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艺术哲学读本
21733500000052

第52章 艺术典型的个性(7)

第二是强化,即高尔基所说的“加深和扩大”。高尔基在《论剧本》中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个性和个性中的各种品质之后说:“然而其中每一种品质都未必能够完全决定一个性格”,“剧作家从这些品质中选取了任何一种之后,有权把它加深和扩大,使它变得更加尖锐而鲜明,使它成为决定某一剧中人物的性格的主要的东西”。这种“加深和扩大”使个性某些品质“更加尖锐而鲜明”,于是,体现某种必然本质的个性就突出起来了,性格被创造出来了。通过“加深和扩大”,突出性格最重要的一面,这是个性化的重要内容。因为人物个性中有许多品质、许多方面,往往其中每一种品质或每一个方面都不怎么突出,但是,为了创造某一典型性格,作家就可以根据需要在选取一种或几种之后,把它“加深和扩大”,使它“更加尖锐而鲜明”,使它成为这一典型性格的决定性的东西。譬如,阿Q形象中决定性的主要的东西就是以他独特方式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阿Q的原型,我想其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未必如此鲜明、突出,尤其是不一定比他个性中其他品质更鲜明、突出。但是,到了艺术家鲁迅的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被挑选出来,并且被加深和扩大了,变得尖锐而鲜明了。于是这一个性特点成了阿Q性格的中心,它如同靶心一样,艺术家把箭束都集中地射向它,创造了阿Q这一不朽典型。

第三是集中。艺术家对人物的某方面的个性特点进行“加深和扩大”的工作,可以有种种方法,最主要的是两种:其一是以某一个性为主,吸收其他人物的个性特点,集中在这一个性身上,使之更加尖锐而鲜明;其二是杂取许多人物身上的有关的个性特点,集中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个性,它虽取之于甲,乙,丙,但又不同于甲,乙,丙,它比甲,乙,丙更加鲜明、突出,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某种普遍必然的社会本质。这就是集中的工作。高尔基说:“主人公的性格总是从他的社会集团、他的队伍中的各种各样的人们身上所采取的许多个别特点构成的。为了大概真实地写出一个工人、一个神甫、一个小店铺老板,必须很好地认识清楚成百个工人、神甫和小店铺老板。”在这里,从成百个工人、神甫、小店铺老板身上吸取的当然主要不是量的普遍性,而应该是质的必然性,而且同时集中了那些最能体现本质的个性特点。在将许多人物身上有关的个性特点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之后,艺术家还要发挥自己的艺术虚构的能力,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和自己的知识来琢磨它们,严格按照人物的主要特性替人物说出他还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成他没有做过然而根据他的个性特点一定会做的事情。这样,艺术典型的创造就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我们上述的个性化的这一切工作,却必须围绕着一个目的才有意义:即必须为了充分地表现一定的普遍必然的社会本质。个性,作为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形态的东西,必须是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的表现形式。我们绝不是为个性而个性,写个性本身不是目的。如果离开了它所应该体现的必然本质,个性本身将毫无意义。离开共性而只是追求个性,离开一般、必然、本质而只是追求个别、偶然、现象,那就是恩格斯所批评、所反对的“糟糕的个性化”。那种单纯描写人物生理上的怪癖,那种与主题和人物的社会本质相游离的奇怪的情节,那种毫无社会意义的偶然的怪诞的事实,那种找不到内在根据的人物性格的特点,等等,就是“糟糕的个性化”的种种表现。在今天,当我们着重克服忽视个性和个性化的倾向的时候,当然也不允许“糟糕的个性化”的倾向滋长。

善于个性化是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志

是否善于进行个性化,这是表现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今中外的卓越的艺术大师们那里,个性化的技巧和能力是非常高超的。他们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都有着“精确的个性描写”,而且往往几笔就能刻划出一个个性突出的人物。类似于老葛朗台、高布赛克的人物,世界上可能还有很多,但是,你要找“这一个”老葛朗台、“这一个”高布赛克,却只有巴尔扎克笔下才有,他们是不可能与类似于他们的众多人物相混同的。高尔基一再称赞并号召青年作者学习托尔斯泰的描写技巧,其中就包括托尔斯泰善于进行个性化的技巧和才能。他的娜达莎,彼尔,安德烈(《战争与和平》),他的“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他的玛丝洛娃(《复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个性如此鲜明、突出、生动、具体,简直呼之即出,他(她)们好像就在你的面前,你能听得见他们呼吸的声音。托尔斯泰个性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即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心灵的辩证过程”。在这方面,我国当代优秀作家柳青与托尔斯泰有相似之处,请看看他的《创业史》,特别是第二部上卷,那里到处充满富有个性的“心灵辩证过程”。可惜,柳青同志过早离开了人世,这部没有写完的杰作是永远写不完了。

凡是优秀的艺术家,不论写人物的心理,还是写外形,都是充分个性化的。下面我们从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里随便举几个例子,看看人物外形描写的个性化技巧。这里是短篇小说《裴洛姆老板身上的怪物》人物出场时的几段描写:

赶车人:

“赶车的姓何尔拉韦勒,名叫西遂尔,是个大肚子的矮个儿,然而由于长期地爬上车轮和攀登车顶养成了习惯,所以他是矫健的,他的脸色被野外的新鲜空气,雨水暴风和烧酒弄成了发红的,他的眼睛因为风雪得了眨个不住的毛病……”

戈日乡的堂长先生:

“那教士走过来了,他是一个强健肥胖满面红光而笑容可掬的高个儿。为了提得起自己的脚,他如同妇女们撩起裙子似地先撩起自己的道袍……”

农民波瓦雷:

“波瓦雷到了,他的身体是长而弯曲的,由于犁耙,他的背驼了,由于节制饮食,他瘦得露骨了,由于记不得洗濯,他的皮肤干了……”

请看,这是多么简练而富有个性化的几笔呵!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带着他们特有的神态、动作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而且通过这几笔,我们还可以想象到隐藏在每个人物外形后面的特殊的人生道路。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中也不乏精确个性描写的范例。大家都熟悉《儒林外史》中关于吝啬鬼严监生的一段描写:严监生在生命垂危之际,总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咽气,众人不解,只有他老婆懂得他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段个性描写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伟大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其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譬如第三回写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来看她:

“……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笔墨不多,人物个性脱颖而出。中外古典文艺理论家对个性化问题早就进行过很好地总结,值得我们批判继承。关于西方文艺理论中有关个性化的问题,过去注意得较多,也曾有文章从各种角度涉及,作了一些介绍。但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这份遗产,却注意得不够,这里仅就笔者一知半解,略微多说几句。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评点)中对人物个性化问题,有许多精辟见解。例如清代的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极力称赞施耐庵的个性描写,他说:“《水浒传》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又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金圣叹看到了《水浒》艺术上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进行个性化,并且试图总结《水浒》作者之所以能够获得精确个性描写的原因,说是关键在于“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但他对“格物”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封建的,他说:“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其实,施耐庵之精于个性化,除了他高深的艺术修养、精湛的艺术技巧之外,主要在于他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了深入、认真、细致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精确地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这是硬功夫,是所谓“忠恕”者所不可能代替的。

我国古典小说理论总结个性描写的经验,其独到之处在于提出了所谓“犯”、“避”的理论,这是值得重视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一文中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

总之,中外优秀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创造了塑造典型、描写个性的许多宝贵经验;中外优秀的文艺理论家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典型创造和个性化问题的许多宝贵的理论遗产,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继承他们的理论遗产,发展和繁荣无产阶级的新艺术,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各式各样的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是无产阶级艺术家的光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