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23

第23章 怎样保持阴阳的协调

1.气血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气”和“血”,是极其重要的。

从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所谓“气”,其含义亦较广,包括人体或曰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皆为营养物质所化)等。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所谓“血”,就是指其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总之,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气”和“血”是极其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气”和“血”,在人体或曰人体内,虽然说是:各其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二者则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共同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其实,这里仅气血来说,亦没有离开阴阳。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血气之男女也”,其内容意思是:男女有阴阳的属性,男代表阳的属性;女代表阴的属性;以阴阳来区分气血的属性,则血为阴,气为阳;总而言之: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血为阴,气为阳。

所以说,社会生活实践中,可以说人人都愿意身体好,身体健康,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能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注意和讲究将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将阴阳二者能够保持协调,就能够有利于将身体保持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能够健康的幸福生活。

2.怎样使阴阳协调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为什么必须得二者协调呢?如果阴阳二者不协调,会是怎样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千金食治》,唐医学家孙思邈撰着的,亦名为《备急千金要方》)

那么,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使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二者保持协调呢?

在这方面,黄帝与岐伯商讨医学的时候,就说到了这个问题。

黄帝向岐伯提问题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应该怎样做,则才能使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二者保持协调呢?用黄帝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听了黄帝的提问,就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举上了几个例子。回答黄帝说,例如:

在生活中可以说不论是谁,都需要了解认识或曰懂得“七损八益”的养生的道理,就会使其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阴阳或曰阴阳之气便能协调;如果不懂得或者说不会运用“七损八益”,就一定会使人早衰。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叫做“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那么,这里说的“七损八益”,指的是什么呢?

七损八益总的内容意思,按照古学者吴昆的认识性的解释,就是:为女子阴血常亏故日七损;而男子其阳常有余,故日益。

其具体的七损:一损日绝气,二损日溢精,三损日夺脉,四损日气泄,五损日机关厥伤,六损日百闭,七损日血竭。

其具体的八益:一益日固精,二益日安气,三益日利脏,四益日强骨,五益日调脉,六益日畜血,七益日益液,八益日道体。

当然,还会有别的说法,这里就不必一一列举了。

将阴阳与人的密切关系,岐伯例举了一般人出现的基本情形说了说,指出:一般人到了40岁时,阴气(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已经减半了;所以,就会使人其动作,开始衰弱。到了50岁时,其身体就出现:比较明显笨重,耳目亦开始不聪明了。到了64岁时,就会出现阳痿的情形;不仅如此,而且正气开始大衰了,随之其九窍亦开始不能那么通利顺畅了;其身体会下虚上实,涕泪就会常常流出。

若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叫做:“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过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出矣。”

凡是知道或曰懂得养生道理的人,其身体就会强健;而凡是不知道或曰不懂养生道理的人,就比较容易衰老。所以说,人体同得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而愚者则仅能察觉与衰老的差别。

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做:“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各异耳。”

在生活实践中,其愚者真气不足,而智者则有余,真气(指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余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即使年纪已老,则仍然可以健壮如故,若正在壮年,则身体会更为强健。

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做:“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圣人做的是无为之事,乐于保持恬儋的情态,而居守于自如的虚无境界,因此其寿命绵长,可以享尽天年,就是因为圣人懂得或曰讲究养生之道的必然性。

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做:“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儋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总而言之,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瘘,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檐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