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全集
21654300000034

第34章 藏拙心计学:藏锋显拙,做个糊涂的精明人(4)

如秋冬养藏之后,勃勃的生机蓄势待发,此时以春生之,夏长之,才有动物之兴,草木之荣,要是秋冬养藏之功既成而不去,万物则永无生发之机。反过来也是一样,春夏生长之功已耗尽天地之阳气,若不退让于秋冬,则必伤天地之元阴,最终蹈入死地。所以,功成身退,于天道轮回来说实在是必然之举。

人的特性,对熟悉的事物往往不太留意,甚至挑刺。以功高者自居,难免气盛,难免对他人挑刺较多,难免有时会无礼,会得罪权贵及其身边的人,当矛盾较大时或权力太大让“皇帝”等新权贵感到极大威胁时,杀身之祸就难免了。正如人生,必要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不会让人生厌。但当一个人权势、名利在手,得意洋洋时,很多英雄都是难以明白身边的危难,或不舍得放手的。

太早放手,无法让理想实现,功亏一匮,日后也易成为别人忌惮的对象,日子也不会好过。太迟放手,死路在前。或有人言,何时放手较好呢?只有智者可明辨啊!

刘伯温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奔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因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一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冤屈。由此看来,政治斗争中的激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

糊涂学认为,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必要的,但当成功了,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要学会化解,更要学会含韬养晦,锋芒内敛。要时刻记得,每个人都非常渺小,即使建立了多大的功劳,也要学会必要的时候,功成身退,养命长存,道德经讲得好:“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性,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也许会在生活中重演,因此学些明哲保身之道当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手段。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引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功成身退并非隐居山林,“功成身退”还有一种智慧,就是说,你有功却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摆老资格,不要动不动就是我当初怎么样,我怎么有功劳,这也叫“功成身退”,如果做到了这些,别人就尊重你。这也是一种高级的“功成身退”!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

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否则就会被别人当靶子打!

我们提倡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并不是说毫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关系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多长个心眼,少一点棱角,多一些圆融通达,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谙熟世事,机智圆滑,这不是奸诈,更不是玩“空手道”,而是一种生存智慧。

名著《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所说的“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对于今天的人们同样需要。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这话告诫人们,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人射中了靶边,有的人射中了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二话不说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

西方的切斯特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要总是向人宣称:“我要证明什么给你看。”这等于是说:“我比你聪明,我要让你改变看法。”这实在是个挑战,无疑会引起反感,甚至引爆一场冲突。

当然,聪明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小节,才能成就大事业。”这里的“不拘小节”,就包括了该糊涂时别精明的待人处世之道。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顽固的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试想,两块顽石相撞,怎么会撞出友情?

至察其实并不错,错在于至察之后,不懂怎样待友。人们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却常常忽视自己的缺点。看清朋友的缺点并不是坏事,若能分别对待,有益无害。“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人往往缺乏容忍朋友缺点的雅量,其实世间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所以交朋友须有清浊并容的思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个人若想创造一番事业,必须有恢弘的气度和容人的雅量。

在人际交往中,愚蠢的人什么都说,还什么都说不清,聪明人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所以,我们才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