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22

第22章 阴阳与疾病

1.二阳之病发心脾

古时候,人们习惯的这一用语,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其内容意思,主要是说:人的胃病多发于心脾。

为什么呢?

这里说的所谓“二阳”,是指阳明,或者叫做是偏重于阳明胃。对此,《类经》十三卷第六注,亦注释云:“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不仅如此,而且还指出:“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

那么,二阳之病发心脾,会使人有什么反映或曰其表现呢?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内容意思是:女子会出现经闭等症发生;男子会出现少精,使其阴阳合之事,不能为也。

唐医学家王冰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解释,指出:“隐曲,隐蔽委曲之事也(指男女阴阳合之事),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经闭),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指阴阳合),不能为也。”

其反映或曰表现,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做:“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其内容意思就是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病久传变了,就会使人发展成为血枯形瘦的风消病,或者是气息奔迫的息贲病;如果是发展到是这样的话,就不易治疗而预后多死。

2.三阳为病发寒热

古人的这一用语“三阳为病,发寒热”,其内容意思说,人体的三阳发病,或曰有病,就会使人发冷发烧。

这里说的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

那么,三阳为病,发寒热,会使人出现什么反映或曰其表现呢?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下为痛肿,及为痿厥脯痦”,其内容意思说,就会使人的下部出现痈肿,以及两足痿弱无力,小腿肚的部位痰痛闷胀。

何谓“痿厥腨”?

即会使人其下部出现痈肿,以及两足痿弱无力,而且所谓“腨(chai yuan揣渊):指小腿肚痰痛。腨小腿肚,亦称腓。而所谓“”,唐医学家王冰注释云:“痰疼也。”

还有,其反映或曰表现,用古人的语言来说就叫做:“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其内容意思说,不论是谁,如果病久传变了,就会使人发展成为使其人的皮肤甲错不润的索泽病,以及阴囊肿痛的颓疝病。

这里说的所谓“索泽”病,“颓疝”病,《类经》十三卷第六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阳邪在表为热,则皮肤润泽之气必皆消散,是索泽也。”而所谓“颓疝”,即颓疝,阴囊肿痛为其主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是太阳之传颓疝也。”

3.一阳发病

所谓“一阳”,就是指人体的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二经。

那么,一阳发病,或曰产生疾病,使人会出现什么反映或曰其表现呢?

一阳发病,或曰少阳产生病,会使人可出现气息不足,常常咳嗽和泄泻。不仅如此,而且如果久病,可传变或曰发展成为使人心虚掣痛的心掣病及饮食不下,痞隔难通的隔病。

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这里说的所谓“心掣”、“隔”,古学者张志聪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心虚而掣痛。”而所谓“隔”,指:上下阻隔。《类经》十三卷第六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

4.二阳一阴发病

这里说的所谓“二阳一阴”,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二阳指阳阴,包括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二经;所谓“一阴”,就是指厥阴,包括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二经。

那么,二是一阳发病,或曰产生疾病,使人会出现什么反映或曰其表现呢?

二阳一阴发病,或曰产生疾病,会使人出现惊骇、背痛、时常嗳气和呵欠,称为风厥病。

用古人的语言来说,就是叫做:“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这里说的所谓“风厥”,为一种病名。然而这里作为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诸症的综合与概括。

对此,《类经》十三卷第三十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风厥之义不一,如本篇者,言太阳少阴病也。其在阴阳别论者,云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在五变篇者,日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的用语,说的所谓“善噫”,指嗳气,而所谓“嗳气”,指胃肠道的气体从口排出,不正常。所谓“善欠”,欠,就是呵欠。

5.二阴一阳发病

与前者“二阳一阴发病”,则恰恰相反,是“二阴一阳发病”,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胃“二阴一阳”,其“二阴”,就是指人体的少阴,包括足少阴肾与手少阳心二经;所谓“一阳”,就是人体的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三经。

那么,“二阴一阳”发病,或曰产生疾病,使人会出现什么反映或曰其表现呢?

“二阴一阳”发病,会使人出现常常发胀,心下满闷,时作叹息。用古人的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这里说的所谓“善气”,其意思就是说,在深呼吸的呼气之中,常发为叹息。对此,古学者张志聪作了认识性的解释:“善气者,太息(即太叹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此三焦气也。”

6.三阳三阴发病

这里说的所谓“三阳三阴”,其“三阳”,就是指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二经;而所谓“三阴”,就是太阴,包括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二经。

那么,“三阳三阴”发病,或曰产生疾病,会使人出现什么反映或曰其表现呢?

“三阳三阴”发病,或曰产生疾病,会使人出现半身不遂,筋肉痿弱弛缓,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瘘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