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严重失衡的局面。
要么反方同意正方观点,要么就去承认一个不得人心的明显错误,这二者都是反方所要避开的。于是反方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十有八九都会提出“适度消费”的观点,而这个正中正方下怀,正方对此有精心准备,可以一举将反方驳倒。
这个方法或许能让人想起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遣赵云往乌林小路,派张飞去葫芦谷口布兵设伏,但并不猛追,放曹操败走华容道,却让关羽在最险处阻截,使曹军再无退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也多用此法,三面环围,一面埋伏,在敌军慌不择路时予以迎头痛击。在辩论中,两难思辩也可以有这种亦虚亦实的疑兵之用。
弧状思辩
弧状思辩是不同于纵向思辩、横向思辩的又一种思辩方式,“拐弯抹角”这个成语正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与它的名称是十分吻合的,即证明一个观点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先谈开去,将话题引向别的事情,当拐出去的这个弯得到认可后,再趁机把圈子兜回来,扣住正题,用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去间接说明,因此它又是一种间接思辩方式。
古人说的“讽喻”、“讽谏”中“讽”字的涵义,便大致与这里的弧状思辩相似。说到这儿,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邹忌是齐威王的大臣,体态魁梧,相貌端庄,他的妻子、妾和访客都夸他比城北的徐公(当时出名的美男子)要美得多,结果碰巧有一天徐公来拜访他,邹忌一见,才知自己远不如徐公貌美。经过一番思考后,邹忌就以此事对威王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一席话令齐王深有所感,于是下令鼓励臣民进言谏过。几年之后,政通人和,国力强大,邻国竞相朝贡。
邹大夫开始的几句“废话”,就是一个漂亮的“弧”,你可别小看这个“弧”的作用,它不是说理,却胜似说理,能让固执的国君放下面子,听从邹忌的建议,并乐意让天下人无论尊卑都来指出自己的缺点,为自己提意见,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的确是很不容易了。相形之下,《国语》中记载的“周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里周公的直言强谏,收效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当然,君王的贤明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可也不能不说还与臣下的进言艺术大有关系。
另外一个记载在《墨子·公输》里的故事便更是体现了弧状思辩的说明力量。
楚已有了云梯这样先进的攻城器械,又做好了战争准备,一场针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就是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墨子之所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阻楚师于即发,是因为他用了弧状思辩之法,让鲁班认识到自己为虎作伥的不义,使楚王深感伐宋并无必要。
在辩论场上,弧状思辩也可以说明一些难于正面说明的东西。比如谈到外来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时,对方一味夸大外来的副影响,大谈吸毒、性解放、爱滋病等西方流毒的副作用,认为西方文化的渗入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显然这是个偏激的观点,但您若是去历数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促进作用,未免太费唇舌,于是您可以这样回答:“若有一间封闭了很久的屋子让你去住,想必你不会因为怕有几只苍蝇飞进来就不开窗户吧?窗户打开了,透进了新鲜空气,这才是主要的。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糟粕是舍本逐末,因噎废食!”从题外话说起,然后迅速切入正题,言简意赅,这就是一记漂亮的“弧线球”。
甚至在有的情况下,这一记“弧线球”无需再旋回来,单单的题外话,也能说明问题。就好比有一位醉心于“OK”的妇女,天天在家引吭高歌,可是歌声却实在不堪入耳,对丈夫的屡次规劝也置之不理,于是丈夫无奈之下,每当妻子唱歌时,就打开房门站在门口,妻子奇怪地询问原因,丈夫说:“没什么,亲爱的,我无非是想让邻居知道我并没有打你。”一句不紧不慢的话,却让妻子认识到了自己发出的分贝实在是有些过分。
一个漂亮的“弧”往往能为辩论增添轻松和幽默,也能使您的语言更富于哲理。
假设在一次辩论中,当对方指责您所谈的理论太过晦涩,不通俗易懂时,您不必急着脸红脖子粗地去力争自己“曲高和寡”,也用不着搬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样的话来强词夺理,回击完全可以用一种轻松自然但又绵里藏针的方式进行。你可以说:
“对方的话不禁使我想起了儿时听过的一则寓言:有一天,眼睛说它看见了远处的山很美,可鼻子嗅了嗅,说:‘哪来的山,我闻不见!’耳朵也没有听见有山的声音,手也认为它感觉不到山的存在,于是鼻子、耳朵和手一起说:‘眼睛错了!’——眼睛错了吗?不,恰恰是因为眼睛比它们看得更远!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所看见的无限风光,对方只靠嗅觉,恐怕是闻不出来的吧!”
