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29

第29章 兵势篇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①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②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③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④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⑤,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⑥,五声之变不可胜⑦听也;色不过五⑧,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⑨,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⑩,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陛: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解】

①分数:编制严密,人多人少都同样指挥。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②形名:旗鼓等号令。

③奇正:常规为正,特殊、变化为奇。

④碫:磨刀石。

⑤合:交战。

⑥声不过五:古代的音节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⑦胜:尽。

⑧色不过五:五色为青、黄、赤、白、黑。

⑨味不过五:五味为酸、甜、苦、辣、咸。

⑩奇正相生:奇正是相互转化的。

激水:击水。

毁折:摧毁捕猎的目标。

节:节制、节奏、分寸。

彍弩:拉满待发的弓。

发机:发射。

斗乱:混乱中争斗。

形圆而不可败:圆阵首尾相接,运动自如,利于坚守,是不致战败的军阵。形圆,指变化为圆阵,意思是环形防御。

数:即“分数”,指军队的编制和组织。

形之:调动敌人。

任势: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译文】

孙武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那样应付自如,这是军队编制和组织合理的缘故;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那样得心应手,这是由于旗帜鲜明、鼓角响亮、通讯联络畅通的缘故;能够使全军在遭受敌人进攻时也不失败,这是善于运用“奇正”战术的缘故;指挥军队进攻敌人,就像以石击卵那样,这是避实击虚策略正确运用的缘故。

一般来说,军队作战都是用正面交锋,而用出奇制胜的战术来取得胜利。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永不枯竭。周而复始,犹如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好似一年四季的更迭。音阶不过五种(宫、商、角、徵、羽),但五音的变化却可以组成各种各样听之不尽的乐曲;颜色不过五种(青、赤、黄、白、黑),但五色的配合却可以绘出多姿多彩看也看不完的图画;味道不过五种(酸、甜、苦、辣、咸),但五味的调和却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有滋有味尝不遍的佳肴;作战的战术方法不过“奇”(特殊战术,出奇制胜)和“正”(常规战术,按部就班)两种,但是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以全部运用得完的。“奇”与“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好像圈环旋转那样无头无尾、无始无终,谁又能使它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而下,以至于能够使石块漂移,那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凶猛的雄鹰迅猛地向下飞袭,以至于能捕杀鸟兽,那是由于掌握了时机和节奏的缘故。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他所造成的态势总是险峻逼人,发起攻击的时机和节奏总是短促迅捷。这样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弩弓,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短促的节奏就如击发弩机把箭矢突然射出一般。

旌旗纷纭、人马混杂,在混乱的状态中作战,必须使自己的部队不发生混乱;战车转动,步卒奔驰,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下作战,必须把部队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

向敌人显示混乱的假象,要建立在自己的军队有严密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之上;向敌人显示怯懦,是由于本军将士有勇敢的素质;向敌人显示弱小,是由于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严整或者混乱,是军队组织编制好坏的问题;勇敢或者怯懦,是由战争态势的优劣所决定的;强大或者弱小,是敌我军事实力大小的显现。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为其调动;用小利来引诱敌人,敌人必为其所动;用小利来调动敌人,用重兵伺机打击敌人。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于己的必胜态势,而从不对部属求全责备,因此他们能够很好地选择适当的人,能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创造有利态势的将领,指挥军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头、石头的本性是处于平坦地势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容易滚动。方形的石头容易静止,圆形的石头则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让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势”。

【浅析】

孙武的这篇名为《兵势篇》。《兵势篇》侧重论述军事实力的运用。

所谓“势”,就是军事力量的发挥。孙武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因此,孙武主张作战必须创造和利用这种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以达到最有效地发挥军队的实力,从而争取战争的胜利。这种策略与前面的《军形篇》主要讲军事实力的储存相互对应起来。

在《兵势篇》中,孙武主要论述了奇正之术,用辩证的方法揭示了“奇”和“正”的关系。这是全篇的中心,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武认为,虽然战争中只存有“奇”、“正”二策,但它们的组合却是无穷无尽的。这就要求指挥作战的人洞悉这种瞬息万变的作战态势,灵活运用“奇”、“正”之术,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本篇的后半部分,孙武进一步论述了将帅应如何运用“势”。孙武提出了“择人而任势”的原则,即选择适当的人,充分利用有利态势。此外,孙子还提出了“节”的见解,此乃孙子兵法的高妙之处。这就好比空中的雄鹰发现了地面的猎物,于是以飞快的速度飞扑而下,然而却没有抓到猎物,自己却骨断翼折,什么原因呢?这便是不懂得“节”的缘故。

