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18

第18章 为人和善,才能找到真心朋友(3)

另外,遇事逞强也是一种心理习惯,他们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性极差,易与人发生摩擦,也很难处理好个人关系,如果有人指出他们的毛病和缺点,他们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会恼羞成怒。这类性格的人因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常会因内心苦闷无处诉说,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

争强好胜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种心理障碍。在与陌生人接触中,重要把握的是要尽量克服虚荣心理,在一窍不通的场合和环境,不必总是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是,不要自妄为大,夸口其谈不懂装懂,要善于把虚荣心态变成“能量”转化,用一种“他在这方面强大,但我在那方面要比他强大”的心态来控制慰籍自我,克服逞强的欲望,达到心理平衡。

麦迪西家族原本是典型的中产市民家族,到14世纪末,乔凡尼·德·麦迪西经过努力的奋斗终于成了银行界不容忽视的势力。

乔凡尼过世后,他的儿子寇西默掌管家族事业。在他的控制下,麦迪西家族成为欧洲卓越的银行家族之一。但是掌握实权的阿尔比兹家族却争强好胜,他们虽然从没见过寇西,却处处与麦迪西家族为难,他们中据了重要的官职。寇西默不但没有为此斗争,反而在默默在经济上支持由阿尔比兹家族统治的政权。

1433年,阿尔比兹家族开始运用他们的势力,以麦迪西家族阴谋推翻共和政府的罪名追捕寇西默,对此,寇西默仍然没有做出反抗,只是静静地离去。

寇西默虽然被流放在外,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财富在佛罗伦萨的公共事务上扫挥着影响。1434年9月,城市爆发内战后,阿尔比兹家族的势力被推动翻。寇西默立刻回到佛罗伦萨,他的地位恢复了。

他不像阿尔比兹那样逞强好胜野心勃勃,他知道,那样就会激起反对与嫉妒,最终也会得到和阿尔比兹一样的下场。但是,如果他不发挥任何人用,就会让另外的家族崛起,从而危及麦迪西家族。

寇西默让自己的盟友坐上政府高位,而实际上他在幕后操纵一切。然而,当他在幕后运作以掌控大局的同时,他在公开场合从来都不炫耀自己,表现上看起来他就和普通的中产阶级一样。

逞强有时也许会赢得成功,得到人们一时的尊重,但却会制造出众多沉默的敌人,人生近于完美的人一般都是尽量掩饰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免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与他产争强好胜,因为聪明的人坐有一个很重要的感知:兔子和乌龟赛跑,谁赢了都不是英雄。

品悟人生

遇事逞强也是一种心理习惯,他们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性极差,易与人发生磨擦,也很难处理好个人关系,如果有人指出他们的毛病和缺点,他们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会恼羞成怒。

用道歉表示适度退让

大家都在追求完美,但矛盾的是事事又不可能达到完美,完美只不过是人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已。任何一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就像人们常说的,再完美的玉也有瑕疵,何况大家都是凡人呢?在与同事相处过程中,这一点也是值得你重视的。同事之间发生矛盾,产生隔阂,在反省自己的同时,还要拿出点勇气来向对方承认错误。即使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在对方身上,你也要宽容对方,体谅对方。大家都知道,一个巴撑拍不响的道理,责任是需要双方共同来承担的。

外国人常把Sorry挂在嘴边,他走路不小心碰到了你,他会对你说Sorry,如果是你不小心碰到了他,他也会对你说Sorry。中国人走路常喜欢并排着走,到了外国也是如此,最近从一本杂志上看了这样一段话:

三个中国人到外国旅行,这天三人走在马路上呈一字排列,作闲庭信步状。对面走来一个外国人,外国人走路一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条腿捣腾的比较快,此时这三位中国人正东张西望,挡住了外国人的去路。按理说,他应该生气,要是换了你,你是不是会不开心?但是这个外国人却绕了过去并且他还为自己的强行超越说了声Sorry。

虽说Sorry和承认错误是两回事,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连抱歉的意思都没有,又怎么指望他承认错误呢?那更谈不上了。

另外,不肯抱歉和不肯认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好方面说,那就是面子上挂不住,有许多人,将面子看得非常重要,面子没了,比失眠比消化不良,比走路不小心摔倒,甚至比丢了性命还要严重。在公司内部,同事之中,那些资格越老,年纪越长的人,越在意面子。因为他们已经将正确看成一种习惯,他们很少认为自己会犯什么错误,更不懂得道歉了。

由于一时感情冲动的错,判断上的错,听信谗言的错,决策上的错,而向遭致误解、受到冤枉、忍受屈辱、饱尝痛苦的同事,说一声你没有错,错的是我。这种有错必纠的精神,真诚坦率的态度,知耻近乎勇的表现,光明磊落的胸襟,实际上,更值得同事尊敬。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向在整风运动中受到错误对待的同志,摘下帽子,鞠过一躬,表示道歉。一位领袖,都能有这种“过则勿惮改”的精神,那么作为上班族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肯认错呢?

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泰克唐纳是一家小型精密仪器厂的销售员。这天,他突然接到一笔大的订单。但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看上去好像有些难度,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车间的工作已经安排妥当,交工时间又是那样紧迫,他好像无法接受这笔定单。

他没有命令他的同事们加快工作以完成定单,而且首先将大家召集到一起,向他们解释目前的情况,他首先向大家解释,如果定单能够按时完成,公司和所有员工都将获得巨大的收益,接着,他又开始提问。

“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这项工作呢?”

