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21615900000017

第17章 管理第七(2)

11.争雁

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到山上去打猎。

走到半路,看到大雁从头顶上飞过,哥哥搭弓便要射击。将射之时,哥哥自言自语地说:“射下这个大雁咱们把它炖了吃。”弟弟反对说:“鹅才好炖了吃,大雁应该烤着吃。”兄长不肯相让:“我不喜欢烤着吃,我就喜欢炖着吃。”二人争论不已,只好去找村里的长者评判。

长者说:“你们何不把雁分成两半?一半炖着吃,一半烤了吃。不是两全其美吗?”二人听了长者的话非常高兴,兄弟两个迅速沿着原路返回,寻找天空中的大雁,大雁早飞得无影无踪了。

寓言启示:

机会面前,最忌争执不决,贻误良机。

果实面前,人们总是争论不体,果实成了人们大打出手的祸害。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作用由此可见。

12.三个和尚

山上有一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庙的主持安排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

不久,又来了一个和尚,水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小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新来的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胖和尚,水的需求量更大了。让小和尚一个人满足四个人的用水显然不公平,小和尚和原来那个搭档商量着去抬水,那和尚竟然让小和尚去找那个新来的胖和尚,而胖和尚却让小和尚去找另外一个和尚。

每一个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虽然很渴,谁也不愿意再主动去提打水的事情。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也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了烛台,燃起大火,将他们赖以生存的寺庙烧了个精光,三个和尚发现得早,总算逃了出来,但是老主持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被大火活活烧死在寺庙中。

寓言启示:

管理者不能缺位,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没有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没有高效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只有“三个人”就已经没水吃了,那有三十个人、三百个人岂不是天方夜谭了?这样的话,企业何谈做大、做强、做久?庙中的和尚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庙”虽然不是一个人的,但是有“庙”才有饭吃,庙没了自己混饭吃的地方也没了。

生存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每一个“和尚”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感,学会主动担当。

13.原来如此某君喜弈象棋。

在京做官时,某君常常同别人弈棋,每弈必胜。大家称赞他棋艺高超,他也自命不凡,常常以象棋高手自居。

后来他退休还乡,棋兴不减当年。但每每与人对弈,每弈必输,非常扫兴。

他莫名其妙地叹息:“唉,我的棋艺怎么如此地退步了?”他的一个孩提时代的朋友提醒他:“以前你在京做官,大家奉承你,每次弈棋故意让你胜,使你高兴,可以有求于你;现在别人无求于你,同你对弈,何须让你,所以你就输了。这说明,你的棋艺不过如此而已!”某君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寓言启示:

管理者一定要提防被管理者送来的高帽子,常常一个清醒的管理者被高帽子弄得晕头转向。

有时候管理者被戴上了过多的高帽子,不仅晕而且飘,最容易跌倒、摔跤。

14.偶像的话

在一所著名的古庙里,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人们站在他的旁边,伸直了手还摸不到他的膝盖。很多年以来,他都使看见他的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因而渴望着能得到他的拯救。

这尊塑像在那里站了几百年了,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对于热望从他那里得到援助的芸芸众生,明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由于羞愧而厌烦。

有一天,几个信徒站在那尊高大的佛像前正虔诚地膜拜,突然那佛像向那些膜拜者说话了:“众生啊,你们做的是多么可笑的事啊!你们以自己为模型创造了我,把我加以扩大,想从我身上得到一种威力,借以镇压你们不安定的精神。而我却害怕你们。我敢相信:你们之所以要创造我,完全是因为你们缺乏自信--请看吧,我与你们相比,我能多些什么呢?而我却没有你们自己所具备的。你们假如更大胆些,把我捣碎了,从我的胸廓里是流不出一滴血来的。”

“当然,我也知道,你们之所以创造我也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因为你们尝试着要我成为一个同谋者,让我和你们一起,欺骗更软弱的那些人。”

“我已经受够惩罚了,我站在这儿已几百年了,你们的祖先把我塑造起来,以后你们又一代一代地为我的周身贴上金叶,使我能通体发亮,但我却嫌恶我的地位,正如我嫌恶虚伪一样。”

“请把我捣碎吧,要么能将我缩小到和你们一样大小,并且在我的身上赋予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假如真能做到这些,我是多么感激你们--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呀。”

