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傻”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装傻,并非真傻,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来杀身之祸。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显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事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敌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三国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曹芳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
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正始九年(248年)冬天,曹爽的党羽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察看他的动静。司马懿早就看出李胜的来意,便装起病来。见李胜时,他让两个婢女扶着,手中的衣服连连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说我渴了,婢女端来一碗粥喂他,粥却从他的嘴角流出,流满了前胸。李胜见到这种情况,不禁生出怜悯之心,说:“听说您旧风疾复发,没想到病成这个样子!”司马懿说话非常缓慢,才能接得上气。他说:“听说你要到并州为官,那里接近胡人,你要好自为之。”李胜说:“我不是要去并州,而是去荆州。”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清,胡乱打岔,李胜一再大声解释,司马懿才听明白。他说:“你要到荆州作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与你的最后一面,我们今天是生死之别,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与你结为朋友,你不要抛弃他们。”说完这话便流泪哽咽,样子十分凄惨。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汇报了司马懿的情况,曹爽便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来司马懿乘曹爽不备,发动政变,夺得大权。
世路难行,但又不能不行,怎样才能行得稳,行得通,行得俏,这就看你的学识了。历史上“装聋作哑”、“装疯卖傻”的例子不在少数。其实,不管是装疯卖傻也好,还是装聋作哑也罢,都是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之下,为自己找寻一个可以避免受伤害的壳,以便可以躲藏起来。《青春之歌》里那位渣滓洞监狱里的革命者,装疯装哑逃过了敌人的注意和检查,出色地完成了地下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以狂人之口叫出了那个时代的巨声呐喊——“救救孩子”,道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性,因作品之狂而躲过新闻检查流行于世。
是的,物极必反,当现实的局限使得我们不得不舍弃自我,从众合流,委曲求全,遭遇打击时,就不得不找到一个硬壳藏起来呀!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像一张遮天的大网,稍有不慎,你就会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或伤疤,伤害别人之后就是自己被伤害。于是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走路,小心翼翼地说话。生活的智慧就在于该装傻时就装傻,当一个人傻到尽人皆知的地步时,这个人就值得琢磨了。
关于傻人,美国历史上有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一个美国少年从小“犯傻”,曾有人将1美元和1角钱的硬币一起丢在他经过的路上,他却总是捡起那枚面额小的,从不例外。有同情他的人问他为什么不捡那个大的,那孩子白眼一翻,“我要是捡起大的,那谁还会扔钱?”这个孩子就是美国总统约翰逊。
一个连大小都分不清的“傻子”当了总统,世上的事情总是这么透着古怪。事实上,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往往在某一方面显得傻里傻气,姜子牙未显时,曾在妻子严令下尝试做生意,却不料贩猪猪贵,卖羊羊贱,改卖面粉、豆腐,不是风吹就是马踏,钞票没赚上,妻子的耳光倒吃了不少。可大商朝六百年“铜底铁帮”的江山,硬是毁在这样一个“老傻子”手里。
与傻相对的是精明,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聪明点,可是老百姓断言:“聪明不过乞丐,伶俐不过太监”。
傻人多福而聪明人易败,初看是天道反侧,其实是一种必然。太聪明的人自恃其过人之处,所以难免嚣张狂妄,锋芒毕露,举手投足间便流露出一种小聪明的浅薄与轻浮,轻则惹人讨厌,重则遭人忌恨,“士人自恃有才,目中无人者,不遭大祸必奇穷”。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也许你会说,总是装傻别人不会真把你当傻子吗?其实,装傻也只是在该装的时候装,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还是要充分把握,做出过人的成绩来,这样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而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就好像是你额上生角,必会触伤别人。如果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会更多。
功成身退乃明智之举
凡是功高震主而不知自退的,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和猜疑。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话可不是对帝王说的,而是对帝王手下的那些臣子说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归何待?历史上功高盖世而身死人手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文种、商鞅、白起,比比皆是。但凡是功高震主而不知自退的,绝对不会有好下场。而功成身退者,比如范蠡,曾与文种同辅越王,退隐后不但安享天年,而且三至千金。退与不退,结局之差竟有如天壤。
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和猜疑,这从历史上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可以看出,如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现,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的“明智之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范蠡的一句传世名言。中国的名言背后都会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这句话当然也不例外。
越王勾践在春秋争霸中被夫差打败了,他为了复国大业,就在吴国国君夫差手下当奴仆,卧薪尝胆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勾践之所以成就大业与大夫文种、大夫范蠡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这中间就有很多故事,比如,“勾践尝屎识病”、“西施故事”等。
复国大业完成后,范蠡是个聪明人,他就对文种说我们走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王已经不需要我们了。文种的权势欲更强一些,问为什么?范蠡就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大王是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受的人。
文种留,范蠡走,范蠡下海经商,并与西施泛舟江上,潇洒风流。儿文种则被越王逼迫而死。
现实当中,花开了,花结果了,也就退了。人也应是这样的,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韩信这么大的功劳,他舍不得“功成身退”,最后没有好结果,被杀了。
“兔死狗烹”既然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游戏规则,当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历代功高震主者大有人在,这就给中国的君王们很大的震撼和担忧,他们可不愿意身边有可以对自己指手画脚的人。而这些功臣们大都有一种习惯——居功自傲,所以,出现这种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