本来在辩论场上谈论过多的深奥理论是一个败着,对方的攻诘实际上是切中要害的,但你通过这么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圈,就可以用一种不失礼貌的方式表示你的轻蔑,暗示双方实际上不是在同一层次对话,这便很容易从感情上争取观众和评委的心。
在辩论中引经据典、吟诗诵词,可以于保证说服力的同时,为自己的发言增添美感,可谓一举两得。对待对方的这一招,不妨将计就计,以火攻火,故意屈解对方用意,然后随之说开了去,就从典故上反唇相讥。这样的“弧线”往往会使辩论场上出现精彩的片断。
例如在九三年底的首都高校“BTV万家乐杯”辩论赛上,有一场的辩题为“学历是现代社会选才的主要标准。”,正方一辩首先陈述了现代社会中教育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并指出当前学历的弊端主要是教育的弊端,如果教育事业发达则学历理所当然可以说明问题。她在结束语中引用了屈原的辞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之站起来的反方一辩此时便可以这样回驳:“既然学历是越高越好,那么对方同学‘上求索’就行了,还‘下求索’干什么呢?难道要将持小学文凭的人都搜罗出来,为现代化建设当边脚料吗?怪不得你们‘路漫漫其修远,呢!我们认为这个‘上下求索’的意思倒是要撇开文凭,广招各方贤士,焉知校园之外、街头巷尾,没有藏龙卧虎之辈?”
后来正方结辩时又在末尾化用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劝教育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时反方可以顺势反诘:“既是不拘一格,那么一张学历表又代表几‘格’呢?教育难道仅指学校教育吗?比如今天我在此听见正方情真意切的发言,深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说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请问,对这样的教育,你们准备发给我什么样的学历证书呢?”既幽默风趣,又话锋凌历,将对方掷过来的“手榴弹”又扔回去,让它在敌阵中开花,这也算深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妙。
有时干脆可以以诗还诗,用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我们不妨设计一个这样的范例:
正:对方一头扎在自己的思路中,因此要这么想也不奇怪了,殊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好在我们已在山中,象你们尚在山脚下,当然只能兴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我还是奉劝正方辩友,想“欲穷千里目”,请“更上一层楼”!
正:对方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不了解具体情况,一味空谈,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反:如此畏手畏脚,只会驻步不前。你们自然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境界。要知道“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
短短两个回合,你来我往,真是珠联璧合,如果在辩论场上,也可算是一个出彩的地方了。
然而这还不是弧状思辩最妙的地方。某些境况中一句平淡的与辩论内容完全无关的表态性语言,也能赢得众多听众的心。
当遇到辩论双方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争执不下或是辩论陷入了带侮辱性质的人身攻击时,任何进一步的说理都将无助于打破僵局,这时候你可以站起来,彬彬有礼地表示:“我们双方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才坐到辩论场上的,我想我们的目的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刚才对方的观点给我们启发很大,在此我表示感谢。”说完略一欠身,然后坐下。话虽无关痛痒,却表现了你的大度,使观众评委对你的风采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0年罗纳德·里根与吉米·卡特竞选总统时出过这么一件事。卡特对里根的一些立场进行歪曲,里根也作了相应解释。在10月28日的竞选辩论中,卡特再一次歪曲事实,于是里根歪着脑袋,活象一个父亲看着不守规矩的孩子那样看着卡特,说:“你又来这一手了。”对此,评论认为:“‘你又来这一手了’在那一时刻真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这使卡特在人们眼里渺小不堪,而且他一直也未能从这个打击下恢复过来。”
这个“弧”既未从问题划出,最终也未绕回问题上,直象飞来之笔,虽与论点不着边际,但其效果却是难以替代的。真是“话自有处说起,理从无处飞来。”
思辩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于正向、横向和弧状思辩的具体用法和特点,前边我们已分别有累牍之说,想来大家己大致了解。但关键的是,在对于复杂命题的论辩中,应该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取长补短,形成严密的框架,来发挥驳斥对方、维护自己的作用。
一般来说,纵向思辩是最基本的思路,它构成立论的主干。然后加上横向思辩,广征博引,指喻比类,使得辩论增添气势,脱离枯燥的说理,仿佛于主干之上,又生出许多枝叶。在论辩中对于难解的疙瘩,最好是用弧状思辩,将话题抖荡开去,或避其锋芒,或迂其后路,好似将主干上节瘤都用树皮包裹,又象往枝叶间缀上几朵小花,可为谈吐增色。各种思辩方法的精心搭配,才能让你的辩词成为一株枝叶丰茂的参天大树,立得稳、站得正,生气蓬勃,外秀中坚。
