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排队:中小学生心灵上空的暴风雪
理达是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教师,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教育圈内人,对学校教育中的许多幕后动作可谓了然于胸。1998年,他寄给《中国青年》杂志一篇题为《名次排队的忧思》的文章,掀开了中国教育界围绕应试教育指挥棒进行排队的冰山一角。
排队面面观
一次较大型的考试后,总要有一些学生追着教师问排不排队,若哪一位开明些的教师吐出不排的金口玉言时,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热烈欢呼。在学生中流传的校园隐语中,称家长会为今夜有暴风雪,指责家长为暴风雪的源头大约也由于名次排队。可能一个班级中只有排名第一的学生能躲过这场狂风暴雪(当然免不了保持下去之类的激励),甚至名列前茅的一些学生,由于家长期望值甚高,也往往难免一劫。
名次排队大多是要张榜公布的,也有的教师会输入电脑,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打出来。于是每个学生、每位家长手中便有了一张起伏不定的荣辱榜。当然,有时这些榜文也会暂时收柬起来。有一位教师曾对我说起他的一位学生。期末考试,这个学生名列全班第51名(倒数第8名)她(母亲)会打我,会罚我下跪的!这位学生向老师哭诉。在得到下次一定努力,一定进步的保证之后,教师答应了,暂时不向这位学生家长公布榜文。不想下次考试,她物理考试又失败了,于是偷偷摸入办公室,抽换了考场的试卷。这孩子不诚实,品质坏了!但我没有对她母亲说,怕她出事,我可不想负这个责!这位教师对我说。亲戚中有一个高二学生,我不经意地问起他的名次,他凄惶地说:我是圈外人士。嗯?我不懂。每次考试后,老师都要画定一个名次圈,称为希望圈。画到圈外的,就被老师、同学视为圈外人士他解释,眉目间笼着铅一般的阴云。学生中私改成绩单、名次表的绝非个别。
名次排队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育领导部门和很多领导者也不能视若不见。1996年期中考试后,某区一座市重点中学,一名初三学生惮于排名的压力,留下一纸遗书,自杀了。新闻界没有炒卖这条新闻,但接下来一些领导者的表现却耐人寻味。全区紧急通知取消名次排队。附近一所区重点中学正在准备开家长会,排名大榜已张贴在会场,得到通知,匆忙撤下。校长向班主任们面授机宜:名次一定要排,一定要让家长知道,但不许写出来,不许印发下去,不许留下把柄。至于怎么传达给家长,你们自己看着办。这就奇怪了:如果名次排队是必须实行的好事,就光明正大地坚持得了;如果名次排队是弊大于利的坏事,就该理所当然地废止。这种必欲行之又谨防非议的心态与健康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格格不入的吧?
名次排队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绝不止是心理上的沉重压力。某些学校是以量化来计算学生的综合表现的。在量化名次表前列的,可以享有各种优待:座位靠前,免做值日等等;在后的,座位要靠后,值日要双份。量化的内容也包括考试成绩,例如第一名可以加分,那么最后一名就要扣分。不过,分数是可以用钱、物弥补的,向班里捐款捐物就可以因为热爱班集体而补回一些分的。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名次、分数、荣辱、实利、金钱完全被搅为一团,污染着学生的纯洁的心灵。
在名次排队的磁场里,是无法推行素质教育的如果哪位校长、哪位教师还有心素质一下的话。学生在积累着分清应试与素质界限的经验,既然名次上只能反映有硬指标的考试成绩而很难表现软性的综合素质,那么有谁还去旁顾应试圈外事。课堂外,与应试没有直接关联的讲座、社团,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光和脚步。团队活动萧条,科技活动冷落,文学书籍蒙尘。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极差,综合素质令人担忧,就是考试成绩本身也开始受到自身的报应。由于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应试努力与考试成绩很难产生短期内对应的效应,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北京市1997年语文会考及高考成绩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考生作文总体水平之差,不能不令人担忧。学生在学习中的偏科本应是由学校运用教学手段予以制约的,现在反而受到校方引导。在某些推行中考科目改革的试点地区,化学课被砍掉了,政治课被削减了。学校要的是中考成绩,要的是排队名次的荣光,这是最实际、最实惠的。名次排队不但摧残着学生,也吞噬着教师的良心。
