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56

第56章

一位家长对应试教育的愤怒控诉

这是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徐海燕给《中国青年》寄来的一篇题为《也谈素质教育》的稿件,由于体裁和版面的原因,这篇文章我未能在刊物编发,但作者作为一位学生家长,文中对应试教育的控诉和对素质教育的期待,值得重视与关注——

1997年9月,上海市及北京部分小学的几十万小学应届毕业生轻松地跨入中学大门,成为“文革”后未经升学考试而进人中学的第一批小学生。这是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声讨“应试教育”,呼吁推行“素质教育”的舆论风潮中终于迈出的一步,人们已认识到只能埋头应付考试的学生,视野狭窄,能力单一。在今天获得的知识明天就可能失去作用的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前,已远远不能适用。当务之急是智力的开发及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和思维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变聪明,而不仅仅是拥有一份考试成绩单,虽然“素质教育”不像“应试教育”那样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且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何毕竞我们已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那么,究竟何谓“素质”呢?某大学教授如是说:人的素质应包括遗传素质和后天素质,它既是一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具有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的基本品质。先天素质取决于优生优育,是一种无法选择的既成事实,而后天素质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这无疑要靠教育。教育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还可营造出一个优良的社会素质环境,它不仅使社会中人受到教育,还因其遗传的素质而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之所以“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放在下一世纪的社会中心位置,之所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几乎成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原因即在于此。

“素质教育”不仅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个学生的家长。曾几何时,我们的“小皇帝”们,肩负着众人过高的期望,拼搏在各类教科书、各种考题的海洋里。从他们降生的第一天起,他们成长的方式便被格式化、一统化了,从此便失去多姿多彩的童年和如歌如梦的少年;变成一个优秀或不那么优秀的书虫。当他们被告知要得满分、上重点学校,这是惟一的一条成才之路,能否考取大学就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如愿者自是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成功的飞跃,失败者就此被划人另册。至于他们的智商是否得以全面开发,还有个性特长、潜在素质等等则无人问津。因为从来学校是这样引导,家长是这样期待;社会是这样评定,那么他们自己呢?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感觉自我的存在、他们的人生价值早已被淹没在众口一词的规定中了。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图画课。老师留下作业,要学生用水彩画一幅画。选其中的优秀作品贴在教室墙上。儿子一回到家,便挥毫泼墨的用爷爷的毛笔画了一张题为《荷花》的水墨画,其画其字纯真稚拙,一片童心跃然纸上。大家都夸奖,儿子也兴高采烈地把它交到老师手中。满以为会入选,不料老师只看了一眼便扔了回来:谁让你画这么大?连颜色也没上,难道你家连水彩也没有吗?儿子灰头土脸的把画揉成一团拿了回来,尽管我们一再地鼓励,一再地肯定;并把那张画高高地贴在自家墙上,也没能缓解儿子的坏心情。在儿子的心目中被老师否定的已不仅仅是一张画,还有他的信心和自尊。他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用同样大小的纸张;并涂上同样的水彩?

假如我们承认,人,是按照个性原则而创生的,那么最可贵的莫过于千差万别的生命活力。而现代教育则强制学生接受一模?样的知识,使用一模一样的标准答案。不仅要求内容的一致,还有形式的一致,稍有差池便被淘汰出局。我如果对儿子说想画什么他就画什么,儿子就永远不会是个好学生。儿子若想成为一个好学生,就必须丟掉自己心爱的荷花,这不仅使孩子、而且也使家长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你想使自己的孩子顺利踏上成才之路吗?那就与学校、与社会的“神圣同盟”联起手来,一起迫使孩子放弃天賦个性放弃创造活力;主动进入并努力适应教育机器的流水线,等待着看到自己的孩子怎样被这部机器制造成标准产品而沾沾自喜。这样的选择如挥之不去的梦魇,困扰着每一位家长。

儿子终于没能考上任何大学。在儿子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儿子用他对学习的深恶痛绝,长年累月地堆积着对学习的反叛。他用否定自己来否定建构成才之路的钢铁机器,他在失败中成功了,这样的孩子和孩?们的这种情绪,在那些升入大学机会不是很多的普通学校已占据主流位置。面对学校目标明确的为升学而施教,面对社会惟文凭而定取舍,面对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普遍心理期待,孩子们用自己惟一的方式做出弃权选择。我常扪心自问,如果让我也被迫每天十几个小时地陷在毫无乐趣的教科书中,连节假日也没有,我能忍受吗?想当年我的学习从来没有各科满分过,且琴棋诗画一样不通;却要求儿子门门优秀、样样精通一因为我只有一个儿子。就好像只有一次机会的赌徒,期望值过高。自己并不完美,却无比强烈地希望儿子完美。这样鲜明的反差,决不只仅仅存在于我们母子中间。渴望超越,与强迫孩子去完成自己力不能及的事绝对是两种概念。超越的方式其实很多,我们却千军万马地都挤在一条独木桥上。