所谓“节”,其实就是一种节奏,一种节制,一种收发由心、快慢相宜的举措。战争中,一味地猛打猛冲,常常不能奏效;相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却往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因此战争中,既要营造“势”,又要注意“节”,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兵势篇》中多处展现了孙武的辩证法观点:“奇正”的转化、“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通过这些朴素的辩证观点,孙武主张要主动地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条件,使战争的变化方向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

本篇运用了多处比喻,自然而贴切,即使除却其军事价值,也堪称一篇文学佳作。

【案例】

冯异“奇”、“正”结合胜赤眉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家最为推崇“出奇制胜”,也就是运用特殊的手段,以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的谋略战胜敌人。能不能采用奇正之术常常成为检验战场指挥家战术是否高明的试金石。这种打破常规、出其不意的思维方式和战略战术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使用者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战争中,使用常规的作战方式称之为正,离开常规称之为奇。单纯的正或纯粹的奇都不能持之久远,奇正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战争方略。明人何良臣说:“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故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奇正结合的战例。

刘秀称帝后,面对的威胁是赤眉军。赤眉军是琅琊人樊崇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于天凤五年在莒县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他们作风淳朴,纪律严明,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他们作战时,为了同敌人相区别,每人都用赤色涂眉,故称“赤眉军”。赤眉军曾在成昌与王莽军展开激战,王莽兵败,主帅更始将军廉丹被杀,太师王匡逃走。更始三年春,赤眉的队伍已发展到三十余万人,当他们到达华阴时,拥立一个汉宗室后裔、十五岁的牧童刘盆子为皇帝,建号“建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更始政权灭亡。赤眉军政权对刘秀新建的东汉政权构成了威胁。

光武元年十月,刘秀进入洛阳,宣布定都于此,并派大司徒邓禹防御赤眉军,安定三辅。邓禹被赤眉军击败,三辅陷入一片混乱。刘秀即派被称为“大树将军”的冯异代替邓禹。

刘秀亲自送冯异到河南,赐给他一把用宝玉装饰的宝剑,并面授机宜说:“三辅连续遭到王莽、更始的破坏,又遭到赤眉的创伤,百姓涂炭,无所依诉。今去征伐,不必以略地屠城为胜,重要的是安抚百姓。诸将并不是不善于作战,只是好掳掠。这是我让你去安定三辅的重要原因。”冯异顿首受命,引兵而西。而这时由于赤眉军在长安一带没有粮食,遂东下就食。于是,冯异与赤眉军在华阴相拒,二者相距六十余里,作战数十次,冯异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光武三年,刘秀遣使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但赤眉军仍然有很大的势力。

有一天,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等与冯异相遇,约冯异共同进击赤眉。冯异说:“我已与赤眉相拒数十日,虽屡取胜,但赤眉余众尚多,可以稍施以恩信,诱其慢慢分化,难以用兵强攻。你们屯黾池以东,我冯异在黾池以西,两面对赤眉构成威胁,可一举而取,这才是万全之计。”

邓禹不听冯异的意见,让邓弘发兵大举进攻赤眉,赤眉假装失败,弃辎重而逃,实际上辎重车辆装的全是沙土,只在表面撒上薄薄的一层黄豆。邓弘的士兵见到后哄抢辎重车辆,队阵乱套,赤眉军乘机反攻,邓弘大败,冯异和邓禹合兵救邓弘,赤眉才稍稍后退。冯异认为士卒饥乏,应休整后再战,邓禹不听,再次举兵攻击,又被赤眉军打败,死伤三千余人,邓禹仅以二十四骑逃归宜阳,冯异也在慌乱中弃马步行,仅与麾下数人逃回大本营。

