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调查:74%的人认为给小学生减负没减到根儿上
教育部颁布“减负”令之后,《北京青年报》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公布于该报2000年1月19日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会在根本上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个别人甚至担心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在这次民意调查中,该报委托北京XX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电话成功地访问了200个北京居民家庭,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访者就是小学生的家长。
靠命令根本无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74%的被访者指出,教育部的规定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72%的被访者说:要给学生减负,但是要适当。被访者认为,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其次是升学的压力。
表面看来,教育部这次颁布的通知有不少具体的规定,而且近期还会组织检查,可以说是把小学生减负落到了实处。拿作业量来说,以家长提供的情况,43%的小学生每天要花1、2个小时的课外时间来写作业,36%的小学生则要写2个小时以上的家庭作业,现在就作了硬性规定,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但是,对这样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人们并没有领情,反而有不少家长增加了担忧。
74%的被访者指出,教育部的规定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有一些人表示,是否减轻了负担要观察一段时间才知道。一位家长说,现在你倒是进行快乐教育了,到时候高考的分数不够考不上大学谁管哪?另一位家长更是有理:现在的情况是小学不好好学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别想考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髙中上大学就没戏,这是一环扣一环,哪环松了也不行。
有的学生家长还担心,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就是学校放松了,不少家长也会给孩子暗地里加码,那反而是一种更可怕的竞争、更可怕的压力。
72%的被访者说:要给学生减负,但是要适当。言下之意,现在的规定可能就不那么适当。
被访者认为,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家长的期望值太髙(30%),其次是升学的压力(23%),第三是来自考试分数排名的压力(47%)。从前两点来看,光靠硬性规定是无法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的。
解放孩子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
人们对“快乐教育”的方法疑虑比赞同更多。被访者们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素质是比硬性命令更有效果的做法。
我们对所有被访者提了这样的问题:有一种“快乐教育”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在完全没有学习压力的环境中自由成长,您怎么看待?
38%的被访者赞同这个说法,认为“应该提倡培养孩子全面发展”。37%的人表示:虽然“有价值,但在中国不具备推广的条件”。22%的被访者则反对这个说法,他们说:“不提倡,这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从这些说法来看,人们对这种“快乐教育”的方法疑虑比赞同更多。不少被访者怕孩子把心玩儿野了,要劲的时候想收回来就难了。
那么怎样是最好的改革方法呢?被访者们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素质是比硬性命令更有效果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以质量来取代数量。可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减负”的最佳途径究竞在哪里?
许多家长对教育部“减负”令的态度是:既赞成,又增隐忧。对教育部的紧急通知,北京朝阳区一位家长不无忧虑地说:“谁不想让孩子痛快地玩呀!教育部的措施听着不错,可要真由孩子去玩,以后考不上大学怪我怎么办?”许多家长认为,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也许孩子会度过一段轻松的小学时光,但还是要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现在考高中、上大学竞争激烈,我的孩子轻松了,别的学校和别人的孩子暗中使劲,将来怎么会有竞争力?”有家长表示,如果以后作业太少,必须让孩子多做点题。
可以说,家长的心态很有意思,也发人深思。既然教育部的减负令并未让家长放心。那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最佳途径究竟在哪里呢?
教育专家:“减负”根本在教育改革
教育界的一位学者指出,学生负担减了,教师就要提高课堂效率,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和以前一样多的知识。但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空间是有限的,改变应试教育才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
我国目前存在初中上高中和高中上大学的两个“瓶颈”。巨大的升学压力引发学校、教师、家长的种种对策,其中普遍认为行之有效的就是所谓加大运动量一题海战术,而且层层加码使学生难负重荷。为了考试,学生们必须背诵不同版本的课外辅导书。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各种教材辅导资料也就越来越多。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中小学在校学生成了某些人推销教辅资料的市场,而学校亦对此引导不利。
现在的考试也存在误区,目前大部分教研员出试题,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水平,而是在给小学生们猜“文字游戏”,引导学生们钻“牛角尖”,有些考题超越小学孩子们年龄所具有的思维。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使课堂教育存在陷阱。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一个题为“20年后话高考”的讨论中,有一位高三的语文教师激动地发言:现在的语文考试,鲁迅、巴金、郭沫若肯定答不上来,而且,没有经过高三突击训练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和中学语文教师照样考不及格。
另外,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过多,如小学生以前只要学习语文、数学、自然等,而现在还要学习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加上原课时计划从6天压缩到5天半,再压缩到5天。教材也存在问题,缺乏时代感,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并且过分依赖重复练习。
因此,扩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长远之计,而当务之急是要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不要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接受那么多的东西,改变考试方法。
教师感慨:改革招生方式是“减负”根本
对于给孩子“松绑”,许多教师是赞成的。怛也有老师认为,学生负担重是大气候决定的,学生累、老师也累。做教师的如果不留作业,心里会觉得不踏实,怕耽误孩子的前途。家长望子成龙,大气候又要求出好学生,高考还得用分来衡量,“总不能让老师去偷分吧?”