在思辩的基础上,一席精彩的辩词不但可以将道理讲透,而且形神兼备,发人深省,令人把玩不已,爱不释手。这里节选金圣叹先生为《西厢记》作批时撰下的“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读法”,以展示论辩同一问题所用的多种手段。
一.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自从有此天地,中间便定然有此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若是要说是一个人做出来,圣叹便说此一个人,即是天地现身。
二.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今后若有人说是“淫书”,有人说是妙文,圣叹都不与理会,文者见之谓文,淫者见之谓淫耳。
三.人说西厢记是“淫书”,他止为中间有此一事耳,细思此事,何日无之?何地无之?不成天地中间有此一事,便废却天地耶?细思此身自何而来,便废却此身耶?一部书有如许洒洒洋洋无数文字,便须看其洒洒洋洋无数文字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直行,如何打曲;如何放开,如何捏聚;何处公行,何处偷过;何处慢摇,何处飞渡,至于此一事直须高阁起不复道。
四.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只须朴,不须教。何也?他也只是从幼学一冬烘先生之言,一入于耳,便牢记在心,他其实不曾眼见西厢记,朴之还是冤苦。
五.若眼见西厢记了,又说是“淫书”,此人则应朴乎?曰:“朴之亦是冤苦。”此便是冬烘先生耳。当初造西厢记时,原发愿不与他读,他今日果然不读。
六.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有大功德。何也?当初造西厢记时,发誓只许后世锦绣才子共读,曾不许贩夫皂隶也来读。今若不是此人揎拳捋臂、拍凳槌床,骂是“淫书”时,其势必至无人不读,泄尽天地妙秘,圣叹大不喜欢。
金圣叹就《西厢记》是否“淫书”一说,与意见相左者娓娓辩来。“读法”一共八十一条,历数《西厢记》之种种精妙,话内弦外,道尽其神韵,文既雅驯,理亦透脱,对同一事理在论战中用了不同手段,直理直言,忽而歪出,正话正讲,然又反说,却待抓住,便又放脱,用尽心意,将“淫书”一说直批得一无是处,羞得难以容身。以他自己的话说,“最妙便是先觑定阿堵一处,却已于阿堵一处之四面将笔来左盘右旋,右盘左旋,再不放脱,却不擒住,分明如狮子滚绣球相似,本只是一个球,却教狮子放出通身解数,一时满棚人看狮子眼都看花了,狮子却是并没交涉,人眼自射狮子,狮子眼自射球,盖滚者是狮子,而狮子之所以如此滚,如彼滚,实都为球也。”
金圣叹先生的批注自然堪称经典。其实这样的典范还有不少,比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回便是如此,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为了让读者朋友对综合运用各种思辩方法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我们需要再看一个更为现实、更为具体的例子,试对北京电视台94年夏季举办的“94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邀请赛中的“法治能消除腐败”一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这个题目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两个特点也正是构成了辩论双方立意的出发点。由于辩题中这个“能”字的涵义,决定了对此题的理解,正方要更多地从“终将能”的角度出发,而反方则心须道出“现在尚不能”。也就是说,对于这样一个命题,正反双方可以分别高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大旗。在此,我们对析题、立论、就不作更多的说明了,主要从思辩的角度上来分析一下具体的思路。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定自己站在正方的立场。
首先,我们用正向思辩来理清此题的大致立论框架。法治社会的一般特点(当然这个“法治社会”是我们理想中的事物,因为人类历史上尚未出现过真正的法治社会),大体是具有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有充分的预防和教育功能;公民有高度的法律意识,都忠诚于法;法的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由于几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条因果链来作为论辩的主线:
这一思路无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憧憬,但在辩论场上,这种高格调的论点无疑又有其立意的优势。在这里,我们把法治社会当作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由于以法制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巨大作用,法治已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深度,令犯罪无容身之地,这正是无数代人的夙愿,也并非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
再回到现实的层面,用逆向思辩来看看是“法治不能消除腐败”。反方会根据什么提出“法治不能消除腐败”呢?无外乎有三个方面:腐败是社会必然现象,不可能消除;法治本身就有诸多问题;消除腐败须依靠其他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推论:
a、b、c、d、e五个结论,都是于反方不利的。这样,我们立论的矛和盾都有了。
通过一正一反两种纵向思辩,我们对此题已基本做到了知己知彼。如果我们善于将上述两种思辩结合起来,形成往复思辩,那么在辩论场上就能形成一条能守能攻的立论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