“因此,我认为:真正能拯救你们的还是你们自己。而我的存在,只能说明你们的不幸。”说完了最后的话,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

信徒们望着他们膜拜的神灵,惊愕得瞠目结舌。

寓言启示:

人们常常将自己创造的东西异化,而被人异化的东西又常常成为左右人的东西。

异化的金钱常常成为人的主人,异化的佛像成为人们心灵的主宰,而经验和书本一旦被异化,也常常成为管理者不可逾越的圣经,反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5.稻草人和鱼鹰

有一个人的家里有一片鱼塘,他每年都要靠这片鱼塘赚些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鱼塘附近有好多鱼鹰,常常一群群地来抓鱼吃,赶也赶不走,抓又抓不住,养鱼人为此很是发愁。

有一天,鱼鹰又来吃鱼,养鱼人跑过去冲它们挥挥手,鱼鹰便受惊跑掉了。养鱼人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好办法--他扎了一个稻草人,让它伸开两臂,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还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个养鱼人的样子。

养鱼人把稻草人插在鱼塘里吓唬鱼鹰。起初,鱼鹰以为是真人,因此很害怕,只敢在稻草人的上空盘旋,一点都不敢接近它。这样过了几天,鱼鹰果然没再来吃鱼。可是渐渐地,它们见鱼塘里的人总是一动不动,就起了疑心,不断地大着胆子飞下来看。这样一来,它们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假人,于是就又飞下来啄鱼吃。鱼鹰吃了一条条的鱼,肚子吃饱了,就站在稻草人的斗笠上,边晒太阳边休息,很是悠闲,还不停地发出“假假、假假”的叫声,好像是在嘲笑养鱼人说:“假的,假的,这个人是假的啊!”养鱼人生气极了,他恨恨地盯着得意洋洋的鱼鹰,良久,他忽然心生一计。趁着鱼鹰不在的时候,养鱼人悄悄地把稻草人从鱼塘里拔出来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里拿根竹竿,像草人一样伸开双臂站在鱼塘里面。过了一会儿,鱼鹰又来了,它们以为鱼塘里站着的还是原先的假人,就又放心大胆地下来吃鱼。吃得饱饱的,鱼鹰又飞到养鱼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唤着。养鱼人趁着它不注意,一伸手就抓住了鱼鹰的爪子。鱼鹰使劲地鼓动着翅膀,可是怎么也挣不脱。养鱼人笑呵呵地说:“原先是假的,可是这一回是真的啊!”

寓言启示: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地凭老经验办事,不注意发现新情况,就免不了会吃大亏。

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

16.扁鹊治病之一

扁鹊姓秦,名叫越人,渤海鄞(今河北任丘)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因为他医术高超,平易近人,救治了许多贫苦百姓,人们都把他比做古代的神医扁鹊,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扁鹊,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秦越人了。

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扁鹊拜见了桓公。

扁鹊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我看您有病,目前病还在皮肤的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的话,恐怕会向体内发展。”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扁鹊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桓公说:“现在这些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并以此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桓公,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和肉之间了,如果再不治疗就会加深。”桓公没有搭理他,扁鹊无趣地退了出去,桓公心里非常不爽。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桓公,望着面黄肌瘦的桓公,扁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如果再不迅速医治的话,一还会继续深入,治疗就来不及了。”桓公还是没有理睬扁鹊。扁鹊毫无办法,只好退出,桓公对扁鹊的成见更深了,心情也极为不爽。

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看见了桓公,掉头就跑。桓公很奇怪,便派人去问原因。

扁鹊说:“病在皮肤表层的时候,用热水敷一敷就能够治好;病在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就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也无所谓,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病一旦深入到骨髓里,那就只好由阎王爷来做主了,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所以我不能再去请求为他治病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病死了。

寓言启示:

企业的决策者要善于纳谏,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任何企业都不能讳疾忌医,企业领导要敢于面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经常请专家对企业进行诊断,及时发现问题。

企业和人是一样的,企业领导人不仅不能讳疾忌医,还要学会防微杜渐,有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掉以轻心。小问题不解决就会拖成大问题,大问题最终将拖垮企业。

