作来增强表达效果,而且也不易迅速获得读者的反馈信息。书面辩论的辩者,惟一依靠文字来进行辩论,这就要求辩者要努力提高文字的表达效果。

正因书面辩论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辩者要做到:

(1)文章要完整严密。写文章辩论,时间要求不是很紧迫,所以辩者无须急于求成。况且对手看己方文章时,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仔细研究分析其中的错误和漏洞,因此辩者要做到使自己的文章无懈可击。辩者写文章时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占有大量资料,精选论据,严密论证,准确牢靠地确立论点。要反复推敲,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做到符合语法、修辞巧妙、逻辑严密,充分发挥辩论技巧,使文章内容、结构、论证完整严密,立论和驳论都要做到字、词、句、段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方可积极参辩。

(2)文风纯正,态度严谨。写文章要讲究文风,参加辩论的文章更要文风纯正,实事求是,朴实正派,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不装腔作势,不瞒哄骗人,不哗众取宠,不攻讦吓人。辩者一定要以追求真理的态度认真对待辩论。要平等待人,要尊重对手,尊重读者。对文章的一字一句都要负责。只有文风纯正,态度严谨,才能正常地开展辩论。

(3)要精研辩论文章的写作,具备熟练的书面辩论的写作能力。学术争鸣大多采用书面辩论的形式,有一些法庭辩论、谈判、答辩或日常辩论,也可能采用书面辩论的形式。因此,辩者掌握学术论文、辩护词、答辩书等论辩文体的写作就十分必要了。辩论者要掌握论辩文体的特征、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能熟练撰写内容充实、格式正确、文笔简练、语言雄辩、文体感强的各种论辩文章,这才具备了参加书面辩论的能力。

辩论比赛、法庭辩论、答辩、会谈等,虽多为口头辩论,但在其辩论前或辩论后,也都需要写一些有关的文章,如辩论稿、辩论提纲、答辩书、会谈纪要等。这虽然不是使用文章来参加辩论,但毕竟也是辩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使是口头辩论,辩者掌握一定的文章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口头辩论的技巧

不论是口头辩论还是书面辩论,都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其中,以口头辩论,也就是舌战,对技巧的要求就更显得严格一些。舌战是面对面进行的,即时的特点非常明显。故此,针对这种特点,又有许多只切合舌战使用的技巧。这种口头辩论的过程,总是包含着说和听两个方面,而说则又分讲述和问答。因此,我们在本节中,就这些方面逐一地作些介绍和论析。

(一)听的技巧

在口头辩论中,听很重要。互动的语言,你来我往,互相传递信息。说出来的,必须听进去;说要准,听也要准;听完后还要有反应,这样才可能有语言的互动。所以我们谈语言的互动,并非仅指互相不停地说,而是指辩论的双方(或多方)相互交替地进行说与听。故此,听是组成辩论的重要方面,或者说,当开展辩论后,听是说的基础。有人风趣地说,一个人只长了一张嘴,却长了两只耳朵,所以听比说还重要。没有很好地听,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说。听与说是统一在辩论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对立物,是缺一不可的。在辩论中应该如何听,听什么,这就是听的技巧了。

在辩论中,至少要听三个方面:听内容,听特点,听漏洞。

1.听内容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听要认真、仔细、全面。要把对立方的发言内容完全听清、听懂,没有遗漏。掌握住对立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把握住对立方的要害,确定己方的应答攻守策略。

当然,还要听清、听懂己方的其他成员或其他支持者的发言,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掌握主动,共同对“敌”。

听,要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方可确定己方论点,确定攻守战略,展开辩护和辩驳。故此,听内容是确定观点与策略的前提。

2.听特点

听要听得深入,要进入到对立方最隐蔽的深处,要能听出他们的话中之话、话外之话,要把握准其发言的底蕴、真谛。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过:“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微、正确,都无与伦比。”要在口头辩论的有声的口语中,听出讲话者的喜怒哀乐,骚扰不宁,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心情……这就需要从听当中了解说者的各个方面,比如社会地位、所处环境、个人性格、文化背景等特点,因此听还要有分析。