落榜后的儿子无事一身轻地待在家里,上大学的目标已不复存在,生活琐细便凸现在面前。这时我们才不无悲哀地发现:儿子不仅学业差,日常的生活料理及自立能力均属下乘。当他需要学习的时候,吃穿用我们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下来。当他不学习的时候,我们依旧得照常运作。在儿子长长的求学期和我们长长的期待中,都各自习惯了自己的角色,随着黑色七月的结束,以往的生活模式也告结束时,才发现我们又陷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新的尴尬中,比如教儿子刷碗、擦地、整理自己换洗的衣裳。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欠缺中一个最常见到的问题。

美国儿童六七岁学会擦桌扫地,八九岁能够修剪草坪。曰本高中以上学生用打工所得资助自己的学业,已是社会上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我们的稍能解决温饱以上家庭的家长们、学校的老师们、社会的舆论媒介们,对此是多么的不屑一顾,而宁肯让那些教科书之外的各种起码的生存技能泯灭在萌芽之中。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某大学一入校新生因生活不能自理,人校两周后自动退学。不久前我的一个熟人告诉我说,他和妻子陆续下了岗,目前靠他给某一工地打更守夜维持家境和孩子的学业。正上高中的身高1.82米的儿子喜欢吃路边的烤鱿鱼,有时咬咬牙领儿子去解解馋。自己一口不动,看着儿子风卷残云般一会儿就吞下三四十元钱的鱿鱼,全家一周的伙食费没了,言下之意为自己的爱子之心颇为感动。我想像不出那个高出父亲半个头的高中生,如何能在同样饥肠辘辘的父亲面前,独自一人吃得津津有味?这样的父爱能否得到等量的回报是绝对让人怀疑的,这孩子今后的为人素质在此已略见端倪。

人的不同个性与特长,决定了我们生存的千姿百态、素质教育与素质开发,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味地追求分数,忽略其他能力及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他们的责任感、道义感一对身边的人、对家庭乃至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他们身处逆境时的自信心与奋斗的韧性,他们对于自身命运与社会命运的洞察力等等。无疑对我们民族兴旺、社会发展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有关素质教育的具体运作还有待于研究探讨,但我们至少应该让道德的培养、精神世界的建构、生活的自理能力一道与正常的学习同步进行,比如让孩子从扫地、刷碗做起。

一个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真诚呼唤

2000年3月,姜颖健还仅仅是北京八中高一⑴班的普通学生,然而他有感而发写出的《一个高中生的素质教育观》一文,寄往《中国青年报》后立即引起重视,并以显著位置刊发于3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

“素质教育”是这些年比较时髦的一个词。我虽是因素质教育闻名的北京八中的一名学生,可是仍然对素质教育存在疑问。

可以说,我们学校已经努力地开展课外活动了,比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减少课时、少留作业等等。但是,高考仍像是一把悬着的利剑。为了升学率,学校需要在其他方面动脑筋,因为这毕竟是一所重点中学啊!教学是第一位的,课时减少了,老师们就在压缩的时间内赶进度。可以说,我们课堂上讲的例题要比教科书上的难得多。课间同学们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堂课听懂了吗?”老师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很少,几乎不留,但考试题又难得让你瞠目结舌。这一招逼得学生在课后“自觉”地玩儿命做题。那么,是老师愿意这样吗?非也!其实有时在课堂上,老师也这样叹息:“唉,这块内容真不错。但这是补充内容,咱们课时太紧,只好不讲了!”有时,老师会不无焦虑地说:“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呀!高考难度系数每年只升不降,你们不努力做题,人家就超过你了!你高考用什么和别人竞争?”这样的场面能箅素质教育吗?我觉得这并不能称之为素质教育,顶多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骨子里还是应试教育,其后果只能让学生更累。

大家为了参加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要耗费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开夜车怎么办?要想再看些有益的课外书,根本就没有时间。

看了一些资料,我发现有篇文章对此分析得很有道理:“形势之所以会这样,是中国当前诸多的社会问题在教育战线的突出反映。农民子弟想进城、工人由蓝领变白领都是要靠文凭的。而当前中国人口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学历高、好学校毕业的人当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社会上这种竞争演变成了高考的激烈竞争。”我觉得也是如此,所以要想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该尽量增加大学招生比例,这样才能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全面发展。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有幸作为北京八中的学生代表与北京市人大代表座谈,期间代表给同学们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你们周末干什么,在家里上网吗?其实,我很想在周末尽情地大玩儿特玩儿,或至少看看喜欢的书,或上网溜达溜达,但时间不允许。我先来说说同学们的压力吧。很多人在周末都报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手里至少有两三种练习。再来看看老师们,就说澳门回归那个周末吧,比平常多了一天的假期,老师却差不多布置了比平时多一倍的作业,老师都希望同学们用较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教的那门课程的作业,于是乎,同学们自己可安排的时间就微乎其微了。有了这些压力,自己哪还敢怠慢?当然只能埋头苦干了。那么,我们主要干些什么呢?就是做数、理、化作业。我个人认为,学好数、理、化固然很重要,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但有必要那么专、那么深吗?我有个朋友留学日本回来说:“那里高三数学讲的是我们中国高一学的余弦定理。”可是,在国际上比起来日本的教育还算不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