“大家都是同事有什么好办法尽管提出来。”

同事们坚持他接下这个定单并集思广益。定单接了下来,产品也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来,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些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这个销售代表并没有责怪大家,而且这样说:“最近一段时间,同事们都挺忙的,质量出现问题主要责任在我,是我没把好关。”他的这番话让生产的同事们大为感动。大家接着加班加点,进行质量修补工作。那批货按时交了上去。

试想一下,如果那位销售代表不是事先承担错误,而且将责任推到管理生产的同事们身上,最终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更别提会加班加点,进行质量修补了。

与同事产生误会,发生矛盾,只要你能够真诚地而不是伪善地认错,对方即使还不肯原谅的话,至少那一刻他的心中也会平静一些。假如你试图将责任推给对方,将过错转嫁给对方,想办法抵赖逃遁、推御、躲避,却又弄得手脚忙乱,想办法弥补,偏又欲盖弥彰……那永无宁日的纷扰,决不会因为你弹性大,你麻木不仁,你装腔作势,你给自己涂脂抹粉,就能掩盖住你的缺憾。

当你错了的时候,你就要对自己诚实,并且迅速而坦率地承认。当你对的时候,你也要试着温和地、巧妙地让别人同意你的看法,甚至用道歉来表示适度的退让。道歉不表示你低人一等,更不表示你丢了面子,相反,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还能赢得好人缘,使同事们乐于与你相处。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争斗的方法,你绝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步的方法,收获会比你预期的高出许多。”所以说,如果你希望妥善地处理同事之间的矛盾,解决同事之间的争端,请记住这条规则,用道歉表示适度的退让。这是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条件及秘诀之一。

品悟人生

当你错了的时候,你就要对自己诚实,并且迅速而坦率地承认。当你对的时候,你也要试着温和地、巧妙地让别人同意你的看法,甚至用道歉来表示适度的退让。

谨遵以和为贵的法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作“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们周围可以找到许多以和为贵的凡人,在历史上,谋“和”,求宽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不要以邻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对头之间不再冤冤相报,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这样,福气就来啦。

日本人也很重视“和”,甚至有的企业家把它当作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但中国人主张的“和”与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抛却自己的主张,众口一词,赞同团体的意见,最终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这种意思比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盲目附和别人的态度,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含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太平,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酷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使得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一名寻常中国儿童能知一般欧洲白发政治家所未知之理,这就是不管战争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都会使人残肢断体、丧失生命。

“以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来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斗争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举不胜举。有明争也有暗斗,然而,不管是哪种相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讲求一团和气,无原则立场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的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和”是成就大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

品悟人生

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让人世充满了温暖。

和人争论没好处

一位名人曾说过,“争论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危险”。此话确实一点不错。与人交流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假如你只知道自顾自地喋喋不休,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对方就会认为你是个狂妄自大的人而不愿与你交往,甚至会因为争论时的过激言语刺伤自尊心,引起双方的矛盾。和别人争论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好人缘,这实在令人觉得可惜。要知道争论对人对己都是毫无益处的,它只会拉开你与别人的感情距离,招致对方的反感而已。

萧陌伶牙俐齿,是辩论赛上的女状元,当她在台上口吐莲花般地辩论时,同学们忍不住为她的口才折服。然而,在生活中却没人喜欢她,因为她把她的辩论才能也用在了和同学的沟通中。

“不对,你的提法就是错误的!”

“太可笑了,你怎么会这么认为!你的观点太落伍了!”

“我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你不用再跟我争了!”

……

每一天,萧陌都要为一些小事、为一些看法和同学争论个没完,一副“你不投降誓不罢休”的架势,同学们都有点害怕她了,她总能使轻松的聊天变成一场激烈的对抗,和她在一起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一句话说错了让自己陷入一片枪林弹雨里。萧陌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没有人喜欢和一门随时会喷火的大炮待在一起。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因为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所以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因此人缘奇差,不能跟别人很好地合作。林肯曾经因此处分这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绝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务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得是你对的事情,就让得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威廉·麦克阿杜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得力助手,他也曾以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争论中获得好处——那就是避免它。避开它!像避响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争论的结果总使争执的双方更坚信自己绝对正确。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使你丧失朋友,还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

英国某机构曾调查了1万例真实的争论。他们偷听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之间的争论,包括司机和乘客,丈夫与妻子之间,推销员和柜台服务员,甚至包括联合国的辩论。他们用偷听的录音做的细致分析,使人无比惊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职业的辩论家,包括政治家和联合国代表,他们的意见被接受的成功率反而不如走街串巷进行游说的推销员成功。

其原因就在于:专业辩论的目的在于找出对方的弱点进行驳斥进而达到推翻其意见的效果,而与此相反的推销员的目的却是避免争论,他们只是尽力找出一个观点使对方能接受、赞同或改变主意。

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喜欢争论的人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希望通过争论的胜利来说明自己的水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暴露了他们的低级自尊——企图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把别人驳得一无是处了,自己却洋洋自得了。

用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使你获胜了,也只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根本交不到任何朋友。因此个人修养高的人,提出意见时总是尽力避免争论的。就如同鲁迅对年轻人的提拔与指正绝不会直接指出,反而会用一些类似“黑水潭”的比喻让对方自己意识到,都是不会伤害别人自尊的做法。

品悟人生

用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使你获胜了,也只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根本交不到任何朋友。

不要倚老卖老

你或许是公司里的功臣,你或许是团队里的元老,那么,你会不会仗着功劳高、岁数大,摆老资格呢?“倚老卖老”不是一种毛病,而是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有功了,或者年纪大了,就故意摆出一副老大不掉的样子,这样最让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