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具有调和或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失调、肠胃不和、疟疾等病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分类】分为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调和肝脾(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肠胃不和证)、治疟(疟疾、温疫)四类。
【配伍】常将解表药与清里药、疏肝理气药与健脾药、辛温药与苦寒药、截疟药与行气燥湿化痰药,以及祛邪药与扶正药等相配。
【使用注意】①邪不在半表半里,或在表,或已入里,均不宜用。
②辨清表里、虚实、寒热、气血的多少,合理配伍药物。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功,黄芩生姜半夏从,人参草枣助正气,少阳百病此为宗。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苔白,脉弦。②妇人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
功用:和解少阳。方解:君:柴胡———疏散半表之邪,又疏理气机。臣:黄芩———清泄半里之邪。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使:甘草———调和诸药。
半表半里:本方证之病位。《伤寒论》认为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若邪犯少阳,则病在半表半里。
和解少阳:邪在少阳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宜用和解一法。方中柴胡升散透邪,黄芩降泄清热,二者配伍,可和解少阳,但偏于透半表之邪。
实里以防邪入:邪在半表半里,极易再传入里,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扶正实里以御邪内传。
去滓,再煎:使药性调和,作用和缓而持久,切合和解之法。另还可减轻药液对胃的刺激,有利于止呕。
《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枳桔汤:本方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桔梗、枳壳、雨前茶、陈皮。清透之力增。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大柴胡汤有枳黄,芩芍半夏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下功效良。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解:君:柴胡———发散半表之邪,又疏理气机。臣:黄芩———清泄半里之邪。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枳实又行气。佐:芍药———缓急止痛。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佐使: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少阳阳明合病:指伤寒少阳证未罢,邪入阳明之病证又现。
少阳禁下: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若施以下法,极引邪内陷。本证少阳阳明合病,故和解与泻下并用。本方柴胡用量大于大黄,重在和解,缓用泻下,故不违背“少阳禁下”之旨。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合小承气汤去厚朴,加芍药而成。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夏竹茹,枳壳陈苓加碧玉,少阳湿热痰浊滞,寒热胸闷呕恶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解:君: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臣:竹茹、半夏———清化痰浊,和胃止呕。佐:陈皮、枳壳———疏理气机。
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青蒿功用:苦辛寒,能清透半表半里之邪热,又可芳香化湿辟秽。方与黄芩相配可和解少阳,但偏于清半里之邪。
碧玉散:由滑石、甘草、青黛组成,主治暑湿兼肝胆郁热证。
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散中有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助,此因阳郁成厥逆,调理肝脾厥自除。
主治:①伤寒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脉弦。②肝脾不调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方解:君: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臣:芍药———柔肝养血,敛阴泄热。佐:枳实———下气破结,助柴胡疏畅气机。佐使: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
四逆:即四肢逆冷(手足不温),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而不温。
调理肝脾:指方中柴胡、芍药散敛相合以调肝,甘草、枳实补泻相合以理脾。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合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加柴胡而成。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薄烧姜苓术草,疏肝养血健脾运,胁痛不作月经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伴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方解:君:柴胡———疏肝解郁。臣: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佐: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
烧生姜———温胃和中。薄荷———助柴胡疏肝而散郁热。
烧生姜:生姜辛散走表,烧制后主入里以温胃和中。
《内科摘要》加味逍遥散:本方加丹皮、栀子,主治肝郁化热较甚者。
《医略六书·女科旨要》黑逍遥散:本方加熟地,主治血虚较甚者。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痛泻要方泄泻看,术芍陈防煎丸散,扶土抑木理肝脾,若作食伤效不验。
主治: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而痛不减,且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左弦而右缓。
功用:补脾泻肝。方解:君:白术———补脾燥湿。臣:白芍———柔肝缓急。佐:陈皮———理气醒脾。
佐使:防风———引药入脾经,助白术祛湿止泻,合芍药调肝。
痛泻:指泻必腹痛。泻责之脾,痛责之肝,本方证因土虚木乘所致。
防风功用:味辛散肝郁,香入脾舒脾气,性浮升阳,且可祛风胜湿。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配干姜,芩连草枣人参藏,寒热互结成虚痞,治在和阴与降阳。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
功用: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解:君:半夏———散结除痞,和胃降逆。臣:干姜———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降泄除热。佐: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补虚。使:甘草———调和诸药。
泻心:泻,即泻邪;心,又称心下,指胃脘部或其周围。
和阴、降阳:方用干姜、半夏散寒(结)可和阴,黄连、黄芩清降可降阳。
辛开苦降:无形之邪,阻滞气机,用半夏、干姜之辛以开结,黄连、黄芩之苦以降泄,可使气之升降复常。
塞因塞用: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健脾,脾气旺则运化自复,助半夏等药以消痞,而无增满之虞,体现了“塞因塞用”之法。
组成特点:本方可看作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姜而成。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和阴阳,苦辛同进复升降,补泻兼施调虚实。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本方减干姜量,加生姜,温胃止呕力强,兼宣散水气。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本方增甘草量,补虚益胃力较强。
治疟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柴胡达原用黄芩,草果厚朴青皮槟,枳壳桔草加荷梗,膜原痰湿服之清。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证。间日发疟,发有定时,胸膈满闷,心烦,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
功用:透达膜原,祛痰化湿。方解:君:柴胡———疏达膜原气机。
黄芩———清泄膜原郁热。臣佐:厚朴、草果———燥湿化痰,辟秽畅中,草果又可截疟。
桔梗、枳壳———升降气机,宣开上焦。青皮、槟榔———下气破结,疏利下焦。
佐使:荷梗———透邪宽胸。炙甘草———和中调药。
达原:指服用本方后可使秽浊得化,痰湿得去,气机得畅,阴津自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
膜原:外通肌腠,内近肠胃,为三焦之门户,居一身半表半里之处。
《温疫论》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知母、芍药、甘草组成,主治温疫或疟疾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