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1920700000019

第19章 懂交际的孩子更有前途(1)

“愉快教育”还要反映我国社会现实的要求并反过来为其服务。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将是不平衡的,因此,社会所要求的人才也是多类型的。以此为依据,教育要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意向,以便在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未来,他们可以有自我提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愉快教育”不应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选拔教育”,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向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个性又全面发展的人,顺应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人,是积极探索、富于创造性的人。

一、孩子的交际能力决定长大后的生存能力

生活中,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孩子,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一些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反而受到大家的欢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

小林大学毕业快两年了,到现在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父母都急死了,可着急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并不是小林的学习成绩不好,小林的学习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问题的关键是小林从小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厌恶和别人交往。在学校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在家里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和电脑做伴。连父母都很少说话,而父母也只关注学习成绩,并不注重交际能力。

等应聘工作时,面对招聘经理,小林连自己都介绍得磕磕巴巴,更说不上自己对职业的规划等问题。虽然,有的企业看他的学历不错,聘请他到公司工作,然而,他根本无法和其他同事合作,经理实在没办法,只得把小林给辞退了。

交际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力,现在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有的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迟迟不敢把脚步迈出去。生活中,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孩子,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一些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受到大家的欢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也会感到快乐。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是我们家长需要解读的课题。

袁岳博士断言:“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水平。而存在社交障碍的95%以上的原因都在于孩子在上学期间没有机会走入社会,从小就不与别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读书考试。”

曾有一家长抱怨说:“我的女儿平常在家行为举止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胆怯退缩,不敢说话,躲在角落里。在学校里,她从来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也不与同学玩。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说话声音像蚊子一样,下课从不出教室,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敢动。近来,女儿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很不情愿到校上学,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下降。我真不知该如何才好。”

事实上,很多孩子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最普遍的,有些孩子比较胆小,上课不敢举手,平时说话声音很轻,胆怯、自闭、孤独等情况都存在。这些都是需要孩子踢开的人际交往“绊脚石”。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是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游戏机,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非常少,孩子们缺少室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天真活泼的童心受到了抑制,形成了“自我中心”、“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这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

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平和,缺少正确的交往。而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所认可。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社会交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提出,人际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儿童时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交往是让孩子适应社会、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才能尽早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交往能力强,对孩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地与老师等成年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有教养的孩子更受人欢迎

一个有教养的人身上必定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相反,在一个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即使勇敢也会成为粗暴,即使有渊博的学识也会成为迂腐和卖弄,机智就会成为谄媚,纯真也会成为粗鲁无知,总之,是使人反感、不受欢迎的。

杨杨是一个特别有人缘的孩子,班上的同学都喜欢和杨杨做朋友,甚至,连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都喜欢杨杨来家里玩儿。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杨杨是个很有教养的孩子。

看见长辈,杨杨总是先主动问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别人帮助了自己,从不忘记说“谢谢”。看到爸爸工作一天回家,急忙给爸爸拿拖鞋。同学谁有了困难,杨杨总是挺身而出,客人来家里,杨杨在客人进门的时候帮拿衣物,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

这样有教养的孩子谁不喜欢呢!这样的孩子在交际中怎能不受欢迎呢?

一个有教养的人身上必定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相反,在一个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即使勇敢也会成为粗暴,即使有渊博的学识也会成为迂腐和卖弄,机智就会成为谄媚,纯真也会成为粗鲁无知,总之,是使人反感、不受欢迎的。

父母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学历很高,但最终走向社会的时候,是一个举止粗俗、满嘴脏话的人,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缺乏家教的人即使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也无前途可言。但是反过来的话,一个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的人,必定深受人们的欢迎,人际交往对他来说并非难事,有利于他今后的发展。

其实,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将来等孩子长大了,也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但是优雅的社交风度不会天生,需要从小培养,父母必须通过不懈的坚持,把良好的社交行为举止慢慢灌输给孩子。所以,父母们赶快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吧。