通过分析地听,能听出人的文化背景。比如某人语汇丰富,遣词造句准确生动,知识渊博,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便可以大致估摸出此人所处文化层次较高,具有相当的文化修养。

通过分析地听,也能听出人的社会背景。比如某人语气生硬,有时颐指气使,常用命令喝斥的词语、句式,往往可以看出此人大约是不能平等待人之辈。

通过分析地听,还能听出人的性格。比如某人在说话中较多地使用“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这一类语汇,那么就能推测出此人总怕别人不相信自己,而需要取得人们的信赖。如某人的发言中常有“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这样”、“差不多”等诸如此类的词语,那么此人很可能是自我防卫型的性格,不肯完全自我暴露,不愿承担责任,或是时刻准备以守为攻。

总之,在听中分析出对立方各方面的特点,就可以在确定辩论攻守谋略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3.听漏洞

听要在分析中去探究,探究对立方发言的所以然,这样便可以探究到他的对与错、是与非、严密与破绽。掌握了对立方的错误与破绽,即可明确攻击目标。如果能把握住战机,在策略上去采取主动,适时地展开进攻,就可以克敌制胜。

(1)听语言上的漏洞

语言上的漏洞,多是用词不当,语无伦次,句式不妥,或前言后语疏于照应,或是出现口误等。这种漏洞出现的随机性强,难以预料,所以需要听者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反应机敏,善于捕捉。

1972年9月,田中角荣作为战后日本第一位政府首脑来到中国。为改善中日关系同中国政府首脑举行正式会谈。周恩来总理于9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田中角荣。尽管气氛是诚恳友好的,但宾主都密切关注着相互间祝酒辞的内容。田中在祝酒辞中谈到“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听到这里,周总理立即发问:“你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么理解?”田中马上意识到“麻烦”一词用得不妥,连忙解释。……由于周总理极其敏锐的语感能力,维护了我国的外交立场和国家尊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田中的语感能力也较强,他对周总理的提问能迅速作出反应,意识到自己用词不妥,立即加以解释,使对方达到谅解,为中日友好扫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周总理反应机敏,针对田中角荣讲话中的所谓“麻烦”,旗帜鲜明地提出质问,辨明了事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听情理上的漏洞

情理,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由此而约定俗成的处事原则以及道德规范。听出有悖于情理的漏洞,自然就掌握了出击的目标,便于主动进攻。

例如,20世纪30年代,香港发生了著名律师罗文锦为茂隆皮箱行被敲诈勒索案辩护而胜诉一事。香港茂隆皮箱行生意兴隆,英国某商人意欲敲诈,他在该行订购3000只皮箱,价值20万港元,合同写明一个月交货,逾期则由卖方赔偿损失50%。茂隆皮箱行如期交货,而那个英国商人却以皮箱内有木胎就不是皮箱为理由,向法院提出诉讼,并要求按合同规定赔偿损失。茂隆皮箱行特聘罗文锦大律师出庭辩护。在法庭上,罗文锦律师掏出一块金表,向法官问道:“请问这是什么表?”法官答道:“是金表,这与本案何干?”罗大律师高举金表,面向法庭所有人说:“这是金表,无人怀疑吧,但是,请问除这镀金表壳外,里面的机件都是金的吗?”旁听者议论:“当然不是啰!”罗文锦继续说:“那么大家为什么叫它金表呢?!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存心敲诈而已。”原告理屈词穷,法庭判其诬告,罚款5000港元结案。

这次法庭辩论,就是由于罗文锦律师听出“皮箱内有木胎就不是皮箱”这一理由存在有悖于情理的漏洞,而采用类比的方法反驳成功,取得胜诉的。

(3)听逻辑上的漏洞

就是从对立方的发言中,听逻辑混乱和违反逻辑的漏洞,以便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