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方剂歌诀小灵通
21679200000017

第17章 祛湿剂(1)

【定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称为祛湿剂。

【分类】分为燥湿和胃(湿浊中阻证)、清热祛湿(湿从热化证)、利水渗湿(水湿壅盛证)、温化水湿(湿从寒化证)、祛风胜湿(风湿外袭证)五类。

【配伍】常配行气药,以及健脾、宣肺、解表、泻下、补虚、活血等药。

【使用注意】①注意调治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膀胱二腑。

②适当配伍行气药。

③注意水与湿的关系。

④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及孕妇水肿者慎用。

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平胃陈草与苍朴,姜枣同煎带热服,燥湿行气消胀满,调胃诸方从此扩。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解:君:苍术———除湿运脾。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陈皮———助苍术燥湿,助厚朴行气。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甘草———和中调药。

平胃:即平胃土之不平之意。脾喜燥而恶湿,脾因湿困,健运失常,波及于胃,则胃气不平。今脾湿得制,则胃气和顺。

燥湿行气:方中苍术燥湿,配厚朴、陈皮行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疫疹一得》香砂平胃散:本方去大枣,加木香、砂仁,行气和胃力增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本方去大枣,加藿香、半夏,化湿力加强而兼有解表之功。

《景岳全书》柴平汤:本方合小柴胡汤,增和解少阳之功,主治湿疟。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苏叶芷,苓术夏朴与陈皮,大腹桔草姜枣煎,风寒暑湿瘴岚宜。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脘腹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亦治寒湿霍乱。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解:君:藿香———辛散风寒,芳化湿浊,辟秽和中。臣:苏叶、白芷———助藿香散寒化湿。佐:半夏———助君、臣药祛湿,又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助君、臣药祛湿,又止泻。厚朴、陈皮、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甘草兼调药。

表里双解:为本方主要组方特点。但方中解表之药又具芳香之性,可发越脾气而化湿,故本方也可作治里之用。

桔梗功用:桔梗宣肺使肺卫相通可助解表,水道通调可助化湿。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用栀黄,瘀热阳黄急煎尝,色黄如橘腹微满,清热利湿效显彰。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腹微满,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数。功用:清热,利湿,退黄。方解:君: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臣:栀子———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大黄———荡涤泻下,导湿热自大便而泄。

瘀热:瘀通郁,指邪热郁滞不得外泄之义。

阳黄:黄疸中的一种,多责之于(湿)热。热属阳而主明,故黄而色明亮。

用法:先煮茵陈。茵陈具轻扬芳香之性,善解肌表之湿热,先煮可使其专于苦降而直入里,利湿热从小便而出。

《伤寒微旨论》茵陈四逆汤:本方去栀子、大黄,合四逆汤。

功主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木通与车前,滑石扁蓄瞿麦研,草梢大黄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浑赤,或血尿,甚或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亦治心经邪热,一切蕴毒。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解:君:瞿麦、扁蓄———清热利水通淋。臣:木通、滑石、车前子———助瞿麦、扁蓄通淋泄热。

佐:山栀子、大黄———泻热降火(利湿),从二便分消。

佐使:灯心草———助君、臣药利水通淋。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癃闭:以排尿困难或尿闭,下腹胀满为主症的疾病。癃指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指小便不能,点滴不出。

本方意在利小便兼通大便,通利小肠,使心经火热移于小肠而清解。

三仁汤(《温病条辨》)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劳水煮,湿温初起在气分。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

头痛微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舌白不渴。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方解:君:杏仁———宣利肺气。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渗利湿热,又可健脾。臣:半夏、厚朴———助白蔻仁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助薏苡仁清利下焦。

三仁:指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湿重于热:本方证病机特点。指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邪留气分,热势尚浅。

宣畅气机:本方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利水渗湿于一方,宣上、畅中、渗下,可调整全身气机,使气化则湿化,涤除三焦湿邪。

用法:甘澜水煮取。甘澜水即劳水,把水放入盆中,用瓢舀水后扬起来,再倒下去,如此反复,待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即成。其意在减水寒之性,以助祛湿。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甘露消毒滑茵通,藿香菖蒲白蔻从,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正宜用。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身热困倦,肢酸,口渴尿赤,身目发黄,咽痛,。

舌苔厚腻或干黄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解:君:滑石、茵陈、黄芩———清利湿热,滑石兼解暑,茵陈兼退黄,黄芩兼解毒。

臣: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芳化湿浊,悦脾和中。木通———助君药清热利湿。

佐: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

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三者为君药。

解毒利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疫毒易蕴结于咽喉而出现咽痛等症,故方配黄芩、连翘、射干、薄荷解毒利咽。

连朴饮(《霍乱论》)连朴饮中重芦根,夏菖栀豉一并存,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霍乱此方能。

主治:湿热霍乱。卒然上吐下泻,胸脘痞闷,身热,烦渴,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解:厚朴———理气化湿。

臣: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降逆止呕而和胃。佐:山栀、豆豉———清宣胸脘郁热。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

湿热霍乱:亦称热霍乱,霍乱证型之一,以吐泻较急,吐泻物臭秽为特征。

重用芦根:方中芦根用量独重(用鲜品),因其有清降肺胃,消荡郁热,生津止渴,除呕之功。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当归拈痛人参知,茵芩猪泽苦参施,二术羌防升葛草,热痹疮疡服之宜。主治:风湿热痹证。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脚膝生疮,或脚气肿痛,伴体倦乏力,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或濡数。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方解:君:羌活———疏风胜湿止痛。

茵陈———利湿清热,通利关节。臣:猪苓、泽泻、黄芩、苦参———助茵陈祛湿清热。佐:防风、升麻、葛根———助羌活散风除湿,又升举清阳。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当归又活血止痛。

知母———助君、臣药清热,滋阴润燥。佐使: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拈痛:即拈除痹痛。

表里同治: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疏风除湿以散表,黄芩、苦参、茵陈、泽泻、猪苓清热祛湿以治里。

健脾升阳:健脾与升阳同施,使脾旺而清升浊降,水湿得运,热不得伏。

益气养血滋阴:风湿热邪合而为患,以及所用疏散、渗利、苦燥之药均易损伤气血阴津,故配人参、当归、知母等以防其弊。

二妙散(《丹溪心法》)二妙苍柏等份方,湿热得消诸症亡,若加牛膝名三妙,兼补肝肾筋骨强。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带下黄稠,或下部湿疮湿疹,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功用:清热燥湿。方解:君:黄柏———善清下焦湿热。

:———。

用法:姜汁调服。意在辛散通络止痛,和胃气,兼制黄柏之苦寒。

《医学正传》三妙丸:本方加川牛膝,功兼补肝肾,强筋骨。

《成方便读》四妙丸:本方加牛膝、薏苡仁,祛湿舒筋力强,且兼补益肝肾。

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中泽泻重,猪苓茯苓术桂同,白饮和服暖水饮,小便不利蓄水用。主治:伤寒太阳蓄水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亦治水湿内停、痰饮。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解:君:泽泻———利水渗湿。

臣:茯苓、猪苓———助泽泻渗利水湿。佐:白术———健脾燥湿。

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又解散表邪。

蓄水证:为伤寒太阳表邪入里,侵及膀胱,属气分病变,不同于属血分病变之蓄血证,二者的区别在于小便自利抑或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