冯异回营后,坚壁不出,招集诸营散卒数万人以守营阵,又挑选精兵穿上赤眉军的服装隐蔽在道路两旁。赤眉军派出万余人前来攻打冯异,冯异故意派出一小股军队迎击,赤眉见冯异兵弱,举军大攻,正中冯异的埋伏。由于伏兵都穿着赤眉军的服装,赤眉难以识别敌我,大乱而溃,被俘者达八九万,余众十余万南下宜阳准备突围,不料又进入刘秀布置的圈套。刘秀亲率六军,严阵以待,仓皇而来的赤眉军又遇大雨,惊慌不知所措。此时,赤眉军已无路可走,樊崇、刘盆子只好向刘秀投降。刘秀对降兵进行了安抚,向饥饿不堪的赤眉降卒提供饭食,然后令樊崇等居洛阳,赐宅一区,田二顷,赤眉主力便退出历史舞台。

孙膑减灶惑庞涓

《孙子兵法》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优秀的指挥者总是适时地制造一些假象来迷惑敌人,用一些小利来诱惑敌人落入自己的圈套,从而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魏惠王派太子申和庞涓集全国兵力,再次攻打韩国。韩哀侯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建议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田忌说:“军师上次用过此计,这次再用恐被敌人识破。”孙膑笑着答道:“这次我另有计谋让敌人上当。”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率齐军直奔魏都大梁。

魏惠王见齐军来攻大梁,急忙命令太子申和庞涓回兵救魏。孙膑深知庞涓有勇无谋,只能智取,不能硬拼。于是,他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计谋。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时,孙膑就命令齐军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时,只见地上满是用来煮饭的灶头,经清点有10万之多。齐军次日又急急退却,驻地留下5万个灶头。第三天齐军的灶头减少到2万个。庞涓见状,非常高兴,命令魏军继续追赶齐军。太子申问其故,庞涓说:“我早就听说齐军胆小怕死,三天之内士兵就逃走了大半。我军奋勇追击,定能取胜。”

后来,齐军退到了两山之间的马陵道,孙膑见这里溪谷深隘,道路狭窄,很适宜设兵埋伏,就命令士兵砍下树木作为路障,又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在上面写了一行大字。接着,孙膑令1万弓箭手夹道埋伏,只等庞涓前来送死。

黄昏时分,庞涓带着疲惫不堪的魏军追到马陵道。在士兵清理路障时,有人发现路边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持火把一照,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失色。孙膑一声令下,埋伏在两旁的弓箭手对准魏军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中了箭的庞涓自知生还无望,只得拔剑自刎。

司马懿平定孟达之乱

《孙子兵法》云:“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双方交战,“时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好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常常可以一鼓作气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取得最终的胜利。“节”是有战术的造势,是一种节奏,双方交战中掌握好节奏,不留给敌人喘息和思考的时间常常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

魏国新城太守孟达一心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备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举起了反曹的大旗。

孟达反曹的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但是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左右为难。虽然他一心想要出击军队消灭孟达的部队,却因为此番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因而需要自己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方能采取行动。这样一来,从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阳来回就有1200里地,快马也要十来天。若是孙权、刘备的援军再来相助,那就更难征讨了。怎么办?

司马懿想自行采取行动,却考虑到朝廷早就有嫌自己权势过大的迹象;等皇帝诏令,却又担心此事拖延下去会对国家不利。如此思量再三,司马懿觉得还是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于是他一边上疏报告情况,解释原因,一边率大军即刻进发。

既然出击就要讲求“快、狠、猛”,司马懿准备偷袭敌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于是,他让三军偃旗息鼓,分为八队齐头并进,昼夜兼程,8天就行完了1200里路。

司马懿的兵马一出现就引起孟达军的一片惊慌。原来孟达原本计划,司马懿要请示朝廷后才率兵至此,这样少说也要一个月。所以他按照一个月的时间来安排加固城墙的任务,准备把司马懿困在城外等待他粮草不济准备退兵时再突发袭击,一定能取胜。却没想到孟达的这个小算盘打错了,哪知司马懿仅8天便到了新城,这样就一下子打乱了孟达的部署,新城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也一下子暴露出来。

如此形势下,孟达的部队敌不过司马懿的部队。孟达手下见大势已去,开门投降。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斩杀了孟达,平定了叛乱,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孙子兵法曰:“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想要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要出奇制胜,而且要营造有利于我方的兵势,掌握好我方出击的时间。只有“快、狠、猛”才能打乱对方的计划,取得最终的胜利。