17.扁鹊治病之二

自从扁鹊见桓公望而知病的故事传开以后,他的医名也就响遍了列国。

有一天,魏文王询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从医,都精于医道,但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答道:“大哥医术最好,二哥差些,我的医术是兄弟三人里面最差的一个。”文王非常惊讶:“这就奇了怪了,那为什么你的医道却是三兄弟中最有名的呢,你能否再说详细些?”扁鹊只好据实回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疗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是大哥已经及时下药铲除了病根,默默地积累玄德于无形之间。所以他的医术是别人无法知晓的,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播开来,只有我们家里的人知道他的这些本领。”

“而我二哥治病,是在患者病情初起之时,症状还不十分明显,病人还不觉得身体不适,此时二哥及时发现病情,作出明确诊断,药到病除。结果,乡里人都以为他只能治疗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毛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在本乡小范围内受到认可。”

“我的医术和他们相比就差远了,一般情况都是患者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的时候我才会发现。此时,病人痛苦万状,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所以人们经常看到我在病人经脉上扎针或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这些操作过程能够被人们眼见目睹。所以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能治疗大病大难,因此我的医名也就传遍了全国。”魏王大悟。

寓言启示:

人们总是认为能解决大问题的专家才是最高明的,而那些能预防问题发生或者能将问题控制于萌芽状态的真正专家却常常被人们遗忘。

人们更习惯于亡羊补牢,或者痛定思痛;却很少有人愿意防微杜渐,或者未雨绸缪。

因此,人们更重视问责,而轻视预测、评估、防范。

18.扁鹊治病之三

扁鹊周游列国,一路上治愈了许多百姓的疑难杂症,名声越传越远。

一天,扁鹊来到赵国都城邯郸。

扁鹊在客栈里品茗,这时来了一个面黄肌瘦、满目愁容的中年病汉。病汉看到了扁鹊行医所用的招牌,上书“医者扁鹊”,他听说过扁鹊的大名,立即跪倒在扁鹊脚下,哭述自己患病之后遍寻名医,家财散尽,病情越来越重的痛苦经历,现在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田地,央求扁鹊能够救救他。

扁鹊扶他起身,好言相劝,答应帮他看病。在为病汉诊脉之后,扁鹊告诉他:“你的病已经侵犯到内脏,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最多还可以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扁鹊已无能为力,你还是回去准备后事吧。”病汉听扁鹊这么说,非常伤心,连名医扁鹊都没办法,自己也就只好认命了。

病汉伤心地往家走的时候,被一个农夫打扮的老汉叫住了。

老汉说:“你的病已经非常严重了,我有一个死马当活马医的办法,或许可以救你的性命。”于是,病汉听过老汉的办法,满怀希望地回家去了。过了半年,扁鹊再次来到赵国邯郸,那个曾经的病汉非常健康地来到扁鹊面前,扁鹊大惊:“你竟然还活着,而且活得如此健康?”病汉很兴奋地将自己的奇遇告诉给扁鹊:“我从你那儿出来,半路遇到了一个老汉,他告诉我一个秘方,要我什么东西都不吃,只吃白梨,并且要吃三个月。我按着老汉的叮嘱每天只吃白梨,硬挺着吃了三个月,奇迹终于出现,我的病好了。”扁鹊听后,半晌没说话。等到病汉要走的时候,扁鹊问道:

“怎样才可以找到那个老汉?”于是,病汉告诉扁鹊:“为了感激老汉的救命之恩,我找到了老汉的住处……”扁鹊按照病汉所指的方向,找到了老汉。扁鹊没有报上真名,谎称自己是个普通人,听了病汉的诉说,非常仰慕老汉的医术,特地诚心诚意来拜师学艺。经历了很多考验,老汉觉得扁鹊是一个真心学艺的人,并且感到扁鹊非常聪明,是个可塑之材,于是收下了扁鹊。

经过五年的刻苦研学。一天,老汉对扁鹊说:“你可以下山悬壶济世了。”扁鹊谦虚地说:“我的医术还不成熟,怕难以完成师命。”老汉哈哈大笑,自信地说:“你的医术比那个徒有虚名的名医扁鹊要强多了。”扁鹊羞愧难当。

寓言启示:

不要迷信专家,有时候专家也只是个传说。

任何专家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会有他的短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有他的一技之长。

专家也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补充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