名次排队将每位教师的工作压缩成一张表格,表格里没有他的诸多软性工作,无视复杂的客观因素,只展示应试的最终结果,而这结果又关系到每位教师的荣辱升迁。那么,哪些是提高排名的直接因素,哪些做法能立竿见影,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在心中拨算出一笔精明的小九九。谁还去顾及学生的全面素质呢?于是学校教育被压缩到应试的狭小空间,课堂教学变成为应试的题海大战。
名次排队的荣辱是比较而存在的。那么,各区之争,各校之争的里面,各科之争,各班之争也就愈演愈烈。我曾见到一位语文教师,急匆匆拿过高考成绩各校排名表,当看到自己以高于第12名0.1分的差距居于区第11名时,她额手称庆,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是那所学校五科中的最高名次,未来的一年里,她可以扬眉吐气了。不少的老师潜滋暗长着这样一种心态,要让自己的一科统制学生有限的时间。某区重点中学的一位教师,强令任教班的学生课余、周末去听他的家教,除家教费之外,物理课高考自然也名列前茅,于是名利双收。有的老师在名次排队的压力下,也祭起了这个法宝,每次小测验都要排队,名次通知家长,后10名上收费小灶,这种方法居然被校领导表彰推广。各科课程本是相辅相成的,在名次排队的冲击下,各科之间竟成为水火之势。与此同时,班级之间的正常的竞争也演化为教师之间的心计之争。每到高二或高三,各校都要分文班、理班。一般的情况是,各理科班分别分出少部分同学组成文科班。分出去的学生是怎样一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原班的整体水平。分班时往往是各个班主任最紧张的时候:对成绩好的同学他要强调文科多么难考,出路多么狭窄,千方百计留下;对成绩差的同学则劝导只有转学文科才有可能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一张嘴两面说,还有多少良心?一张脸一面热一面冷,还有多少真诚?留住一个优秀生,劝走一个差等生都无异于一场战斗的胜利,那位班主任会笑在脸上,喜在心头。的确,在最后的名次排列上只有冷峻的数字,而各班的差距又大都在分厘之间,一个学生就可能关系到他终生的荣辱。能怪这些教师吗?在如此接近的现实利益的驱策下,良心又值几个钱?
即使是很优秀的教师也仍然在名次排队的阴影下战战兢兢。某市一位享有盛誉的班主任老师,在高一升高二时,坚决向学校辞去班主任职务。他提出了种种理由,但周围许多教师心里有数,惟一重要的理由是:由于他的盛誉,他的班里挤进许多后门生,后门生成绩差,在未来的高考排队中,这个班败局已定。盛名之下,难陪末座;良心未泯,他又不能去唆使学生作弊。他的辞职实在是痛苦而无奈的。我曾聆听过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的报告。在巨大的排队压力下,宁先生不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学生,坚持不留作业。坚持少要一课时,这种反潮流的勇气实在让人敬佩。但是,宁先生一再解释,不与他人比名次,只比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成绩。谁都知道,效率是无法比的。在这种解释之下,我们隐隐能感到宁先生良心的巨大压力。退一步讲,除了宁先生这种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又有谁能视名次排队如无物?又有谁有资格去讲效率?你要良心和效率,校长却是要实实在在的成绩!
校长也是无奈的。有的市、区有这样一种惯例,每次中考、高考后,教育局长要召见各校校长。召见是依名次排队次序进行的,排在前面的,笑脸祝贺;排在后边的,先坐冷板凳,再看冷面孔。一校之长,谁受这个?不受也得受!我曾和不止一位校长谈过这事。校长们无不摇头叹气。有的说,学校要生存,现在社会看重的就是升学名次。没有好名次就没有择校生,就没有赞助费,学校一百来号人,吃什么?有的说,不给教师排队,怎么发奖金?怎么调动积极性?我这个校长还怎么当?
正是在这种种顾虑的驱动下,很少有校长对升学考试,毕业会考中的作弊现象,采取真正势不两立的坚决斗争不公开怂恿就算不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大有人在。在名次排队的压力下,素质教育哪里还有立足之地?校长有怎样的素质,就有怎样的素质教育,谈何容易?校长的难言之隐,校长的心灵扭曲又有几人深知?
队是由谁排的?