1.有礼貌的孩子才是有教养的孩子

有一对美国夫妇申请领养一个中国孤儿,得到批准后,夫妇俩到孤儿院去接孩子。当这个孩子要跟着“洋妈妈”和“洋爸爸”走的时候,她的一个好伙伴心里很难过,于是这个小伙伴对“洋妈妈”和“洋爸爸”有礼貌地说:“叔叔阿姨,您能不能收养我呀?我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洋妈妈”和“洋爸爸”一时间愣住了,女孩儿接着说:“您是不是没有钱了?不要紧,我会干很多活。”“洋妈妈”和“洋爸爸”被感动了,他们说:“好孩子,我们回国就递交申请,你一定等着我们,好吗?”女孩儿笑了:“谢谢您!再见!”说着就跑进屋里玩了。看吧,一个女孩子用自己的礼貌待人很轻易地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幸福的大门。但是,现实中有些父母惟恐孩子吃亏,认为应该让孩子霸道一些,这样才不会受欺负。但是,只要留心一下周围真正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我们国家本来就是个礼仪之邦,而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别人避而远之,还谈何交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

2.懂礼仪的孩子才是有教养的孩子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从行为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培养孩子注重自己的个人礼仪,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在公共场合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也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向别人问路,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要注意用礼貌用语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即使对方不知道,听完回答之后,也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您再问问别人”;乘坐公共汽车、火车的时候,人多拥挤,要照顾老幼病残,学会让座;被人挤撞,要理解、宽容他人,不要恶言恶语。

3.让孩子懂得待客之道

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父母可以试着要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当客人到了,迎接客人进屋的时候,主动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递接物品要用双手。当客人走了,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说“再见”、“有空常来”。而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要让孩子保持整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不能粗声粗气,要谈吐文雅;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一个有教养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父母要多点儿耐心,多点儿恒心。父母可借鉴英国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话激励孩子:“教养润饰了人的所有其他美德而使之光彩夺目,这些美德变得有用,为美德的拥有者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重与善意。没有教养,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

三、让孩子学会分享

一个独生子女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是不应该的。父母要是甘心这样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摆脱掉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而俯首屈从的有害倾向。有责任心的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会更受别人的欢迎。

公园里幸福的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儿子。儿子跑得满头大汗,口渴了,就让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冰激凌。也许这是他最喜欢吃的口味,他尝了一口,一脸骄傲和幸福地宣告自己的发现:“真好吃。爸爸,你尝尝。”爸爸轻轻地咬了一点儿,也露出幸福的表情。儿子又拿着让妈妈品尝,妈妈也幸福地品尝着。然后,小男孩自己大口地吃起来。也许是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是一脸的幸福。

这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用特别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小,应该让孩子都吃了,于是,总是拒绝孩子分享的要求,其实,这样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是父母并不愿意分享,而不是自己不愿给予。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就形成一种认识,反正大人们也不吃,我也不必让了。这也正是曾经的一幅漫画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漫画的名称是《妈妈最爱吃鱼头》。年轻的母亲面对幼小的孩子,愿意让孩子吃鱼肉,而自己吃鱼头。并且说自己喜欢吃鱼头。但遗憾的是,孩子并没有理解母亲的心。所以,当孩子已经长大,母子再次吃鱼时,儿子主动地把鱼头放到了妈妈的盘子里,并且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信号,要和孩子分享一些东西,要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要在分享中带给孩子一份美好的心情。

现在国内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中多个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惟我独享”,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有什么好东西就习惯自己先占有,不少孩子容易因过多的宠爱而变得自私、狭隘,喜欢独吞独霸,不懂得与人分享。无法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也是一件可悲的事。

有一个犹太长老,他平时很喜欢打高尔夫,在一个安歇日,他的球瘾又犯了,很想去打球,可是他又怕违反教规(教规里严禁在安歇日工作和游玩,只能在家休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不去打。另外他想,安歇日教徒们肯定都在家待着,不会有人知道他去打球了。于是,他就带着球杆去了球场……

结果像他预想的那样,球场上一个人都没有。于是,他举起球杆开打。这时,一个小天使路过,看到长老在打球,心里想,安歇日他还在打球,太大胆了。于是她就到了上帝那里要求上帝惩罚长老,上帝听了小天使的话很生气,就说一定会惩罚长老的。

长老打得正津津有味,根本不知道有人告了他的状,而且此时正状态极佳,比世界高尔夫冠军打得还好。本来他想着打上九杆球就走,可是一看自己今天的球技不凡,就想再打上九杆看看,结果呢,又是每杆球一杆进洞,这让他极其的兴奋,把那什么教规忘了个一干二净,继续打起来,而且还是百发百中。这时,小天使又从这路过,看到长老还在打球,很是生气,心想肯定是上帝包庇他。于是去找上帝理论,上帝笑笑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小天使很纳闷,上帝就说,他的球技出奇得好,一定很兴奋,激动,可是却不能与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