北京化工学院附属中学教师张新学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 :多少年来,各学校为追求高考升学率、实现学生大学梦想,在中学教学的知识点:层层加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直到双休日、寒暑假大面积补课,扩充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究其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大学招生方式造成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必然结果,现行的宝塔尖式的教学体制,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温床,大学招生方式是其根本原因。
从高中教学来讲,最为明确的方向就是努力提高高考升学率,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绞尽脑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如何更多地练习书本以外的习题,以适应髙考考试的需要。而校方则关注的是学校各科成绩在区县的位置和名次及高考升学率。高中学生为考上大学或自己认为理想的大学必须拼命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大量地做作业和练习题,时时关心自己在班里和年级的名次。有些同学真的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一切事一概充耳不闻。这样的人即使上了大学也不会关心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只知继续苦读和深造,最终达到离开自己祖国的目的。
高中教学如此,初中教学也只能如法炮制。初中的教师也在密切关注着自己所教的成绩在所属区县的位置和中考时的升学率、及格率、优秀率以及为重点高中和二类校输送了多少毕业生。因为这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硬性指标,也是中学生家长考察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
如此下来,造成恶性循环。层层加压、层层加码,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自主活动时间越来越少,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始采取了具体措施,如强令禁止中小学学校和教师让学生购买各种教辅用书、复习资料、练习题,禁止中小学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为学生补课等。但是,这些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只是在治“标”,而不是在治“本”。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坚决治本,而不是在隔靴搔痒。而治本的惟一办法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招生方式。
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改变传统的高招模式,通过适当的考试形成“宽进严出”的大学招生方式。“宽进”,大学充分挖掘办学潜能,尽力扩大招生数量,以招生量增大办学经费,提髙大学教师工资待遇,适应扩招的需要。“严出”,为保证质量,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学必须进行严格毕业考试和髙质量的论文答辩制度,而不是规定几年学习期满,毕业考试成绩就准予毕业。对于那些认为进了大学门就保险能够毕业而又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应采取何时通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再准予毕业的方式。在其继续就读期间,实行按照全额收费而决不予以优惠政策,促使其刻苦学习。
素质教育何时能真正走进中国校园?
减负,毫无疑问是为了让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使中国的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进而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的确在于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和升学招生制度,而极力淡化“升学”这两个字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心中的分量。
小学升初中竞争胜过考研,素质教育左右为难
这是一则刊发于1999年5月12日《中国青年报》(实习生陆铁琳、罗飞)的报道——
“升初中的竞争比考研还激烈!”这是%笔者日前在北京市某“民办公助”学校的“初选”(挑选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考试报名)会上听到家长们议论最多的一句话。该校本届只招400名初中新生,前来报名的却有近5000人。也就是说十一二个孩子中只有一个能“有幸”升入该校,比一些著名大学考研录取比例还低。这样火爆的初选场面并非一所学校所独有。
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孩子的升学压力,北京市教委1998年出台了新的初中入学办法: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人初中,取消重点初中。为了公平起见,各区教育局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由电脑按随机函数原理给本区每个小学毕业生一个多位数的随机号码,然后电脑根据各中学的招生计划数和学生对该中学的选择意向数按号码分派。按理说,电脑派位在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减轻小学生负担的同时,排除了人为控制因素,是件好事,可是家长们有异议了:“如果派到好学校,那叫幸运;但如果被派位到差校,那孩子将来上好高中、读大学的机会不就更小了吗?”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给孩子上“保险”,家长们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好学校送。一些办学条件和质量较好同时又在招生上有很大自主权的“民办公助”学校便成为重要选择目标。从4月初开始,京城一些小学毕业生的家长们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中学之间。一听到好学校的招生信息就立即出动,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在新的初中人学办法中找条“缝”,以便让孩子们“保险稳妥”地挤上平坦的求学之路。虽然进“民办公助”学校都要交一笔不低的费用,可家长们愿意掏,只求保险。这样,“取消重点初中”的措施才实行不久,家长们又进人了另一种“重点初中”的怪圈。
针对一些家长和学生抱怨“三好生”评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北京市取消了市级三好生免试保送制度,三好生只作为荣誉称号,不再与升学挂钩。一些男孩子的家长拍手称快:“小学里成绩好人又乖的多半是女孩子,三好生尽让她们得了。取消三好生保送对男孩子是公平的。”另一些家长不满意了:“我家孩子从小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为集体做了多少事。现在说不保送就不保送了,多叫人伤心。”看来,一项规定要让人人满意是很难的。
三好生与升学无关,家长们还有一件“法宝”一一特长。家长巴望着靠孩子从小练就的文体、科技特长而特招进原来的重点中学。为避免孩子因练习特长而负担过重,市教委今年只允许文体、科技特长传统校招特长生,且总量要求控制在小学毕业生的百分之一,但仍难以阻挡家艮的热情。“钢琴六级不管用了,咱现在就去考八级。”于是一些六年级的小学生们这段时间加紧参加各种考级,弄水平证明。许多家长说:“就箅不能特招,级别拿高了在考别的学校时腰杆也硬点。”
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公助”学校在招生时进行不同形式的测试,如当堂考试(内容包罗万象)、体育30米折返跑、特长测试等。孩子和家长们便忙于转战各个考场,有时两个学校的测试挤在一天,只好痛舍其一了。一位家长曾给本报打电话说:“你们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有多累吗?不停地赶场考试,我们当家长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报了6所中学,多报一个名就多一个希望!”问起孩子们累不累,一呰奔波于各学校的孩子认真地说:“不累,为了将来。”
本想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不料结果还是加重了一些学生的负担。北京市教委日前迅速作出规定,民办公助学校“三不准”不准提前运作;不准炒作;不准检测考试。
可是家长们的要求是如此之强烈,有的学校还在“按原定计划行事”。
无论教育部门提什么素质教育方案,出台什么新规定,人们总能找到“新招”,找到一条“缝”儿。有关人士指出,要改变这种局面,还有待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
上述这则报道,虽然刊发于1999年5月,然而其间反映出来的情况,到了2000年乃至目前改变了吗?显然没有。
2000年夏天,几位同事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升上重点初中,连续几个月魂牵梦绕、四处奔波,千方百计托关系找门路,以期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所重点初中。并且为0己的孩子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准备了数万元的赞助费一一他们为什么乐此不疲,难道他们心甘情愿这样做吗?显然不是。升学的体制使然,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所迫、大势所趋,他们不这样做也得这样做。何况现在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对自己的这惟一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