名次排队拨动着学生、教师、校长的心弦。实际上,不同的阶层关注的排队是各不相同的。期中、期末班级年级的排队,牵动的是学生的心,它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校长是不大理会的。中考、高考的排队,牵动的是教师的心,它是校长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手段,学生是不大理会的。那么,这最后结算的排队究竟是谁搞的呢?从表面看,始作俑者是校长们,实际并不那么简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份材料,是某市一位人大代表提供给我的。因为他在开市人代会时,那份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披露了本市有关考试成绩的各项数据。他认为极不妥,于是讨论时与另6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在全市范围取消按考试成绩排队的建议》的提案。不想市教育局的办理复文则称市教研机构为进行教学分析,在每年中考、高考后都要编制一份分数统计表,此表只供内部参考,教育局从未公布过更没对学校按成绩排定过名次云云全然否认市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些数据。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当我见到那位代表时,他一言未发地拿出几份表格,其中有(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市文史类应届考生各科成绩及格率、总分上线统计》、《文史类1996年高考x市中学文史班各科任课教师平均分、及格率及上线情况统计表》(同样表格还有理工类各一份),《理工类市X中1996年高考(1~5)班班主任、总分及上线情况统计表》,此外还有中考的各种统计表格。我用探询的目光提问,那位代表用手指敲着表格:这些在全市很多学校都在印发,它们不仅是奖励等级的标准,而且白纸黑字,千年不烂,关系着上面每个姓名的荣辱。再追问表格上各种数据的来历,那位代表惟有苦笑。
我疑惑难解,又向一些同志请教,有知悉内情的人告诉我:数据当然是市教育局透露的。既称透露当然不是直接的。有的是局直属科研单位归笼数据后私下出售给各校的,有的是校长们通过种种私人交情套取来的,总之,各庄的地道都有高招我提起市教育局复文中关于考试各项数据的六不准和泄密予以追究等内容时,那位同志说:你也太当真了!说着,他给我讲了市教育局召集的一次校长会议。会上,就是那位宣布六不准的局长,面对几十位校长说:谁说我们排队了?我们从来没排!谁再说排队,下次就不给他数据话被哄堂大笑打断,笑声中传达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有的校长公然说:什么素质教育?扯淡,老子就认分!对这种公然宣战,六不准局长报以赞许的微笑。
一叶而知天下秋。队是谁排的,我们都该明白了。
不排队怎么办?
实事求是地讲,名次排队并不是教育界的独家专利。运动员要排名次,唱片发行要排名次,甚至作家也要排名次。这些排名有些是必要的、合理的,有些则是弊大于利不尽合理的。竞技体育的排名是基于竞赛的目的,又有严格的规则与监督;学校考试的目的并不是竞赛,并且不可能排除复杂的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如检测兴奋剂那样严格的监督。而且评价标准也很难统一,例如在田径赛中差0.1秒是银牌,差1分钟也可能是银牌,这是很公平的,因为它要的是名次;而在考试排队中就未必公平,数学排队第5名,但比第一名只差1分,物理排队第2名,但比第一名差了8分,你应当用哪个作评价标准,名次还是成绩?
实事求是讲,名次排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确能调动学生、教师的积极性,但和一切事情一样,物极必反,当名次排队成为主要的甚至惟一的硬性指标来评价它所面对的软性对象时,弊端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最终结果是扭曲了自己,也扭曲了学生。难怪有的教师说:我们是在辛辛苦苦地摧残学生!当教育列车已被名次排队拖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时,我们难道还不该限止它吗?不错,很多校长面对管理学校的课题,肩负学校生存的压力。但这管理和生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你以名次排队来刺激学生吗?学生必然以畸形的心态和素质作出反弹。教育的成果不只表现在一次升学考试之后,教育的成果更表现在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当我们垂垂老矣之时,其时社会的中坚,我们当年的学生,将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生存空间,怎样的晚年光景呢?对某些市、区教育领导部门来说,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对素质教育的真实态度便是最好的试金石。
取消了名次排队之后怎么办?怎么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把应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需要在实施中探索。不塞不流,也只有坚决制止官僚主义、形而上学的名次排队,才可能开通素质教育的渠道,找到评价教学的合理的、健康的、积极的标尺。高考报名方式的变革是高考与中学脱钩的第一步。可以预见这一脱钩势必带来诸多新问题。是不是中学会对学生高考不负责任?是不是会打乱中学教学常规?是不是会使形形色色冒牌辅导班如鱼得水?是不是会使高价家教如雨后春笋?是不是会使学生、家长负担更重,无所适从?问题很多,但只能在实践中统筹解决。
但制止名次排队作为重要目的之一的高考报名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多年来一直盘旋、肆虐在亿万青少年心灵上空的暴风雪应该早日彻底驱除,还青少年以心灵和人格的自由空间,还学校教育以素质为重和育人为本的真实面目。
话这么说,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既然成绩至上,既然排队能分出优劣,谁还能不重视成绩?谁还能不选择好的学校?择校,于是成了风靡全国的教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